潘彬++肖永明


摘要: 本科學生能否順利地適應大學生活,不但在個體一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還會對社會未來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結合目前各高校導師制和學長制的研究與實踐情況,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嘗試構建了一種基于生活導師制的本科學生入學適應教育模式。通過采用《中國大學生適應性量表(CCSAS)》進行問卷調查和網上調研,對比湖南大學八個自主招生專業2015級新生入學適應情況,我們發現,生活導師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本科學生的入學適應能力,基于其建立的本科生入學適應教育模式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復合型本科生教育新模式。
關鍵詞:教學管理模式;生活導師制;本科學生;入學適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6)03-0074-05
收稿日期:2016-03-03
基金項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項目“借鑒傳統書院模式完善本科生導師制的研究與實踐”(2014064)。
作者簡介:潘彬(1987-),男,湖南益陽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分團委書記、輔導員,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理論研究;肖永明,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青年期是個體逐步從依賴走向獨立、進入成人社會的關鍵時期,在個體一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進入大學學習,是青年期非常重要的轉折。從生命全程發展觀的視角來看,這一重要轉折意味著個體與環境原有平衡關系的打破,個體將承受各種壓力,從而出現焦慮的混亂狀態。此時個體需要根據新環境提出的要求,積極地調整心理行為,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從而跟新的外部環境重新建立平衡關系。研究表明,與其他年級比較,大學一二年級是大學生心理問題高發期,且因精神病癥導致休學和退學的情況也是以低年級學生為主[2]。因此個體能否適應這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動態變化過程,不但直接影響其當前的身心健康,也會對其成年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探討在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高校本科生入學適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本科生入學適應教育的形式與困境
轉折期是以個體所處的環境以及“個體—環境”之間關系的變化作為標志的。進入大學后,大學生離開了熟悉的同伴和師生關系,也離開了家庭的庇護,進入陌生的人際互動群體。這種群際關系上的重要變化要求大學生在新環境中重新建立人際關系,并獲得具有關鍵意義的社會支持,從而更為有效地利用內外部資源,與環境達成新的動態平衡。研究表明,進入大學,建立新的社會關系是大學生達成適應的重要的環境條件[3]-[4],且社會支持水平會與大學生入學適應呈正相關[5]-[6]。對于尋求心理咨詢的新生進行的干預研究表明,向個體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將有效地減低其身心負面癥狀[7]。類似的觀點在研究者關于重要他人研究成果中也有論述:吳康寧認為重要他人對個體的社會化過程會起到重要影響[8];馬麗麗的研究表明與重要他人進行交往會改變個體情緒和生活的滿意度[9]。我們認為,社會支持能幫助個體成功應對因轉折而帶來的壓力,也有利于保護個體的身心健康。在大學中能為高校本科生提供必要社會支撐的重要他人,將會對其盡快完成入學適應產生重要影響。
我國高校面臨生源結構復雜化和高校師資短缺帶來的學生教育和管理困境。原來完全依靠學生輔導員組織開展的包括入學教育、德育等在內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都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輔導員因工作難度和強度的增加,無法投入更多的精力開展精細化、個性化的育人工作;另一方面,鑒于輔導員大量處理日常事務而形成的“管理者”身份,無法與大多數學生建立起通暢的溝通渠道,因而富有成效的高校本科生入學教育也就無從談起。隨著本科生導師制和學長制的引入,基于這兩種制度下的大學生入學教育模式也備受研究者和學生工作人員的青睞。
本科生導師制起源于英國牛津大學,是以師生雙向選擇為前提,由品德與學術都非常優秀的老師擔任本科學生的指導老師,對學生的品德、學習、生活、心理等多個方面進行個性化指導的培養制度。林嶸等人指出,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導師制,為新生選配責任心強且富有教學經驗的指導老師,可以加強對學生學習、生活上的指導,使其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10]。從提供轉折期所需要的社會支持來看,導師制具有其他支持所不具備的優勢,因為導師們具有與轉折期緊密相關的相對豐富的經驗,又具備重要他人所強調的權威地位。
我國高校近些年所推行的學長制,已經完全不同于15世紀英國伊頓公學的學長制。其普遍的做法是,在高校本科生高年級學生中選拔思想覺悟高、工作能力強、成績優秀的學生,輔助院系和班主任對低年級學生(尤其是新生)開展入學教育,旨在引導低年級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環境、幫助低年級學生合理規劃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盡早確立積極明確的奮斗目標、排除低年級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和幫助經濟困難學生解決生存難題等一系列突出問題。寇富安則認為,學長制更有利于橫向實現學生群體之間平等的“柔性管理”,引導和幫助新生盡快地度過入學適應期[11]。
國內各高校在本科生入學適應教育中,無論單獨采用導師制或者學長制,亦或是嘗試“輔導員制—導師制—學長制”這一立體復合型管理模式,都無法更好地將導師制和學長制這兩者的優勢加以整合,存在以下不適癥狀:第一,因導師和本科學長的空余時間相對較少,相對而言陪伴時間不足,會對師生之間能否建立有效溝通造成影響;第二,本科學長因其本身積累有限,在本科生中不易具有非常明顯的“偶像”特質,而導師的成就又超出低年級本科生目標太多,因此這兩者都不太符合重要他人的核心要求;第三,現行入學適應教育制度所作規定過于細致,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彼此相處的壓力,容易出現消極、應付的情緒。為此,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在吸收了原有導師制、學長制等管理模式的各自優勢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導師制”這一概念,并在歷史學本科學生群體中試行了七年,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成效的高校本科生入學適應教育新模式。endprint
二、生活導師制的探索與思考
1.生活導師制的內涵
在傳統書院的人材培養方式中,導師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古代書院的導師包括老師及學長(導生),以導師、導生引領的教學活動貫穿日常教學始終。在課程之外與導師及導生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是古代書院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同時古代書院倡導“克己治行”和“推己及物”等學生培養理念。目前高校實行的導師制起源于牛津大學,《中國百科大辭典》對導師制的定義是:“英國高等學校的一種教學制度。14世紀開始采用。導師對學生負有教學和輔導的責任。一般每一名導師負責指導一名或數名學生。亦有專門負責學生生活、行為指導和咨詢的導師”。
“生活”一詞在《辭海》中的定義是:“人或生物的各種活動”,在此我們主要指大學生階段的各項活動,即為大學生活。結合前人對本科生導師制的研究成果,以及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對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和總結,我們把生活導師制定義為:生活導師制是高等學校聘請思想道德素質高、學習優秀且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的研究生擔任低年級本科生的指導老師,通過團體輔導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圍繞大學生活對本科生進行個性化指導的培養制度。這一制度旨在為新生與生活導師搭建溝通的平臺,由生活導師在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給予新生適當的支持與引導,以使其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2.生活導師制的實施舉措與及其優勢
無論是生活導師制的制度設計還是實踐,我們都試圖從書院傳統教育理念和西方導師制、學長制的實踐經驗中吸取“養分”。岳麓書院生活導師制實行的是院內聘任制,聘期為一學年,聘任對象從優秀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選拔,并于大一新生軍訓期間公布生活導師名單及個人簡介;由新生大致以宿舍為單位自行組建小組,確定小組聯絡人,并協商確定本組所申請的生活導師,最終報由學院確定;要求生活導師每兩周主動同本組學生交流一次,最低一個小時,形式不限;要求大一新生必須全部配備生活導師,大二及以上自愿申請;結合各小組本科生反饋及生活導師每月提交的小結,最終確定各生活導師的工作酬勞。基于生活導師制的新生入學教育模式,融合了導師制和學長制兩者的優勢:
第一,我們所選聘的生活導師是在全院具有代表性的、綜合素質高、在本專業有一定積累的博士研究生或者有一定社會工作經驗的非常優秀的碩士研究生。他們無論是學識還是人生閱歷都非常豐富,足以成為本科新生學習的榜樣。這就符合“榜樣”和“偶像”這一重要他人的核心要求。
第二,相比導師制,同是學生身份的生活導師又具有學長制所特有的優勢,因年齡相近、身份平等,更容易跟學生建立融洽的信任關系。《禮記·學記》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對于高校新生的教育,生活導師制有利于實現這種引導而非威逼,增強教育對象的能力而非簡單抑制教育對象的行為,開導啟發而非代替對方成長的科學的教育方式。這種制度更有利于了解學生需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有針對性的社會支持。
第三,生活導師因其時間相對自由,精力相對充沛,能夠給予本科新生更多的陪伴和溝通。從過程上來看,無論是壓力情境隨時間延續的變化,還是個體發展與環境要求相適宜的個體行為與技能,都表明個體進入大學的適應過程并非短期內可以完成的。為此,生活導師所能提供的時間相對充沛的溝通和陪伴,將在新生入學適應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以研究生為主要群體的生活導師,大多具有一定的學生工作經驗,且在心智和生活經驗上都趨于成熟,這就很好地彌補了導師制和學長制的不足。
第四,生活導師制實行較為寬松的考核機制。岳麓書院踐行“克己治行”的治學和育人理念,師生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在這種頗具人文關懷的文化氛圍中,我們沒有對生活導師提出具體細致的工作要求,而是給予他們更多的實踐空間,由自己確定組內的交流形式和工作計劃;考核形式也只是采取較為寬松的形式:每月提交交流小結(字數不限),并在年底組織所指導的本科生開展滿意度調查。受益于這種制度,生活導師大多數會投入比之要求多得多的時間、精力,甚至自掏腰包提供聚餐或者采風等交流感情的機會,新生們也更能夠跟生活導師輕松自在地交流。
三、生活導師制在本科生入學適應教育中的實施效果評估
為了考察生活導師制的實施效果,我們在全校范圍內選取了歷史、漢語言文學、英語、力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八個專業的2015級本科學生,對比分析實行了生活導師制的歷史學專業學生與其他七個專業的學生在入學適應情況上的差別。之所以選取這七個專業與歷史學專業進行對比,是基于:(1)這八個專業都屬于相關門類中的基礎學科,不屬于應用型的學科;(2)這八個專業涵蓋了湖南大學2015年自主招生的所有專業,各個班級都有自主招生和統考統招兩類學生;(3)這八個專業是湖南大學專業認可度相對較低的專業,也是就業率相對較低的專業;(4)湖南大學各院系均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和學長制,但只有岳麓書院實行了生活導師制。我們共發放問卷280份,回收253份,回收率為90.3%。從性別上看,樣本中女性相對較多,比例為61.7%,男性樣本比例為38.3%;從專業分布情況看,歷史學樣本共為36個,比例是14.2%,另外樣本中英語專業占比最高為36.8%,化學專業的樣本比例是17%,而漢語言文學,生物技術,數學類,機械類和電子科學與技術類樣本比例均低于10%,樣本個數均低于25個;從報考方式來看,樣本中統考統招相對較多,比例為74.7%,其余25.3%的樣本為自主招生。
調查選取的是通用的《中國大學生適應性量表(CCSAS)》。該量表由七個分量表構成:人際關系適應量表、學習適應量表、校園生活適應量表、擇業適應量表、情緒適應量表、自我適應量表和滿意度量表,其α系數為0.93。量表共60個項目,均采用自陳的形式作答,每個題目共5個選項,對應分值依次為1~5,所得分數越高表示適應情況越好。問卷綜合采取了紙質問卷和網上調研相結合的方式。統計處理采用SPSS 20.1。整體量表的信度系數值為0.949,七個分量表的Cronbach Alpha位于0.7~0.95之間,最小為0.738,最大為0.949,表明本次調查涉及到的研究變量信度較高,樣本回答基本準確可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