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是詞匯語義發展的一種方式,也是人們進行思維活動和感知世界的重要工具。語言學中的隱喻是用某一領域的經驗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的認知活動。動物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人們經常通過動物隱喻來表達和闡釋與自身相聯系的生活經驗。對“狗”喻義的研究,對其形成的歷史文化因素的具體分析以及對現階段“狗”隱喻特點的描述必將給其他動物隱喻和整個語言認知領域的研究帶來重要啟示。
關鍵詞:狗 隱喻 喻義 文化因素 認知
一、引言
宇宙萬物始終處于不斷變化、永恒發展之中。語言沒有理由回避這一宇宙準則(Saussure,1959),語言的變化同樣是絕對的、永恒的。語言中詞匯語義的變化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正因為如此,詞匯語義的變化在語言變化的所有變量中最明顯、最迅速。隱喻是詞匯語義變化的重要方式,是幫助人們感知周圍世界的重要工具。
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不同于傳統修辭學中的隱喻,它是人們通過語言認知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1980年,萊可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將隱喻上升到語言認知的高度。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體驗某一類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換句話說,當人們發現生活中的某一陌生事物卻無法進行描述和表達時,人們就會把源自生活經驗并且與熟悉的事物相關的認知概念映射到陌生的領域中,產生新的概念,借以理解該陌生事物。隱喻性是人類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征,人們往往借助已知的認知域去類比、認識和理解新的認知域,從而表達新的概念(李國南,2003)。人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隱喻。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經驗的一種普遍的方式。(趙艷芳,2000)
在人類歷史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動物一直和人類保持著密切聯系。人類對動物的認知是人類生活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動物隱喻為社會普遍接受和廣泛使用。人們經常用動物范疇(源域)來表達和解釋其他認知范疇(目標域)。許多人類行為可以通過動物行為以隱喻的方式來理解。迄今為止,國內對動物隱喻現象及其產生根源的研究總體較少。據此,本文以日常生活中與“狗”相關的詞匯為語料,通過歸納和總結,探究與動物“狗”有關的隱喻現象,深度分析其產生的歷史文化根源,同時指出當代社會“狗”的喻義特征。
二、“狗”的隱喻意義解讀
(一)“狗”的本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狗”具有如下語義:哺乳動物,也叫犬,種類很多,嗅覺和聽覺都很敏感,毛有黃、白、黑等顏色,是一種家畜,有的可以用來幫助打獵、牧羊,有的可以訓練成警犬等。由此可見,“狗”有兩種原型詞義:一是用于家養的哺乳動物,二是用于協助人們勞動的工具。
(二)“狗”的隱喻義
語言除了幾個原始的成分以外,完全都是隱喻,有的仍可以認出,有的已經認不出來;有的仍然充滿生命,有的已經完全成熟,失去了隱喻色彩(束定芳,2000)。因此,特定詞語的隱喻含義在言語社區中已經規約化了,而且具有歷史繼承性,“狗”也不例外。以下是“狗”的喻義:
1.“狗”隱喻諷刺和指責
“狗東西”“狗娘養的”“豬狗不如”(喻指對方做的事令人非常氣憤)
“狼心狗肺”(喻指兇狠、沒有人性)
“狗嘴吐不出象牙”(喻指嘴里說不出好話)
“狗拿耗子”(喻指多管閑事)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喻指忘恩負義)
2.“狗”隱喻身份低微,受制于人
“干的是牛馬活,吃的是豬狗食”(喻指下層人民生活貧苦)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喻指女性毫無地位,不論丈夫好壞,都要永遠跟從)
3.“狗”隱喻奉承、諂媚、勢利
“看門狗”(喻指巴結有權有勢的人)
“狗仗人勢”(喻指依靠勢力欺負人)
“狗眼看人低”(喻指用勢利的眼光看人)
4.“狗”隱喻價值低劣、欺詐
“掛羊頭,賣狗肉”(喻指銷售質量差的物品)
“狗尾續貂”(喻指把不好的東西補在好的東西后面)
“蠅營狗茍”(喻指為了追逐名利,不擇手段)
“狗皮膏藥”(喻指用不正當手段騙人)
5.“狗”隱喻凄慘
“喪家之犬”(喻指無處投奔、到處流竄)
“摔了個狗吃屎”(喻指摔倒時的慘狀)
6.“狗”隱喻惡勢力、品質低下
“狗咬狗一嘴毛”(喻指壞人之間互相爭斗)
“狗官”(喻指欺壓民眾的貪官污吏)
“走狗”“狗腿子”(喻指助紂為虐之人)
“狗漢奸”(喻指加入敵方殘害自己人的叛徒)
“狐朋狗友”(喻指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朋友)
“狐群狗黨”(喻指相互勾結的惡人)
“狗男女”(喻指奸情、道德敗壞)
“偷雞摸狗”(喻指不正常的勾當)
7.“狗”喻指自謙、謙卑
“犬子”(對自己兒子的謙稱)
“犬馬之勞”(甘愿不辭勞苦地為對方效力)
“我是只老狗,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馬相伯
8.“狗”隱喻忠誠、可靠
“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喻指不因對方條件不好而另投他人)
(三)“狗”的喻義根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關于“狗”的隱喻大多數情況下是負面的。這和隱喻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緊密相連。一定程度上講,隱喻思維是一種文化行為。在一定歷史階段,人們置身于某種文化氛圍之中,長期受其熏染,潛移默化地形成某種固定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機制,并隨著社會發展得以傳承,同時在新的歷史時期順應時代變化而注入新的內容。文化因素對隱喻感悟體現為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化意識為隱喻感悟過程中的聯想提供參考框架和心理基礎;文化因素為隱喻的感悟提供一定的審美觀念;文化因素為隱喻的感悟提供一定的價值取向(王松亭,1996)。我們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理解隱喻。
中華文化獨特的歷史背景是形成“狗”的隱喻含義以貶義為主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長達數千年,期間形成的傳統文化觀念,如貴賤有序、等級森嚴以及舍生取義、大一統思想等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而狗是最早被馴化的動物之一,與人們的社會生活聯系最為密切,其身上具有的特點正好是對有關社會現象的強有力反映。因此,狗自然而然成為人們借以隱喻的對象。
傳統意義上,中國人只是把狗當作看家護院的一種工具,甚至可以隨便宰殺,在人們眼中微不足道,這符合封建社會貴賤有序的思想;狗比其他任何動物更容易巴結人、討好人,這和重義輕利的傳統思想相違背;狗生性殘暴,為了一己私利互相爭斗,搞分裂,沒有團結之心,而且愛出風頭,這和社會中的團結統一思想背道而馳,等等。因此,人們在描述和諷刺一些社會現象時,多以狗作隱喻,把人的相關不良行為轉移到狗身上,用狗性比作人性。
從另一層面講,狗也有很多優點:通人性,善解人意,不對主人兇狠,忠于主人等。這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也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而且,傳統文化塑造了中國人謙虛的性格,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時常常自貶。因此,在一定情況下,狗也具有積極的隱喻義。
(四)“狗”喻義在當代社會的延伸
語言的使用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詞匯的隱喻含義也是如此。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尤其是在語言方面,以及網絡文化的不斷發展,一些新詞層出不窮,使一些觀點的表達方式更加多樣化。在這種情形下,“狗”再次成為人們隱喻的對象,“狗”的喻義不斷擴大,產生了諸如“加班狗”“單身狗”“凍成狗”“狗帶”等新興詞匯。人們借“狗”表達自己的可憐處境,用“狗”巧妙表達相關觀點。這些現象也逐漸為社會接受,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用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推斷,“狗”的喻義在今后還會不斷延伸,這對語言內容的豐富性以及語言表達形式的新穎性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三、結語
隱喻是一種語言現象,它已成為人們認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在認知隱喻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動物詞語“狗”所蘊含的喻義,并闡明了其形成根源和發展現狀。“狗”的喻義大多數情況下是消極的,這是由特定的歷史文化因素決定的;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其喻義又有了新的拓展。
“狗”的隱喻認知系統只是動物隱喻領域的一個典型案例。人類社會大量的詞匯都是通過隱喻方式得以形成和發展的,正確把握這一規律對語言現象的探究具有重要啟示。
參考文獻:
[1]de Saussure 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York:
McGraw-Hill,1959.
[2]Lakoff G & 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Z].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5]李國南.科技語言中的隱喻[J].中國科技翻譯,2003,(4):
47-51.
[6]王松亭.隱喻的感悟及其文化背景[J].外語學刊,1996,
(4):86.
[7]楊霞.動物隱喻轉換的空間映射[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5,(3):41-44.
[8]詹蓓.英漢動物喻體語用含義的對比分析[J].外語研究,2003,
(3):33-36.
[9]趙艷芳.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述(一)[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
報,2000,(5):22-26.
(楊帆 天津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 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