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妍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已成為廣大教師探究的熱點問題。同時,“互聯網+”為革新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填鴨式講授的教師、一塊毫無生機和活力的黑板,已無力滿足新時代學生的需求。同樣,聽障學生對課堂教學環境的要求更高。傳統的聾校課堂基本依賴教師口語與手語并用的教學模式,聽障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師的口和手上,極易出現視覺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失去興趣、課堂教學效率低等問題。本人依據10多年的聾校教學經驗,結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整合的試驗成果,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信息技術在聾校政治課堂上的有效應用。
一、激發聽障學生對政治課堂的興趣
高中政治課主要包括經濟與生活、政治與生活、文化與生活、哲學與生活四個部分。課程內容本身對聽障學生的吸引力微乎其微,理論知識枯躁無趣,雖與實際生活有聯系,但僅依賴教師的生硬講解,無法賦予知識生機與活力。從而導致聾校的高中政治課形同虛設,出現教師不愿講、學生不愿聽的尷尬現狀。信息技術為聾校的政治課堂帶來春風,如視頻資料、觸屏電視、白板、互聯網資源等,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可以提供給學生多感官刺激,以彌補聽障學生的聽力缺失,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將抽象的概念、原理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強了材料內容的可信度。如在講授《文化與傳播》這一框題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視頻功能播放了有字幕的《闖關東》的片段、“古代絲綢之路”的紀錄片片段,通過向學生展示栩栩如生的影像資料,將文、色、形作用于學生的眼腦等各種感官,學生能夠了解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從而達到感情上共鳴的效果。
二、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聽障學生因聽力的缺失無法多渠道地獲取知識,尤其是住校的學生,既沒有電視,也沒有網絡,再者學生的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安排緊,可謂“與世隔絕”。這類學生不喜歡閱讀,更不關注社會新聞,所以他們知識面狹窄,基礎知識薄弱。高中政治教材的內容理論性強,涉及的知識較廣泛,文本性的材料占據教材的大部分。
如果能把信息技術巧妙地應用在課堂上,為他們展示形象、生動的圖片,播放鮮活的視頻,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促進他們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拓寬他們的知識,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我在講授《感受文化影響》一課時,充分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遵循“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新課改教學理念。本節課我設置了幾個運用信息技術的環節,比如,課件中插入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視頻、學生用平板電腦在網上搜索并觀看其他城市奧運會開幕式的視頻……在觀看視頻和搜索視頻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增長了見識,而且學會了如何通過強大的網絡平臺獲取信息。同時,聽障學生能夠通過這些材料得出不同區域的文化有所不同,大大減少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手口并用的講解,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架起師生、生生互動的橋梁
傳統的聾校政治課堂是這樣的:教師提出問題,一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引導發言的同學站在講臺前,目的是方便于其他同學看到該同學的手語發言內容,而且有的時候要重復說兩遍,因為有些同學沒看到、或者沒看懂。我曾經有一節課,一名發言的同學把自己的答案重復了四遍,極大地影響了課堂的教學進度。
新課改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學生要多說、多做。那么,如何解決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出現的尷尬局面呢?各類信息技術平臺為我們點亮了一盞燈,照亮了整個政治課堂。在教學中,我將各類軟件的應用特點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結合,尋求一款既方便又實用的軟件,作為課上課下師生、生生互動時的橋梁。QQ、微信、百度云是我常用的三款軟件,它們方便快捷,學生能夠熟練操作。
我把課堂上需要拓展的資料放在百度云的指定賬號中,學生可以課前自主閱讀、亦可以課上查閱,避免了在PPT中展示學生閱讀速度不同的問題。在提問環節、小組討論環節,聽障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答案發到QQ、微信群中,如果有的同學不好意思發到群里時,也可以單獨發給教師,教師給予及時的個別指導。在有限的時間里,容納了全班所有同學的思考結果,便于教師了解每個同學的思考過程,不僅實現了師生的有效互動,而且生生之間的思想碰撞也可以展示在平臺上。在QQ工具中有一個新的功能——“布置作業”,我運用這個功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作業,學生可以在線作答再反饋給教師,教師給予及時批改。
因此,信息技術完全顛覆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有人認為有了現代化技術教師會很輕松,而我的理解恰恰相反。同時,聾校教育必須要抓住聽障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高中政治課教材內容的資源,教師恰當引導,把信息技術與政治課內容有效的整合,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提高聾校高中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
編輯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