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超
【摘要】恐怖主義的定義在國際社會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盡管進行過深入探討,但始終未能達成統一的認識。文章認為,恐怖主義有政治目的、暴力手段、刻意傳播恐懼、系統連貫性等四個核心要素。據此應將恐怖主義界定為:通過實施暴力等手段,刻意制造、傳播恐懼,造成大眾恐慌,帶有明顯政治目的且具有系統性、連貫性的行為。
【關鍵詞】恐怖主義 界定 核心要素
【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
關于恐怖主義的定義,國際社會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許多人對恐怖主義都有一個模糊的認識,但卻缺乏精確的定義,將爆炸、謀殺、有組織犯罪、聚眾鬧事等一系列暴力行徑都貼上了“恐怖主義”的標簽。近年來,盡管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的定義問題進行過深入探討,但始終未能達成統一的認識。究其原因,還在于不同國家從各自不同的意識形態、政治立場出發,基于不同的信仰、準則、歷史文化、價值取向,從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來界定恐怖主義。尤其是在二戰以后,以色列、肯尼亞、塞浦路斯、阿爾及利亞等國先后通過暴力手段取得了民族獨立,民族主義反殖民斗爭迅速在亞洲、非洲、中東地區崛起。他們認為,凡是參與反對殖民壓迫和西方統治、爭取民族自由和獨立自治的革命運動戰士,都是“自由戰士”。學者詹金斯(Jekins)曾經指出:“在定義恐怖主義時,應當根據行為本身,而不是行為背后的其他因素。”①參照此觀點,我們在考量恐怖主義時,應以行為本身為著眼點和著力點,緊緊把握恐怖主義活動的實質內涵,深刻剖析、歸納、總結其核心要素。筆者認為,恐怖主義有四個基本要素,即政治目的、暴力手段、刻意傳播恐懼、系統連貫性。
政治目的
“恐怖主義”一詞最先興起于法國大革命時期。1789年7月14日,法國人民攻占巴士底獄,革命者控制了政府。1793年1月21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以革命派領導人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很快奪取了政權。為應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混亂局面,鞏固新生政權,羅伯斯庇爾采取了一系列嚴厲的措施,打擊反動派。在法國西部的旺代省,士兵們燒毀村莊、屠殺牲畜,殺死數萬名平民,被拘捕者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被槍決,大約有5千人被溺死在盧瓦爾河的中央。這一統治時期被稱為“恐怖統治”(Reign of Terror)。②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恐怖主義”一詞在當時有著積極的正面意義。它被認為是在1789年后動蕩不安的無政府時期建立秩序的一種重要手段。用斷頭臺公開處死那些反對分子,以儆效尤,可以有效地鞏固新生革命政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和意大利出現了大量的“褐衫黨”、“黑衫黨”暴徒,公然恐嚇政治對手,殘害異己分子。這種極端形式的“恐怖”手段成為了法西斯和納粹統治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此之外,“愛爾蘭共和軍”(IRA)、“塞浦路斯斗士國家組織”(EOKA)、“伊爾根”(Irgun)、“斯特爾根”(Stern Gang)是為了終止英國殖民者的非法占領,爭取民族獨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是要趕走法國殖民勢力獲取民族獨立;因制造“9·11”恐怖襲擊事件而震驚世界的“基地組織”則是要求“所有的異教徒軍隊都撤離穆罕默德的土地”;最近肆虐全球的“伊斯蘭國”(ISIS)恐怖組織則是企圖在地球上建立一個以《古蘭經》為指導的伊斯蘭“哈里發”政權。
因此,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恐怖主義一定是基于某種政治目的。在達到該目的以前,他們不會主動放棄恐怖主義活動。政治目的是界定恐怖主義的第一個核心要素。
暴力手段
恐怖主義與“暴力”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法國大革命結束以后,意大利極端主義者卡羅·披薩卡尼(Carlo Pisacane)提出了“行動宣傳”的理論。他指出:“意識源于行動,而非行動源于意識。‘暴力是吸引公眾目光、獲取群眾支持的唯一手段。它的作用是宣傳畫冊和海報所永遠無法替代的。”③該理論極力主張暴力手段,對后期產生的恐怖組織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于“愛爾蘭共和軍”來說,“暴力”也是他們所唯一能理解和認識的。他們認為:“政治是骯臟的,而暴力是純潔的。暴力能夠滋生一種同志間的革命友誼,刺激、產生一種優越感和釋放感;暴力是一種表達,能有效提升個人、群體的存在感和身份意識,尤其是對那些曾經感到力不從心的人。”④
恐怖主義的暴力手段包括爆炸、暗殺、劫持交通工具及人質、武裝襲擊等等。其中“爆炸”是恐怖分子最青睞的手段。如2015年發生的“法國巴黎連環爆炸案”與“比利時布魯塞爾連環爆炸案”,恐怖分子通過爆炸的方式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目光。
刻意傳播恐懼
普通刑事犯罪例如殺人、搶劫等雖然在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的社會恐慌,但那并不是犯罪分子所刻意追求的效果。而恐懼的傳播,恰恰是恐怖分子主動追求的目標。“愛爾蘭共和軍”在英國境內有計劃地襲擊了傳送站、飛機場、橋梁、通信中心等目標,不斷制造槍擊、爆炸和騷亂事件,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引起大眾的恐慌,向普通民眾植入一種恐懼,使他們感到英國政府已經無力維護當地的法律、秩序、和平與安全,從而終止英國政府的統治。
近年來,“東伊運”恐怖分子也在我國境內制造了多起慘絕人寰的恐怖襲擊事件。這些暴恐案件不加選擇地襲擊包括婦女、兒童、老人在內的平民,并沒有特定的襲擊目標,體現出攻擊目標的任意性。例如2014年“3·01”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襲擊案中,共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傷,死傷者多為普通民眾。又如2014年“4·30”烏魯木齊火車站恐怖襲擊案,死傷者都是普通民眾。恐怖分子這種不選擇特定襲擊目標的行為,使每一個人都成了潛在的襲擊對象,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攻擊的目標,從而最大程度地傳播、散布恐懼。
恐怖主義雖然是基于政治目的,但其行為的直接目的在于制造、傳播恐懼,造成大眾恐慌。刻意傳播恐懼是恐怖主義的核心要素之一。
系統連貫性
恐怖主義中的“主義”二字,是指一種“系統的、持續的、有組織的行為”。⑤“主義”是一種人們所推崇的觀點和主張,因而具有持續性和連貫性。這就意味著恐怖主義絕非是一種短暫、偶發的行為。
1858年,愛爾蘭激進民族主義分子建立了名為“芬尼亞兄弟會”(Fenian Brotherhood)的秘密社團,并派生出“愛爾蘭革命兄弟會”(IRB),反對英國的統治。1881年,“愛爾蘭革命兄弟會”對英國展開了一系列的炸彈襲擊。這場被稱為“炸藥戰役”的恐怖主義行動先后襲擊了曼徹斯特索爾福德的一座軍營、利物浦的哈頓花園警察局、格拉斯哥的煤氣廠、倫敦塔橋等目標,一直持續到1887年。⑥1916年的“復活節起義”后,“愛爾蘭革命兄弟會”(IRB)、“志愿者”(Volunteers)和“市民軍”(Citizens Army)開始被統稱為“愛爾蘭共和軍”(IRA)。直至2005年“愛爾蘭共和軍”下令終止武裝斗爭,愛爾蘭恐怖組織與英國政府的沖突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1997年,艾山·買合蘇木重建了“東伊運”恐怖組織后,不斷在我國新疆地區乃至全國制造暴力恐怖事件,至今已持續了近二十年。恐怖分子們崇尚流血犧牲、主張殉道的思維,體現了他們恐怖主義世界觀的持續性和連貫性。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應以恐怖主義的四個核心要素為切入點,將恐怖主義界定為:通過實施暴力等手段,刻意制造、傳播恐懼,造成大眾恐慌,帶有明顯政治目的且具有系統性、連貫性的行為。需要注意的是,恐怖主義并不具有“非此即彼”的排他性。倘若某種行為(包括刑事犯罪、戰爭等)符合了上述四個要素,就可將其認定為恐怖主義,且并不影響其原有的屬性。
(作者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③⑥Bruce Hoffman. Inside Terrorism.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p.25, p.4-5.p.8-10.
②Marvin Perry. Western Civilization: A Brief History. 7th edition. Boston: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2011. 197-200. p.282.
④James Dingley. The IRA: The Irish Republican Army.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Praeger, 2012. p.61, p.94.
⑤王逸舟:《恐怖主義溯源》(第2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責編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