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嵐
【摘要】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任務,本文對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史進行了梳理,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發展五個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及其主要特征。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及國情,歸納了美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對我國教育現代化戰略及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思考及啟示,從國家發展的戰略抉擇、跨越式發展及加強學科建設提高社會服務能力三個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 美國發展史 一流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高等教育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教育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全民素質,我國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當前,國際競爭新格局加劇國家間教育和人才競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十三五”時期實施教育現代化重大工程,加快建設人力資本強國,提升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人才是國家發展的第一資源,由世界一流大學培養出來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拔尖人才,對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起著關鍵的引領作用。然而,我們清醒地知道,我國的高等教育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美國是當前世界上高等教育水平較高的國家,學術和科技的突出優勢為其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實力奠定了雄厚基礎。本文通過梳理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過程和社會背景,探析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特征,并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及國情,為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借鑒。
美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及社會背景
高等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其社會發展及現實需求的基礎之上的。法國學者涂爾干指出:“教育的轉型始終是社會轉型的結果與征候,要從社會轉型的角度入手來說明教育的轉型。”①1998年亞瑟·科恩(Arthur M. Cohen)把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劃分為五個時期,1636~1789年殖民地時期,1790~1869年美國建國時期,1870~1944年工業化大學轉型時期,1945~1975年大眾化時期,1976年以來當代等五個時期。②每個歷史時期高等教育所處的社會發展背景和社會環境不同,五個歷史時期分別反映了美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變化。
殖民地時期(1636~1789年)。從社會和文化背景來看,北美殖民地的發展深深地烙有英國的模式,殖民地九大學院是以五百年前歐洲的教育模式為基礎建立的。歐洲大學一類是由學生團體建立的,另一類是由教會發起的,美國殖民地學院以歐洲大學模式為藍本,借鑒了英國和蘇格蘭大學的某些做法,綜合吸收歐洲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模式創立了自己的學院,同時確立了自身的特點,即通過教育青年一代傳承人文知識,不僅使他們成為神職人員,也將其培養成為國家公職人員。
美國建國時期(1790~1869年)。美國在政治上取得了獨立,之后,隨著其領土的擴張和西進運動的開展,美國的南方大力發展農業,北方發展工業、制造業,社會改革運動在19世紀得到發展。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促進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對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時期建立了幾百所學院,開始出現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形式,產生了第一批州立學院和工程技術學院。聯邦政府推動了自由、開放的教育市場的形成,學院沒有任何限制,不斷探索創新,美國高等教育呈現多樣化特點。18世紀末德國大學制度成為美國大學制度的典范,注重自然科學研究,進一步推動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工業化大學轉型時期(1870~1944年)。隨著美國內戰的爆發,美國大學也進入轉型時期。內戰期間通過的《贈地學院法案》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的《退伍軍人安置法案》是兩個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最為重要的法案。《贈地學院法案》推動了贈地學院的興起,擴展了高等教育服務領域,《退伍軍人安置法案》使數百萬退伍軍人進入大學學習,揭開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新篇章。大學轉型期間,高等教育發生了巨大變化,建立了各種新型的學院,最重要的是大學的產生,大學建立了本科生院、專業學院、研究生院。美國大學的本科生教育沿襲了英國寄宿制的模式,研究生教育和科學研究則受到德國大學的影響,而服務社會以及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職業教育等功能則是美國獨創的。在課程和教學方式方面都有較大發展,高等教育管理有明顯的世俗化趨勢,大學治理結構明顯向科層管理和官僚管理體制轉變。
美國霸權時期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1945~1975年)。二戰結束后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經濟快速增長,軍備競賽激烈,大量資金投入大學進行新型武器的研究。由于1957年前蘇聯第一個人造衛星上天引起了美國社會的震驚,美國將自己在此方面落后的原因歸結于教育落后,于是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不斷做強高等教育,培養高層次尖端人才,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國。同時,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亦對高等教育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各方面進行了創新和變革,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聯邦政府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干預和影響力度,對高校研究的撥款逐年增加。高等教育為緩解人們上大學的壓力,建立了上千所社區學院,同時保留了已有的各自類型的大學。
當代高等教育體制多元化時期(1976以來)。美國社會發展呈現出人口老齡化、各級教育水平入學率大幅上升、婦女就業率提高等特點,以及發生了一些具有轉折性的事件,包括冷戰的結束、蘇聯解體,以及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系統朝著學生來源多元化的目標發展,注重滿足所有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到20世紀末,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自殖民地時期建立起來的美國高等教育系統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復雜性、綜合性階段。高等院校致力于基礎和應用性研究、通識教育、專業發展、高中補習教育、職前技能培訓、職業生涯發展以及個人興趣教育。
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特征
縱觀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過程和社會背景,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征。
美國高等教育發展體現各歷史發展階段的時代特點。從美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來看,美國高等教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發展重點,體現了所處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美國幾乎每一次重大社會轉型都對教育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作用。美國在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始終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服務于社會并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殖民地時期,建立了舊式的學院;美國建國時期,政治獨立后,農業、工業、科技得到快速發展,為高等教育發展奠定基礎并提出要求,建立了成百上千個小型學院,在美國政府積極推動下逐漸走上了高等教育的強國之路;工業化大學轉型時期,美國確立了世界強國地位,大學逐漸成為科研的重要基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彰顯了其作用和影響,研究型大學出現,教師專業化有很大發展,政府作用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將高等教育放在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構建了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當代高等教育進入興盛發展階段,正朝著多元化、普及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壯大。由此可見,美國高等教育每個發展階段都是與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密不可分的,體現了時代特點和要求。
美國高等教育發展體現了美國國際競爭與戰備的重大戰略。從美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可看出戰爭與國際競爭對于高等教育的關鍵作用和密切關系,具有明顯的國家戰略行為特征。美國的學校和學院無論是個體,還是通過美國教育委員會,都力求在國家戰備中發揮積極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時,為兵役、軍事工業以及重要的民用活動,培訓了一大批軍事人員和民用人員。1944年《退伍軍人安置法案》(Servicemens Readjustment Act of 1944)的通過,為二戰中780萬名退役軍人接受教育提供便利,隨后這種益處被擴大至朝鮮戰爭、“冷戰”和越南戰爭的退役軍人,并由此極大地推動了高等教育的普及。③在美國的歷史上,1957年前蘇聯人造衛星上天的事件給教育帶來了空前強烈的沖擊,它似乎體現了美國在科技和軍事上競爭的失敗,證實了學校課程沒有充分重視數學和科學,以及資金投入不足的后果,聯邦政府對此事件做出巨大反應,在1958年通過了《國防教育法》,在支持全國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的開發、增加全國科學基金會的資金,以及改善指導、咨詢和考核方案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從立法上加強了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和發展。此外,在著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中,有120所高校參與了這項計劃,政府用于這項計劃的經費達244億美元,加上基建費等投資超過300億美元。④由此可見,美國的經濟、軍事、科技的發展與高等教育強國密切相關,高等教育是科技發展的基礎,是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美國高等教育發展體現創新精神。從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美國最初的殖民地教育、法律、文化、宗教等都是模仿英國的,九大學院是以歐洲的教育模式為基礎建立的,綜合吸收歐洲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模式。在19世紀,德國的大學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好的大學,成為當時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在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技術、工業和商業的迅速增長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動力,美國在此期間成立了200多所新大學,學習德國洪堡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辦學思想,重視研究生的學習和科學研究,建立了強大的研究生院,引領了現代大學的出現。在此同時,另有一些大學進行了本科層次的改革,建立了初級學院,開設更為廣博的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美國各學校和學院不斷的實踐和探索,給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高等教育在二戰及二戰以后的時期又一次以創新的精神實現了長足發展,與國家安全、國家戰略密切相關,確立了高等教育為社會服務的第三職能,使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三大職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現代化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⑤由此可見,從傳統學院的創立到現代大學的轉型,從研究型大學的探索到初級學院拓展,美國高等教育始終體現了創新精神,美國創立的進步主義教育理念和現代化高等教育模式,不但促使美國高等教育強國目標的實現,而且引領著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對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啟示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成為高等教育大國。但是,面對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的發展戰略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專業設置、實踐能力、知識創新以及成果轉化等各方面存在著不足,導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還有較大差距。在對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史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在如何創建一流大學方面得到如下啟示: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應成為國家戰略抉擇。根據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美國在科技、國防、工業上的創造發明都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高等教育為其綜合實力的提升提供了人才的支撐,不斷進行教育改革從而推動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當前,世界格局深刻變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而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還較弱,競爭能力不強,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提高國際競爭力就必須把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創建一流大學成為國家重點實施的戰略任務。我國1998年頒布了《高等教育法》等專門法規,2010年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但與之具體相配套的操作層面法規仍需細化和完善,要切實加強高等教育的立法和規劃,推動教育改革,加快推進人才優先發展的體制和政策創新,構建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同時,圍繞制造強國戰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積極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在政策和資金上加大投入,鼓勵各高校在科研、教學、師資和學科建設上不斷探索創新,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重點支持一批高校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從而為國家綜合國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撐。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應具有創新精神實現跨越式發展。根據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美國大學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經歷了一個不斷跨越的漫長的過程。美國高等教育擅于學習和借鑒英國和德國等國家的大學先進辦學理念和辦學體制,并結合自身社會發展和國情實際,建立了現代高等教育體系,成為世界公認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我國在努力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發達國家也在建設和發展,一流大學標準是動態的,這就要我們要想趕上去就必須比別人發展得快,要有創新精神實現跨越式發展。⑥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使全球競爭格局加速重構,各國都在搶抓機遇,我國“十三五”時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發展為支撐,既為我國一流大學的建設提出要求,又為一流大學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廣闊平臺。我國的高等教育要擅于學習和借鑒國際上大學跨越式發展的做法,全面提高高校創新能力。此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關科學轉型或知識生產方式轉型的研究成為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知識生產可能對現有高等教育體制和科研體制提出挑戰。⑦我國高等教育應深入研究知識生產模式的變化,以超越精神應對挑戰,建立滿足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要求的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應加強學科建設提高社會服務能力。根據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美國在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始終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服務于社會并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五個歷史階段,每個時期的突出特點就是在不同社會背景下對高等教育目標的調整,進而引起高等教育的變革。大學轉型時期開始重視大學研究的職能,主張建立專業學院,大學要為商業服務;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由于大學數量和規模擴大,職業教育課程迅速發展;在當代,高等教育系統朝著學生來源多元化的目標發展,注重滿足所有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美國大學的科學研究與經濟發展、工業發明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是學科建設,我國高校要積極參與政產學研用一體的創新網絡,推進科教融合發展,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組建跨學科、綜合交叉的科研團隊,在我國新的重大科研項目、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和重大核心技術等戰略前沿領域實現創新突破。同時,處理好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寬口徑與專門化等方面的關系,不斷加強學科建設提高社會服務的能力。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法]愛彌爾·涂爾干:《教育思想的演進》,李康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1頁。
②[美]亞瑟·科恩:《美國高等教育通史》,李子江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頁。
③[美]韋布:《美國教育史:一場偉大的美國實驗》,陳露茜、李朝陽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62頁。
④武毅英,朱淑華:“美國高等教育由大變強的特征及啟示”,《現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3期。
⑤閔維方:“以改革開放的精神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北大講座》,2008年第6期。
⑥陳廷柱,姜川:“阿特巴赫教授談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大學教育科學》,2009年第2期。
⑦[英]邁克爾·吉本斯等:《知識生產的新模式:當代社會科學與研究的動力學》,陳洪捷、沈文欽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8頁。
責編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