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要】研究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時期人力資本轉移變化情況,給我國人力資本管理帶來如下啟示:應加強人力資本宏觀調控;建立健全人力資本合理轉移市場;建立健全人力資本流動管理法規;注重優秀人才引進工作,并以此更好地掌握中國現有的人力資本,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更多貢獻。
【關鍵詞】人力資本 轉移 變化 啟示
【中圖分類號】C964 【文獻標識碼】A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水平的關鍵標準。當前來看,我國的人力資本管理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較為普遍的有:一是人力資源難以轉化為人力資本;二是市場中的非等價交換以及人才的無償流失;三是企業人力資本并未持續有效地發揮作用,但是,中國卻難免因為基數龐大而造成人力資本管理困難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時期人力資本轉移變化情況的研究,對于解決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勞動力及科技人才問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本文特別解釋了“人力資本”的概念和人力資本轉移變化的潛在原因。同時,系統性地闡述了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化前期、工業化中期、冷戰時期以及新時期國內國外人力資本轉移遷移的情況,并給中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參考意見。
人力資本的內涵和人力資本轉移的原因
首先,從勞動者身上不難看出,通過教育、培訓等方法或手段所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或是健康等內在的質量因素的存量,是西方理論界一直以來對“人力資本”給出的定義。其次,人力資本是在對一般勞動力進行培訓、科研、教育等方法投資之后所形成的具有不同等級的技能、技術水平或者是熟練程度的勞動力。這恰恰說明人力資本是高層次的人力資源,并可以使之與人力資源的概念相區分。綜上可以看出,需要經過“培訓、教育”的投資過程,正是兩種定義對人力資本的形成所給予的描述。
以上觀點可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力資本概念中應當包括人本身通過后天學習和積累經驗所具有的技術、能力、知識、健康等各種質量因素之和。其中功能性可以涉及到勞動者技能的高低,知識儲備的多少,創造能力的強弱以及應對非均衡能力的方式,學習的可持續性,具有社會性和經濟價值意識形態,對生產關系、生產要素等適應能力的強弱,信息能力的把握,獨立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感知社會現狀、未來走向的能力,能很好地配置現有資源,實現最優的資源利用和組合。
人力資本的存量始終處在不定向的變化過程中。某種意義上說,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本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增長,人力資本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水平也會隨之提高。另一角度上看,伴隨著社會發展、科技快速更新,最終使現有人力資源落后于社會需求,從而造成貶值。這兩種情況必然出現在人力資本效力發揮的進程之中,從而使社會人力資本儲備出現各種不穩定性。除此之外,地區差異也會造成人力資本的不平衡。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力資本的發展方式以及投資能力出現偏差,最終影響到當地人力資本的存量水平、收益狀況以及匹配程度等。
歐美發達國家不同時期人力資本轉移變化概況
工業革命前期:圈地運動的發生造成大量農民被迫前往城市。18世紀上半葉,農民由于農產品價格低以及所負擔的稅收沉重等原因紛紛破產,農民無法承擔圈地費用,因而只能賣掉土地。1780年之前,土地兼并情況十分普遍,農民地位低下,大量的土地被用于放牧,耕地數量大為減少。而18世紀末19世紀初,拿破侖戰爭使得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農民的生活得以維持,這也使得小土地持有者大量增加。而在拿破侖戰爭之后,社會較為穩定,農村商品經濟發展迅速,農民經濟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資本主義農場經濟隨之產生,農民數量減少。導致農民數量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圈地運動,英格蘭中部及其周邊地區主要是采用和平方式,而大多數地區采用暴力手段。圈地運動發生于16世紀,這一時期正是農業生產力快速提高的時期,而這又必然導致圈地運動的產生。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土地,被迫遷往城市或者前往鄉村工業就業。
工業革命時期:學徒制教育為工業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大量手工工匠和產業工人。在工業化的初始階段,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通過教育來促進勞動力流動的。通過分析文獻資料,上述觀點可以得到驗證。在英國的工業化初始階段,學徒制教育是推動英國勞動力流動的主要原因。在這種制度下,學徒需要在師傅那里工作并且服侍師傅一定的時間,相應的,師傅應該教授給學徒自己的技藝,使得學徒掌握技藝,成為行業發展所需要的勞動者。可以看出,學徒制教育大大促進了英國勞動力的流動。而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最先是從鄉村棉紡織行業開始的,在鄉村棉紡織行業中,手工工匠發明了許多工具,這些工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工業革命開始的重要標志,例如由鄉村手工工匠哈格里斯夫發明的珍妮紡紗機就大大提高了棉紡織業的紡紗效率。這些手工工匠大多是由學徒制教育培養出來的,他們在當學徒的時候接受了教育,積累了知識,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成為了推動技術革新的重要力量。鄉村工業在學徒制教育的基礎上培養了諸多近代產業工人。在英國工業化發展的前期,工業大多都是分布在鄉村的,在學徒制教育的影響下,鄉村手工工人同時依賴于農業和手工業這兩種行業。而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由機器生產的絲、棉、麻等產品逐漸替代了原先由手工生產的產品。由機器生產的產品價格低廉并且質量比手工生產的產品要高得多,使得手工生產的產品被逐漸替代,手工工業因此衰敗。失去生活來源的鄉村手工業者除了少量留在農村外,大多數都前往城市尋找就業機會,成為近代產業工人。
冷戰時期:相對穩定的社會保障水平和完善的福利制度成為人力資本轉移的重要影響因素。福利制度和人們的生活條件息息相關,因此人們一直十分關注福利制度。長期以來,西歐國家的社會保障水平均處于領先地位,社會保障水平成為人力資本轉移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國家政府十分重視社會福利,致力于建設福利國家。在歐盟國家,公民享有較高的福利水平,這十分吸引發展中國家公民。例如,瑞典的社會保障覆蓋率相當高,每一位瑞典工作者都能享受社會保險,沒有瑞典國籍的工作者也不例外。瑞典主要是通過政府財政和籌集社會保障費以及社保費利息收入來支撐社會保障支出的。英國的福利制度也十分完善,福利制度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人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享有福利。在西歐國家現行福利制度下,和原有居民相比,雖然新轉入人力資本享有的福利較少,但是還是遠高于發展中國家,這就成了促進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向發達國家轉移的重要原因。發達國家政府為了保持本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平衡,會適時調整本國關于人力資本轉移方面的政策,這也會影響人力資本的轉移。從目前來看,西歐國家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這在歐盟國家表現的尤為明顯。西歐國家勞動力缺口較大,這嚴重影響了西歐國家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為了彌補勞動力缺口,西歐政府決定從外部引入人力資本,主要方式就是通過招募短期勞工來實現。
1973年,德國政府曾一度停止招募客籍勞工,但是由于本國國內勞動力十分短缺,又在1990年后分別與匈牙利、波蘭等國家簽訂了協議,從這些國家引入勞動力。此次引入的勞動力與以往的客籍勞工不同,這些勞動力不能攜帶家屬,不再享有社會保障,雇主按照勞動力輸出地的市場價格支付薪酬,德國與這些勞動力之間不存在直接合同關系。這種新型合同勞工不僅彌補了德國勞動力缺口,還避免了由于勞動力引入帶來的勞動力家庭團聚以及勞動力定居等諸多問題,促進了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因而這種新型勞工合同迅速在西歐推廣開來。西歐勞動力市場存在兩種勞工,一種是價格低廉的勞工,而另一種則是擁有專業技術的勞工。價格低廉的勞工一般來說文化水平較低,只能從事一些純靠體力的工作,對勞動失業率的敏感程度較低。相反的,擁有專業技術的勞工對勞動失業率的敏感程度較高,他們與轉入國的勞動力之間存在激烈競爭,但是由于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他們的專業技術資格不被轉入國所承認,被迫從事一些與自己實際能力不符的工作,但即便如此,他們在轉入國所享受的待遇也遠高于本國,因此他們仍愿意前往異國工作。一旦這些勞動者中有人發跡,便會對本國的其他勞動者產生吸引,促進新的人力資本轉移。西歐各國政府實行新政策,限制外國勞動力轉入后,便導致了地下勞工市場的產生,這也推動了廉價勞動力的轉移。這些廉價勞動力大多都是非法移民以及難民,他們的申請被政府拒絕后,就只能一邊在地下勞工市場尋求就業,非法居住,一邊等待機會。隨著東西歐國家旅游政策的放寬,西歐國家的游客人數迅速增長,一些游客趁機非法滯留,前往地下勞工市場就業。①
新時期: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導致了人力資本的必然轉移。20世紀中葉以來,新技術革命在世界范圍內興起。這次技術革命的涉及領域十分廣泛,且變革程度深入,擁有高度綜合以及高度分化兩大特征。這次技術革新所需要的不是某一類專門人才,而是各類人才的合作。在統一的指揮領導下,各類人才開展合作,他們之間既有著明確分工,又有著密切配合,只有這樣,新技術變革才能實現。在新技術變革的作用下,新興的產業部門以及生產領域不斷涌現,社會各行各業之間分工日益細化。這使得各生產部門之間以及生產部門內部的分工也產生了變化,大量勞動者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轉移。這種轉移是由于不同專業人才組合的需要,由此可見,人力資本轉移的原因是新技術革命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需求。
就目前國內市場經濟而言,表現出發展迅速、競爭激烈等特征,因而促進生產技術的創新變革是必然的趨勢。這也必然會促進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生產規模也因此擴大。社會生產的變革首先需要的是知識水平高且擁有專業技術的勞動者,而這些勞動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力資本。因此,產業變革中最先發生勞動力轉移變動的就是人力資本。產業結構的變化直接導致了人力資本轉移,世界各國發展經驗也能證明,人力資本由最初的農業向工業、服務業轉移的情況,是人力資本轉移以及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就業結構也會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而調整,這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這也是導致人力資本轉移的原因之一。此外,導致人力資本轉移另一重要原因是行業結構的演變。經濟快速發展,信息快速流通,必然造成社會產業結構的變化,從而對人力資本的需求發生轉移,產生持續影響,行業受外界變化的影響程度大大提高。行業的消失和興起頻繁發生,行業結構隨之演變。出于利益的需要,勞動者離開衰退行業,進入新興行業就業,這便導致了人力資本的轉移。
歐美發達國家人力資本轉移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加強對人力資本的宏觀調控。由于這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過快,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造成了人力資本的大量轉移,從貧困地區向發達地區,從落后產業向新興產業,這樣一來,對區域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這一現象有悖于共同富裕、全民小康的國家發展規劃,從而要求政府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加強宏觀政策引導,從長期、戰略的發展角度制定人力資本優惠政策和管理制度,平衡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人力資本需求,扶持落后產業。而對于當前我國人力資本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各級政府應該加強制定和落實保護政策,為各地區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創造更好的環境,讓人力資本能夠發揮最大最好的價值。
建立健全人力資本合理轉移市場。人力資本的合理流動既能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又能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建立健全人力資本合理轉移市場,規范人力資本轉移行為,實現更好、更合理的人才流動,搞活人才供給市場,進而實現人力資本的合理配置。這其中既包括市場供求信息化、有效競爭價格、人才中介服務等內容,也關系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水平。因此,很多國家將人才市場的發展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聯系在一起,從而預測未來經濟發展狀況。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市場機制,既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標準。完善人才市場的基本框架由兩個條件和三個支柱構成。兩個條件,就是健全的法規政策體系和統一的社會化保障體系;而三個支柱,即是完善的政府宏觀調控,完備的市場載體和自主的市場活動的主體。
建立健全人力資本流動管理法規。通過法律規范人才流動市場,進而規范人才市場機制,做到科學管理、有法可依。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需要制定相應的規范制度,保障應得權益,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因此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本流動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促進市場繁榮。就目前中國人力資本市場來看,政府亟需制定《人才流動爭議仲裁法》、《企事業單位技術管理人才實行聘用合同制度》、《人才市場管理條例》和《人才流動法》等相關政策法規。
注重優秀人才引進工作。在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因為人口數量的減少,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等原因,對于外來人才的引進工作十分重視。單就日本而言,為了挖掘到美國的高學歷優秀人才,通常會在薪酬方面有所提高,并且善于利用完善的福利政策和申請專利的優勢來吸引人才。當然,美國也有相應的應對政策,該國每年將保留一定的名額用以科學技術人才的引進,且在近年來撤銷了技術人員進入美國的簽證限制,打開國門,廣納賢才。我們國家也要借鑒此類經驗,建立完善的人才跨國和跨區域引進機制,用更好的工資政策和福利獎金,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前來就業。
結語
人力資本是個系統工程,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人力資本從培養、引進到使用是個復雜的過程。隨著我國日益與WTO的深度融合,我國市場的開放程度會不斷提高,無論社會、經濟等各個層面都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人才市場的高度發展,既要保證靈活性,又要保證規范性,既要關注人力資本的投入與產出,又要加強人才的合理使用與培養。從戰略高度合理引導我國人力資本轉移,扶持落后產業和稀缺人才的培養,落實我國知識分子保護政策,從資源上配合人才的研發、創新,從更多的層面上實現人才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讓人才能夠人盡其用,實現最大限度的人才利用,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理工大學)
【注釋】
①陳朝高:《歐洲一體化與世界》,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第256頁。
責編 /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