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優點被廣泛的運用于英語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本文通過實際的教學經驗,探討了信息技術在英語課程導入環節的運用,包括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和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協作學習,完成任務建構,深化新課導入內涵;從兩個維度略談信息技術在英語課程導入環節中的運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 案例探討 課程導入
【基金項目】2012安徽省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幼專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究”(2012jyxm62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57-01
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在多數高職高專院校中都有開設,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熱情普遍不高,學習效果也不明顯,有些學生還存在厭學情緒。因而如何提高英語課程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成為英語課程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優勢被廣泛的用于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1],而在課程的導入環節,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既能引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探究欲,又能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一、在英語課程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兩點優勢
在英語課程的教學環節引入信息技術有其深厚的認知理論基礎。維果斯基等建構理論語言學家們強調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2]。語言學習就是學習者對目標語建構自己的理解過程,學生始終是教學實踐的主體。在英語課程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正是對于這一理論的實踐,并在實際的教學在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優勢。
(一)教師教學方式突破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實現多樣化教學
傳統的“一言堂”式教學模式,無法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學生的學習較為被動[3]。信息環境下的課程教學借助信息技術,通過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使英語課程教學更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換言之,通過圖、文、聲等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達到對學生視、聽等多種感官的刺激,激活學生內在的潛能,學生學習熱情得以提升,學習效率也有顯著的提高。
(二)學生學習方式突破被動式學習模式,實現自主學習
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英語課程設計更易于引導學生主動地從課堂內的學習延伸到課堂外的探究,通過互聯網獲得所需知識,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信息的獲取、加工和處理中能夠得到鍛煉和提升[1]。
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環節的運用是廣泛的,我們研究發現尤其在課程導入環節的合理運用更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二、在英語課程導入環節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及效果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的課程導入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可見課程導入環節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
筆者在實際的教學環節,正是借助課程導入環節來實現對課程教學內容的解構和重建。具體來說,我們通過對課程內容的解析,為每個教學單元設定課程教學特色模塊,主要包括情感素養模塊、文化素養模塊和職業素養模塊。其中情感素養模塊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生命感、價值感為主要設計原則;文化素養模塊以夯實學生對英語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進行中國與英語國家間的文化對比為主要設計原則;職業素養模塊則側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溝通交流與團隊合作、創新開拓等基本職業素養。而課程特色模塊化教學目標的實現則主要借助信息技術在課程導入環節來體現。
(一)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導入新課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通過音頻、視頻等信息技術根據課程特色模塊內容,設計并創設情境。情境的創設主要是借助幻燈片,根據預先設定的課程特色模塊(情感素養模塊,文化素養模塊或職業素養模塊),教師通過制作教學幻燈片等信息技術手段,深化課程背景知識建構,引導學生進行與模塊相關的研究學習。
(二)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化課程導入
首先,結合單元內容,根據預先設定的課程特色模塊,教師布置相關課程導入環節學生的學習任務來引導學生結合任務主題,對文章內容進行探索,深化學生對文章的認知;并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協作學習,完成任務建構[4]。
其次,學生在任務主題的指引下,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協作學習,完成相關內容的建設并利用幻燈片等信息技術手段完成任務成果展示。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當然,合理和公正的學習評價會極大的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設計了一定的考核量表,一方面是為了督促學生主動學習,另一方面也是從保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考慮的。
(三)效果
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教師在英語課程的導入環節,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對課程特色教學模塊的建構,使英語課程教學擺脫了單一的依靠粉筆和板書,單純教授單詞和語法知識的教學模式。學生在主題任務的引導下,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對任務的構建,也從單純的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了積極主動的去搜集、整理、歸納和提煉知識,知識的獲取過程更為自發和有效。英語課程和學生的生活、情感以及未來職業結合更為緊密,學生們對于英語課程的主動學習動機加大,英語課程學習的實際效果有明顯提升。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對于英語課程改革有可見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課程導入環節中對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溝通師生情感,啟迪學生思維,深化課程內涵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當然,在實際的課程導入環節中,教師還需要通過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能力,任務完成能力等,以期能夠完成既定的課程導入活動和任務,提升實際的教學效果,達到夯實學生語言技能,發展學生智力水平,提升學生情感認知等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P18-27,P55-70
[2]易雪梅.反思建構主義理論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24(S1):110-112
[3]黃遠振.新課程英語教與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P32-55
[4]夏紀梅. “任務教學法”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效益[J].中國大學教學,2001(6):32-34
作者簡介:
婁紅,女,安徽人,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英語教師,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