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紅+鮑惠玲
【摘要】“獨二代”幼兒是指第二代獨生子女,即孩子是獨生子女,孩子的父母一方也是獨生子女。他們已經到了入園的年紀,也正逐漸成為幼兒教育的主要對象。中國人民大學周孝正教授曾說:“第一代獨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獨生子女,這種情況雪上加霜,不但沒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人格上的殘缺將比第一代更加嚴重。”真的會如此嗎?面對獨二代幼兒,如何根據其身心發展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無疑是每位幼兒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獨二代 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182-02
獨二代幼兒的成長環境非常優越,得到的呵護更加細致入微,是幾代人的掌中寶。他們是最先進的一代,因為他們一出生就接觸了高科技的東西,信息化的時代必定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增長見識,但與此同時,“獨二代”幼兒所面臨的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家長的期望值也水漲船高。在家人高投入又期待著高回報的目光里,這些衣食無憂的獨二代成了家里最累的人。因此在對待獨二代的教育也應該區別于以前的教學方式,獨二代的教育存在著很多難點,友誼式教育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一、“獨二代”的教育難點
(一)“獨”占資源,多元信息不斷刺激
獨二代幼兒成長環境相對優越,可以說是“獨”占資源,占盡天時地利。“優生優育”已經從一個口號變成這一代人成長的實際背景,從孕前女性吃的,到后期孩子成長中增加的各類營養品,一個突出的目的是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提高孩子的智商。所謂聰明,通俗點講,就是大腦神經發育正常,神經突觸發達敏感。具體表現就是對刺激敏感,記憶力好。也就是說,聰明的孩子不是一生下來就會背《唐詩三百首》,而是當你教他《唐詩三百首》的時候,他能很快學會,而且不容易忘記。“獨二代幼兒”由于成長過程中父母普遍注重優生優育,一個自然的結果就是相對聰慧敏感。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多元信息呈爆炸式增長,且使人無可回避。
那么,聰明的幼兒遭遇豐富刺激,會發生什么?
一是聰明暗含對所受到的刺激敏感,不僅表現在對教師所教知識的敏感,也包括對各種各樣豐富刺激的敏感。所以當前教育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幼兒“聰明但不專注”的現實,如何在教學中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專注于教學內容是教師應努力的重要方向。二是由于刺激的豐富性,幼兒容易滿足于對淺層次趣味性信息的獲取,不再進行有深度地思考,對新知識的探索也容易淺嘗輒止。
因此,獨二代幼兒在知識的領悟上不成問題,但在思想的教育上,多說理必然招致反感。這是精明的難以洗腦的一代人,傳統的說理式教育在獨二代幼兒接受豐富刺激的背景下遇到挑戰,必須有所調整。
(二)“獨”自成長,面臨人際交往困境
歸根結底,獨生子女的問題根源在于“獨”,在一個家庭中獨自成長,缺少陪伴。這里的缺少陪伴,不是缺少親人的關愛,而主要是缺少同齡人的交流。獨二代幼兒的這些特點,給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啟示是:在傳統的說理式教育乏力的情況下,以友誼為突破口的教育是一個可能的解決方向。具體來說,教師的教育對策一方面要鼓幼兒生和同齡人交往,創設各種情境和活動使其人際交往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教師本身也可以努力成為幼兒的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實施教育影響,其效果自然倍增。
二、與“獨二代”幼兒建構友誼的關鍵操作
第一步:尋找共同點,構筑友誼基礎
我們常說的一個詞叫志同道合,彼此之間有共同點,是人際交往的起點,也是友誼生成的要素。因此,一個教師要想和幼兒做有效交流,必須從兩人之間的共同點出發,表達出對幼兒現狀的理解,才能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找共同點有什么好處?心理學研究表明,相似的人帶給我們一種自己是正確的感覺。人們趨向認為,那些和我們相類似的人將會喜歡我們,所以我們有可能會主動建立人際關系。對于在重要問題上意見不一致的人,我們則會對他做出一些負面推論。具體來說,找到共同點,表層原因是雙方有了共同語言,可以進一步交流;而其中的深層原因在于從心理學的視角看每個人生來都是孤獨的,都需要、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獨生子女在這一點上表現更為強烈。那么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呢?一種情境就是當兩個人有共同點的時候。當一個人發現另一個人與自己有相似之處,就覺得對方更可能認可自己。
因此,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優秀幼兒教師在與幼兒交流時,都有一個共同的句式,即“沒關系,老師小時候也……”這樣的說法有什么好處?很簡單,表明老師和幼兒有共同點,暗示對幼兒現狀的理解和認可,而這則是進一步深入交流的基礎。
第二步:先跟后帶,實施教育影響
尋找共同點(或相似之處)只是教育的開始,它本身并不是目的。我們之所以要和幼兒找共同點,是為了讓幼兒受到我們的教育影響,讓教師所說的話能進一步影響和改善幼兒的現狀。可以說,尋找共同點,是一個“跟”的過程,即有意識地“跟”上幼兒的思想和情感;而后面必須有一個“帶”的過程,將幼兒從當前的不良狀態中“帶”出來,讓他們有更佳的行為和情感體驗。這其實也是心理咨詢中常用的“先跟后帶”技術,我們完全可以將其引入師幼交流中去。
“先跟后帶”的過程常常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跟”,重復對方的話、肯定對方的正面動機,讓幼兒感受到被尊重、重視;“帶”,提出一些讓對方一定回答“是啊”“對啊”“是的”的問話,隨后,將幼兒帶到你想要他去的方向上。此模式具體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先跟”其實就是表達理解和認可的過程,而表達理解和認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尋找交流對象共同點。不過在這里,共同點不僅僅局限于談話的內容,也包括對對方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認可和理解。而“后帶”的時候,則首先要讓對方認可你的觀點,提出一個對方最可能回答為“是”的問題,慢慢地讓幼兒形成回答“是”的言語習慣,最后提出你的希望和要求,漸漸地幼兒就會被“帶”到你所希望的目標上。
根據獨二代幼兒更為重視和珍惜朋友的特點,教師可以從共同點出發,從做他們的朋友開始來開展教育,“先跟后帶”,走進幼兒的思想深處,最終達成我們的教育影響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