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曉洋
(鄭州澍青醫學高等??茖W校 河南 鄭州 450064)
?
新世紀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現狀分析
栗曉洋
(鄭州澍青醫學高等??茖W校 河南 鄭州 450064)
【摘 要】音樂,是一個民族記載本民族文明歷史的一種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流行音樂因其符合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等特點而備受年輕人的青睞,而土生土長的民族傳統音樂卻正遭遇著末路的尷尬。本文試圖從傳統音樂的價值意義出發,立足當下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大環境,對傳統音樂發展困難的原因從內外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并呼吁人們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進行努力。
【關鍵詞】新世紀;中國傳統音樂;流行音樂
(一)中國傳統音樂的價值意義
音樂,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來講,都是承載文明的良好載體。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在歷史傳承過程中,音樂的貢獻是不容小覷的。至今為止,很多少數民族依然選擇用音樂來承載自己的民族文化,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人物事記,都可以在音樂中找到蹤影,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傳遞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中所積累的知識,是民族發展歷史的積淀。因此,中國的傳統音樂中蘊含著海量的歷史訊息,可以說是一筆無價的非物質財富。
其次,在中國歷代社會,民間歌謠能夠反映當時統治者是否開明,是否深得民心?!俺躁J王,喝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首歌謠就體現了當時社會中對于起義軍的擁護。幾千年前人們就知道音樂的巨大作用,古代很多統治者會選擇用音樂這種獨特的手段來對人民進行教化。這在當今社會同樣適用,音樂在某些方面的確能夠教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有促進作用。
(二)當下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現狀
在近代社會,人們的娛樂方式及視聽欣賞方式發生了改變,電視、電影及KTV等成了娛樂休閑的主流方式。而很多代表我們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卻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沖擊,很多依靠口傳心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都正在不斷消失,生存環境急劇惡化。從上世紀末開始,傳統音樂就一直處于持續衰落狀態,生存空間不斷萎縮,很多樂器、劇種甚至都已失傳。據官方統計,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全國傳統劇團有4000個左右,但到2000年以后,萎縮了近一半,在這2000多個劇團里至少還有近四分之一的團常年根本就沒有演出。劇團演出的總場數也在不斷減少,2000年以后萎縮的速度更快。
以中國的國粹“京劇”為例,既為國粹,應當是人們喜聞樂見,大街小巷遍聞其音。在曾經戲曲流行的黃金時代也的確出現過這樣的盛況,然而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大街小巷充斥的全都是流行音樂。雖然國家給予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支持,要求保護、傳承和發展,京劇卻依然只是勉強維持生命。至于昆曲及其他劇種等,更是“難入尋常百姓家”。各劇種唱來唱去就那幾個老段子,各種民族樂器二胡、嗩吶等一代又一代老師教的就那幾首老曲子,其生存價值也只能體現于部分老年人群,在老段子里回憶回憶他們的青春,缺乏時代的新鮮感,缺乏新鮮的血液。
(三)關于大學生對音樂偏好的幾項調查
筆者曾經在所任職的高校隨機選取了500名非音樂專業的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2%的學生明顯更偏好于流行音樂,但明確提出喜愛民族音樂的只占總人數不到5%,這5%里面有12人是小時候學習過古箏,5人學習過二胡,其他均為因親戚朋友中有從事關于傳統音樂工作受到影響而選擇的。30%的學生表示喜歡西方的交響樂,而明確表示喜歡聽戲的只有三個人。一項對66所師范類院校音樂專業的抽樣調查中,這些未來的音樂教師們希望能“在實踐中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僅占被調查人數的2%。
眾所周知,我國少數民族的同胞們大多都是能歌善舞的,很多少數民族都以音樂來記載本民族的歷史,但在另一項調查中,少數民族的學生對自己本民族音樂的掌握情況卻也是差強人意。這是一項對來自廣西各地少數民族的近2000名學生進行的“多少學生會唱自己家鄉的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的壯族學生,5%的瑤族學生,29%的苗族學生和31%的侗族學生會唱自己家鄉的歌。調查結果是令人驚詫的,同樣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青年一代對傳統音樂的偏好將直接影響著傳統音樂下一步的發展。
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發展潮流驅動下,傳統音樂的發展困難也是一個必然,其原因既有來自于外部各種因素的沖擊,也有來自于傳統音樂本身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主要來自于流行音樂的沖擊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聯系也日益頻繁,國外的各種流行音樂充斥中國的大街小巷。流行音樂因其內容時尚、學習便捷等優勢,符合時代潮流的快節奏而備受年輕人的青睞。
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應運而生的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中國最強音等各種選秀類節目,也極大地推動了流行音樂的發展,為流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有項目,有需求,有平臺,在市場經濟情況下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這種對流行音樂的助力作用就更加擴大了對傳統音樂的沖擊,使得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阻力更大,發展之路更加艱難。
(二)傳統音樂遭遇發展困難其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外部的阻力雖然給傳統音樂的發展帶來了不少困難,但其自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缺乏系統的教育理論是其發展困難的主要原因?,F在中國的音樂教育大多以西方音樂為基礎,學生學習樂理視唱也都是以西方樂理和五線譜為基礎。藝術類學生高考時器樂組大多也是西樂專業,民樂專業少之又少,而且幾乎所有的高校在專業音樂教育中必修的一門樂器都是鋼琴,民樂基本都是選修。這并非教育系統不重視傳統音樂,而是學科自身發展的選擇。西方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善于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所有音樂形式的發展都有相應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而中國的傳統音樂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雖然有很多的優秀作品,卻一直沒有形成占主導地位的作曲技術理論體系。重視演唱演奏過程中的二度創作,是傳統音樂的一大特色,但這種特色的弊端就是不能對其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缺乏理論的支撐,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會遇見瓶頸。
(三)不正當的價值觀對青少年音樂偏好的影響
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現在的很多家長們也都很支持孩子們去學習藝術,愿意讓孩子去學習一門樂器,然而在樂器的選擇上亦是偏向于西方樂器。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家長們會覺得很高雅,而對于傳統的民族樂器,除了古箏的市場好一些,二胡、琵琶等都覺得太土,這就在無形中給孩子灌輸了一種不正確的思想,即中國民族的音樂都是“下里巴人”,而西方的則屬于“陽春白雪”,這種思想將直接影響到孩子們長大以后對于音樂價值觀的判斷。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現代社會已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社會。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立足于世界的根本,因此,中國要想立足于世界,就必須發揚國學,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有利于擴大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對外的交流中,有利于宣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能夠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如何對傳統音樂進行行之有效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亦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長期思考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張春燕.中國傳統音樂之美與其內涵的跨文化傳播[J].北京社會科學,2016(2).
[2]楊曦帆.走向未來的民族音樂學——“中國民族音樂學反思與構建”學術研討會述評[J].中國文藝評論,2016(2).
[3]樊祖蔭,謝嘉幸.中國(大陸)以音樂文化多樣性為基礎的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及前景[J].中國音樂,2008(2).
[4]周永曉.信息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保護與發展[D].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0.
[5]段橋生,米瑞玲.中國傳統音樂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中國音樂,2006.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052-02
作者簡介:
栗曉洋,女,研究生,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流行與傳統的交融——從新世紀音樂類選秀現象看中國傳統音樂的可持續發展”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