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波瀾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有一句至理名言——“讓優(yōu)秀成為一種習慣”,這一哲理充滿無盡的祝愿,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給予人們思維和智慧。
置于當代,放于企業(yè),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應當把優(yōu)秀當成每一個人的終身求索,成就夢想,為人處事,都要力求做到更好,且更加完美,其次是讓優(yōu)秀在事業(yè)上、工作上、生活中逐步養(yǎng)成,成為習慣,形成不同成長階段的人生亮點。
優(yōu)秀不是一個常態(tài),不同的階段應具有不同的標準。即是說,曾經的優(yōu)秀、過去的優(yōu)秀,不是永恒不變的,不能視作為你現在就很優(yōu)秀、今后就一定會優(yōu)秀、永遠都是優(yōu)秀的,更進一步說,在某個工作崗位上的優(yōu)秀不能說明在其他崗位上的優(yōu)秀,一個方面的優(yōu)秀,也不一定在其他方面都很優(yōu)秀。
要將優(yōu)秀變成一種習慣,一種“常態(tài)”,一種無止境的優(yōu)秀,只有在自己的崗位上不間斷去磨礪自己、錘煉自己,素質上提升自己,能力上提高自己,才有可能收獲優(yōu)秀,成為更多方面的優(yōu)秀。
如何成就優(yōu)秀?四個字:本領、品德,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德才兼?zhèn)洹薄?/p>
一、以過硬的本領,煉就自己
企業(yè)給予每一位年輕員工有不同的崗位,增強本領,提升素質與能力,始終是一個人成長、進步的基石。技能、本領不是先天就具有的,都是通過一個人反復學習、不斷實踐來獲取的。現代人,個體之間的智商差距是很微小的,而在情商、逆商等方面差距才是最大的。具體反映在思維觀念上、能力提升上、行為驅動上、效率高低上,差距往往是巨大的,從根本上講,反映了一個人學習與實踐上的勤奮程度的很大不同。
(一)博學而為,皆收去偽
在30余年的改革進程中,社會上有段時間無限夸大“國學”之精妙,稱“半部《論語》天下治,國學造詣萬事興”。興許改革開放之初的80年代、90年代,可以這樣認為,融入企業(yè)的文化,指導企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時至今日的21世紀,沒有人再敢這樣說,更不敢這樣做。
縱觀人類3000年的文明歷程,有權威學者曾將近50年世界創(chuàng)造、發(fā)明、擴充的知識進行累加、累進,發(fā)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50年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居然超過了過去3000年的創(chuàng)造史,這說明了什么?學無止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當今時代,互聯網發(fā)展改寫了歷史進程,著實讓人驚嘆不已。
因此,作為企業(yè)員工,尤其是年輕的同志,一定要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事業(yè)責任,一種理想信念,一種終生追求,才有可能做到生生不息。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所有的有形資產,包括人的生命、健康,都有一個折舊的過程,都不能再回到從前。只有不斷前行,才可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當然,學習是廣泛的,各種知識都值得去學,去偽存真,利己而行。有人把學習總結為:“安、專、迷”三個字,很有見解,即:安心靜氣,專心篤志,迷深志達。以事業(yè)為重,需要什么就多學什么,先學那些與工作相關的,再去拓展現代知識,分層次、分主次、分階段學習要有重點,有主攻性,有計劃性,有目的性。一句話,突出長板,補齊短板,提升素質,迎接挑戰(zhàn)。
(二)勤學善思,觸類旁通
任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要尋求更好的方式方法,要善于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要訣、套路,才能更加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習是一個過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而與學習相伴的永遠是能思考、會思考,只有將思考融入血液里,才能成為自己的寶貴財富。
所有的學習,不外乎書本上的學習間接經驗和實踐中的獲取直接經驗知識,對于這些知識,要悟其,入腦入心,探尋規(guī)律、取其精華,才能舉一反三、辯證施用,指導工作,改進提升。
善思,是學習的更高層次。人對知識的獲取往往是支離破碎、碎片式的。點點滴滴,雜亂無序,只有慢慢積累多了,通過大腦的整合,逐步將他們串接起來,縱與橫相連,經與緯相扣,才可能形成為我作用的立體式知識結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去梳理、整理,多維度去思考,變別人的知識為自己的思維庫存。一旦需要,信手拈來,成就自己的獨特見解,于人于己達到一個嶄新的認識思維高度。
會思考的人,其實更多的是在認知規(guī)律上花時間、下功夫,善于從感性認知上轉化為理性經驗,把一般經驗上升為理論總結,運用所學的辯證思維、邏輯思維、系統(tǒng)思維、科學思維、發(fā)散思維,抓住問題和事件的本質,找準矛盾的內因和根源,緊跟時代變遷,預見事物發(fā)展的趨勢,掌握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創(chuàng)新而為,綜合而治。
(三)學以致用,厚積薄發(fā)
任何的學習,最終目的還在于運用。所有的工作,都在于問題的導向思維,即,善于發(fā)現問題,仔細分析問題,全力解決問題。
實事求是地講,能力與水平的提升,均來源于各類經驗的積累,就是要將工作和生活中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移植到實踐中去,不斷去解決一個又一個阻礙企業(yè)和個人發(fā)展的諸多問題。有人即便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是不去解決實際問題,不去創(chuàng)新思考,只能空有其表,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企業(yè)的發(fā)展和個人的提升,直白來講,就是不斷發(fā)現問題,善于去解決問題,如此往復,以至無窮。
學習的本質就在于啟發(fā)你的思維和思考,讓你有所思,有所想。對工作而言,不要只拘泥于工作,更要在工作中去總結、提煉、反思與創(chuàng)造,專心、用心、敢于創(chuàng)新、大膽嘗試,才能成就崗位、成就事業(yè),成就企業(yè),奉獻社會。
人生首先是歷練,再是沉淀,人生需要提升,厚積薄發(fā)才是最終的歸宿。
二、以優(yōu)良的品德,引領自己
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此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即是說,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可見“德”之重要,為做人做事之首。
“德才兼?zhèn)洌缘聻橄取保胺N樹者必先培其根,種德者必先培其心。”心者,觀念、思維、行為合而為之。自古以來,人們從來對“德”的表述不勝枚舉,今天論其“德”,更賦予其無窮的厚意,“無德”不為事,為事必誤事,這是公認之真理。
(一)滿懷進取之心
人的能力的提升是社會發(fā)展不可缺失的基礎,作為企業(yè)來講,員工的提升是企業(yè)進步之本。企業(yè)按不同層次,縱向來分,有大小團隊組合而成。團隊的成長,無不聯接與團隊成員的成長,成員與團隊的自我實現、價值體現,就需要每一個成員有進取之心、奮斗之心,拼搏向上之心。
(二)深懷感恩之心
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素養(yǎng),一種情懷。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家人的支持和團隊的幫助。但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組織和企業(yè)的關心和培養(yǎng)。企業(yè)要感謝員工的努力工作,員工感恩企業(yè)的培育,感謝企業(yè)給我崗位學技能,給我職位學管理的平臺,給我困難以變堅強,給我挑戰(zhàn)以求進步,給我信心以圓夢想。
抱有一顆真誠而感恩的心,就會珍惜和熱愛領導安排的工作,發(fā)自內心將崗位作為自強不息、努力耕耘、成就夢想的大平臺;有顆感恩的心,就會把工作當成一種快樂,自始至終、篤志而為,以業(yè)績來回饋企業(yè);有顆感恩之心,就會善待困難,不放棄、不繞道,而是以遇挫而勇、遇難而堅的意志品質去挑戰(zhàn)自我,成就自我。
(三)身懷平常之心
平常心就是一種平和而淡泊的心態(tài)。人生也好,事業(yè)也罷,名利之說,只要懷揣平常之心,人是不會有煩惱的。即使有,可會很快釋然,沒有煩惱的人生才是最具陽光的人生。
天下再難,也莫過于“平常”二字。“平常”也可稱之為人生的一種最高境界。哲學家馮友蘭將人的境界劃為四類,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前兩種是自然的產物,后兩種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而“平常”則是從這四種境界中找到一個“支點”,一個“平衡點”。正如古人對“舍”與“得”的表述,意味深長。人生就像一架天平,一邊是給予,一邊是接受;一邊是付出,一邊是得到;一邊是耕耘,一邊是收獲;一邊是物質,一邊是精神;一邊是自己,一邊是他人;在相生相伴中考量得與失與博弈。
因此,要有一顆“平常心”,就必須加強修為,擺脫世俗功名的束縛,從容應對變化的事物,達觀地看待人情世故,冷靜地對待成敗得失。
(四)常懷責任之心
責任是什么?責任就是講究完成自己承擔的工作結果,完成自己確立的目標。沒有責任,也將是隨意前行,沒有責任表明不愿意承擔工作結果,就是不愿意承擔工作目標。
事實上,責任是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在家庭中,有家庭責任;在社會上,有社會責任;在企業(yè)工作,必然有崗位責任、崗位目標、團隊任務,就必須去承載和擔當。而責任擔當,看似簡單,其過程是較為復雜的。一個人不僅要承擔個人的職責和任務,還要肩負團隊的使命、組織的使命,是一個無止境的、循序漸進的變量,只有不斷懷揣使命感、責任感、危機感才可能步步登高,成就更多的卓越和優(yōu)秀,也只有這樣的團隊和組織才會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
習總書記“兩會”上提出的“三嚴三實”和企業(yè)倡導的“嚴細新實”管理文化,就是對責任最好的詮釋。在工作上,只有真正做到了“嚴細新實”,敢于擔當,才有可能讓優(yōu)秀成為一種習慣,也只有養(yǎng)成了好的習慣,才可能成就優(yōu)秀。
什么是好的習慣?好的習慣就是要適應環(huán)境,適應企業(yè)的環(huán)境,企業(yè)環(huán)境不是靜止的遵守,而是自覺地動態(tài)地發(fā)揚其優(yōu)良、調整其不足;好習慣就是要多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好習慣就是要由認真做事轉化到用心做事,只有用心做事才能體現執(zhí)行到位、有效果。
三、以創(chuàng)新的思維,超越自我
每個人都希望超越自我和別人,超越路上最難的是超越昨天的自我。要想超越過去的自我,必須要有更多更切實際的思維創(chuàng)新。時代在飛速發(fā)展著、變化著,新的理念、新的觀念、新的思維層出不窮,必須要切中時代脈搏,把握事物的本質,割舍那些不適應變化的老經驗、老辦法、老認識,以歸零的心態(tài),在原基礎上重新開始,重新揚帆起航,才可能到達一個又一個新的彼岸。
思維的創(chuàng)新,是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即是要以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具有正能量的前沿思維去看待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真正從思想根源上去厘清思路,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奮發(fā)而為,鍥而不舍,給好的習慣插上精神的翅膀,鑄就每個人的優(yōu)秀。
參考文獻:
[1]高峰.書寫好青年干部的“前傳”[J]. 政協天地, 2016(01).
[2]史成虎.踐行“三嚴三實”與構建青年干部黨性教育長效機制[J].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5(06).
[3]王剛.青年干部要爭當“頂梁柱”[J]. 領導科學,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