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睿媛++張永嬌
摘 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不少國有企業實現了股份制改造。在這次制度改革的過程中,科斯的產權理論無疑對我國企業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理論基礎。本文從科斯的產權理論出發,分析了其主要內容以及在中國企業制度改革中的作用,結合我國在企業制度改革中遇到的問題,詳細分析了問題產生的根源及如何運用科斯的產權理論來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為我國的國有企業制度的改革建言獻策。
關鍵詞:科斯定理;產權理論;國企改革
一、產權理論
(一)概念及特點
產權理論認為,私有企業的產權人享有剩余利潤占有權,產權人有較強的激勵動機去不斷提高企業的效益。所以在利潤激勵上,私有企業比傳統的國營企業強。
沒有產權的社會是一個效率絕對低下、資源配置絕對無效的社會。能夠保證經濟高效率的產權應該具有以下的特征:(1)明確性,即它是一個包括財產所有者的各種權利及對限制和破壞這些權利時的處罰的完整體系;(2)專有性,它使因一種行為而產生的所有報酬和損失都可以直接與有權采取這一行動的人相聯系;(3)可轉讓性,這些權利可以被引到最有價值的用途上去;(4)可操作性。
(二)明晰產權的作用
清晰的產權同樣可以很好的解決外部不經濟(指某項活動使得社會成本高于個體成本的情形,即某項事務或活動對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而行為人并未因此而付出任何補償)。科斯產權理論的核心是:一切經濟交往活動的前提是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實質上是一種人們之間行使一定行為的權力。因此,經濟分析的首要任務界定產權,明確規定當事人可以做什么,然后通過權利的交易達到社會總產品的最大化。因此完善產權制度,對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和協調與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由于產權不清晰導致的市場缺陷的研究主要歸功于科斯(R.Coase)與威廉姆森(O.Williamson)、G.斯蒂格勒(G.Stigler)、G.布坎南(G.Buchanan)、C.舒爾茨(C.Sehultze)和張五常(Steven Cheung)等人。
二、國有企業制度改革
(一)我國的國有企業制度改革
30年來,我國國有企業制度改革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只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前,改革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從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到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期間,改革的戰略思想是實行兩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從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至今,改革的戰略指導思想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相應的,我國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也可劃分為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量權分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等三個階段。
(二)我國改革產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國有企業產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權缺位。在國有企業中,真正的所有者被虛化,在法律規定中,國有企業的所有財產都屬于全體人民,人民對國有財產的所有權只是名義上的,國家以國家政權為依據,使全體人民自愿地或被強制地把國有財產的所有權委托給政府,政府甚至無須得到全部初始委托人中每個人的授權。現在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可以被稱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階段,這個階段的要求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明晰產權決不等于私有化。明晰產權后的國有企業,能否體現出現代公司制的基本特點并有效發揮功能,關鍵是能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
1.對“產權多元化”的質疑。
當前,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就是要進行以“股權多元化”為核心的產權制度改革。其實,中國上市公司的種種問題,與其說是由于股權結構的過于集中帶來的,不如說是由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至今沒有很好解決,企業治理動力不足而導致的。在很多股權結構已經相當分散,基本上符合我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文件中所提倡的股權多元化要求的公司中,公司新的治理機制卻根本建立不起來,以至于企業業績每況愈下,股東利益長期受到損害而得不到改善。
2.所有權確認和效率提升是否存在必然聯系。
產權理論的核心是,只要所有權得以確認,效率就會提升,至于所有權如何劃分則并不重要。事實上,所有權確認和效率提升之間并不存在必然聯系。首先,所有權的分散使資產的運用程度變得困難,其次,所有人有無能力和意愿去推動社會資產的高效運轉也是一個問題。中國有多種產權改革形式,但是,產權改革的結果不盡人意:企業經理不關心改善經營提高效率,他們更關心通過復雜的產權重組交易,將資金轉移到完全屬于自己的賬戶,特別是更加安全的海外私人賬戶上。
三、產權理論與企業制度改革
(一)產權理論在國有制度改革中的作用
1.科斯指出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最優手段有兩個前提,一是權利得到明確界定, 二是交易費用足夠小。
政府的作用就是通過有效的制度供給來降低交易費用。完善的產權交易市場是資本順暢流動的基礎。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才能為企業產權主體的多元化改組提供低成本的市場安排,才能為產權流動性的實現提供市場途徑。因此,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真正實現資產的流動性和可交易性,為建立真正的現代產權制度提供市場環境。“科斯定理”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于解釋企業是市場的一種替代形式,但這種替代形式并不是唯一的,政府對經濟生活的直接管制是另一種替代方法。在這個意義上,不是指政府建立一套有關通過市場交易進行權力調整的法律制度,而是指政府強制性規定人們必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2.政企分開,建立國企法人產權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制度安排中,“一般企業”不存在“政企分開”與“政企不分”的問題。因為這類企業的一切交易過程是獨立于政府之外進行的。這類企業只存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的問題。我國的國有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除了有上面的共性以外,還有自己的"特性"。這個特性就是國有資本的所有者,其代表是政府。所以所有者產權同法人產權分離就成了政府產權與企業產權的分離,于是出現了“政企不分”、“政企分開”等一系列問題。
(二)政策建議
1.股權多元化成立的思路。
具體來說,股權多元化思路如果要成立,必須具備如下幾個條件:第一,作為持股機構的法人實體要真正關心企業的業績,可以在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響的環境下捍衛自己的權利,并追求股份公司的長遠目標的達成;第二,能夠在董事會上形成制衡機制,能夠接受美國式的通過董事會進行公司治理的一套做法并高效率的使用各種相關機制;第三,資本市場應該是相對完備的,法人實體可以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的種種操作保證企業利益的實現。
2.建立健全現代公司(企業)法人產權代理機制。
產權理論認為,產權明晰的企業有較強的激勵動機去提高企業的績效,反之則反是。產權的核心是公司剩余的占有權,因此,產權改革還應包括另外一個方面,即經理人對剩余利潤的分享,可以通過分紅、股票激勵等形式實現。但是,通過前面相關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產權清晰、股權分散的企業,并不能保證公司治理效率得到提高,這是由于還存在經理人的道德風險可能。因此,除了科學的選聘機制和合理的激勵機制外,有效的監督機制是實現企業最佳治理結構的保證。一般地說,監督機制越有效,越能使經理人最大限度地努力為股東利益工作,企業績效就越好。
3.股權改造不以私有化為目的。
我們需要借鑒西方產權理論的成果,根據中國的改革實踐大膽采納并發展其中科學的成分,但也要防止對西方產權論的盲目崇拜。對我國公司股權結構的改造,特別是降低其中國有股比重,或者國有股全部從一些公司退出,首先是服從社會經濟發展對國有經濟的需要程度和結構規定,同時,這種股權結構改造并非是以私有化為根本目的,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造。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必須在制度、法規、政策和市場方面,從根本上保證國有股及企業法人股的市場流通問題,流通本身就是對企業股權結構最有效的改造方式。
參考文獻:
[1]郭菁菁.科斯定理的產權理論與國有企業改革[J].東方企業文化-企業管理,2011,7.
[2]郭光浩.科斯的產權理論與中國產權改革實踐[J].現代企業教育,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