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娜
摘 要:筆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目前石油企業綜治保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探析了解決問題的措施,以期進一步提升石油企業綜治保衛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綜治保衛;石油企業;措施
石油被譽為“黑色黃金”,當前階段國內雖然在致力于建設和諧社會,但是社會上仍存在一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做好石油企業綜治保衛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石油企業綜治保衛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沒有深入了解到綜治保衛對自身的重要性
石油企業在進行生產經營的過程中,企業管理者沒有充分認識到綜治保衛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意識中對治安工作不重視。還有一部分企業管理者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生產經營只重視企業的經濟效益,不重視企業內部綜治保衛工作的發展,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嚴重影響石油企業綜指保衛工作的發展,長此以往必定會影響石油企業的經濟效益。在石油企業中,綜治保衛工作成為工作的熱議點,有的石油企業剝離綜治保衛工作和生產運行的關系,顯然,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和企業管理者對綜指保衛工作的無為而治有很大的關系。
(二)不確定因素難以預防
縱觀石油企業發展歷程,往往會出現一系列不確定問題,如:不可抗力導致的自然災害、人為災害等,一旦出現災害情況,如果石油企業的安保工作機制不夠完善,臨時組建治安保衛工作隊伍往往力不從心,為石油企業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其中典型的災害主要有:火災、地震等。這些自然災害的出現難以預測更難以避免,一旦發生必然造成嚴重的損失。不僅為石油企業內部工作帶來沉重的災害,社會因素也為石油企業帶來嚴重的損失,如,金融危機,如果石油企業缺乏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會讓石油企業陷入經濟危機,嚴重的會影響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安保機制弱化
國內石油企業內部大都設有綜治保衛部門,但是就是管理范圍和權限而言,和石油企業本身的關聯性較差,甚至有的石油企業綜治部門的設置有違社會司法制度,致使石油企業內部綜治保衛部門開展的工作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綜治保衛部門進行工作的時候有時和法律相沖突,無法及時處理發生的問題和情況,從整體上弱化了石油企業的安保機制。
二、如何做好石油企業綜治保衛工作
(一)強化治安保衛工作
石油企業作為企業的一種存在于社會之中,也就意味著其綜治保衛工作要符合社會現行的制度,在這一宗旨的指引下進一步完善石油企業內部綜治保衛工作,不僅如此,石油企業內部綜治保衛工作的開展要以法律為后盾。唯有如此,才能不斷發展、壯大企業綜治保衛工作。在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發現石油企業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處理。更新企業相關制度,針對現存制度存在的問題不斷更新和完善。在進行工作的時候,應強調綜治保衛工作的主動性,作為石油企業的綜治保衛部門不僅應該做好預防工作,更應該主動出擊,做好各項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綜治保衛工作,保障石油企業和社會動態管理相結合,提升管理水平和質量。
(二)提高石油企業企業負責人的社會認識
石油企業內部綜治保衛的工作性質就決定了石油企業能否穩定發展,其綜治保衛工作會對石油企業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作為其中的重要問題,石油企業內部綜治保衛的發展在現今這一特殊時期,對石油企業的生產經營工作有莫大影響。所以,這就要求石油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要突出綜治保衛工作的重要性。視綜治保衛工作是石油企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落實“預防和治理相結合,全面綜合治理”的工作方針。
(三)確定重點
縱觀石油企業的發展歷程,都需要在實際生產中落實各項工作目標,把綜治保衛工作緊密的鏈接石油企業的發展,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強化綜治保衛自身的建設。如果石油企業在經濟上存在弱勢,那么就要求按照石油企業的管理規范進一步完善,自己行建設企業的安保隊伍,不僅如此,企業綜治保衛隊伍還應該積極聯系公安機關,在公安機關的同一部署和相關要求下,積極完善綜治安保工作。
(四)建立優秀的保安隊伍
要想在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中獲得發展,石油企業首先就要保持企業內部的穩定、和諧,強化企業內部建設和管理,對當前企業內部綜治安保工作的緊迫性、重要性有所認識。就現今情況來看,需要企業建立優秀的安保隊伍,如吸納退伍士兵以及社會上品行良好的青年充實企業的安保隊伍,強化企業自身的綜治安保工作。
三、結束語
通過上文的論述,開展綜治保衛是保護石油企業經濟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作為石油企業應對自身的實際情況有清醒的認識,自覺主動的強化綜治保衛工作,為石油企業建設和諧、穩定的生產經營環境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柴德平.石油企業如何做好維護穩定及武裝保衛工作[J].辦公室業務,2012(09).
[2]王小紅.新時期企業保衛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01).
[3]黃日.加強保衛工作促進企業和諧發展[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3(12).
[4]李希文,傅誠德,孫宴增,高正原.石油科技規劃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我國11個五年計劃中石油科技規劃回顧[J].石油科技論壇,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