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格式條款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以“最終解釋權”為代表的不公平的格式條款已經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由“最終解釋權”導致的消費者權益糾紛不計其數。但商家所謂享有的“最終解釋權”既無法律依據也無法律效力,只不過是其推卸責任的一種方式。消費者應當明確“最終解釋權”的性質及其違法性,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利。
關鍵詞:解釋權;違法性;立法完善
一、“最終解釋權”性質的理論探究
本文所闡述的“最終解釋權”是指:商家在經營行為中與消費者在消費行為中發生糾紛時所作出的解釋的義務,而不是一種商家的權利。其主要體現在:經營者對其經營活動的內容進行解釋說明,而無權在雙方產生糾紛時對責任的內容以及責任的分配作出說明。
根據《合同法》第39條的規定:商家最終解釋權應作為合同的格式條款進行定性,而不是作為雙方進行約定制定的一般性條款。根據王利明先生的觀點,格式條款是由一方當事人為了反復使用而預先制訂的、并由不特定的第三人所接受的、在訂立合同時不能與對方協商的條款。
(一)商家制定“最終解釋權”的目的
1.在一般情況下,商家在商品包裝上表明“最終解釋權歸商家所有”主要是為避免造成紛爭、為避免不合理的消費行為。
2.為減輕自己的責任,以便逃脫對消費者的承諾。
3.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例,其立法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在部分商家看來,這種保護在某種程度上對其造成了損害,
(二)商家的“最終解釋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格式條款是僅由一方當事人,基于多次反復使用的目的而預先擬定的條款,不同于一般合同條款是經由雙方當事人的相互磋商的而制訂的。第一,商家的“最終解釋權”條款很顯然,也是商家在廣告中早已擬定,在消費者進入商家消費前就已經存在,并未與消費者一方進行協商。第二,商家的“最終解釋權”條款也是為了多次重復使用而制定的,商家的促銷廣告是針對所有滿足條件的消費者而定,構成促銷廣告內容的“最終解釋權”條款自然也是。
2.格式條款的適用對象是不特定的相對人,這一點也不同于一般合同條款是由要約人向特定受要約人發出要約、后共同協商訂立合同。商家的促銷廣告針對的是進入商家消費的每一位顧客,促銷廣告的內容并非是與特定消費者商議而起草的,也不是根據特定消費者的要求而起草供對方承諾的合同文件。因為促銷廣告這一格式條款是要適用于前來商家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消費人群,因此對促銷廣告必須按照格式條款的要求進行嚴格規范,從而能夠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3.格式條款的內容具有定型化的特點,定型化具體包括格式條款的穩定性以及不變性。前已述,格式條款的適用對象是不特定的相對人,其內容不因相對人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相對人對合同內容只能全部贊同或者全部拒絕接受,而不能進行變更。消費者對于商家的“最終解釋權”條款并不能要求與商家協商而進行變更,消費者只能按照促銷廣告的要求進行獎品的兌換,或者不進行兌換,而不能要求商家給予其他的獎品或者協商獎品的數額。
二、商家“最終解釋權”的違法性
(一)商家享有最終解釋權條規違反了《合同法》中有關合同解釋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法》中對格式條款的使用進行了法律限制,第一,規定了格式條款的使用義務,第二,規定了格式條款無效的情形,第三,規定對格式條款發生爭議時應該通常理解予以解釋。
(二)商家享有最終解釋權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
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恪守社會公德,誠信經營,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得設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條件,不得強制交易。
(三)商家享有“最終解釋權”違背了公權力法定原則
合同解釋權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是一種民事權利而是一種公權力,屬于私法范疇。商家不是公權力的主要擁有者,因此其解釋權實際上沒有法律依據,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三、對“最終解釋權”問題的立法完善
(一) 完善立法
雖然我國已有法律和部門規章對“最終解釋權”問題進行了相關規定,但沒有任何法律直接規定了“最終解釋權”的法律效力。
“最終解釋權”引發的糾紛無數,基本都發生在商家與消費者之間,因此《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專門保護消費者利益的法律,有必要將“最終解釋權”這一頻繁出現在消費領域的霸王條款的相關法律約束制定于其內容之中,從而更全面地幫助消費者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 機關、協會各盡其職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商家與消費者的消費爭議,可以通過自行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申請仲裁或者訴訟的方式解決。消費者為避免麻煩而放棄維護自己的利益,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規定了很多的機關和組織都可以處理消費爭議,然而有時正是因為此,這些機關和組織之間往往相互推諉,或者耗時過久。因此,消費者協會、相關行政部門、仲裁機構、法院等應該簡化糾紛處理機制,高效率地為消費者解決“最終解釋權”引發的不公平對待。
(三) 消費者主動維權
很多消費者遇到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到商家的欺詐和蒙騙時,為避免麻煩,直接放棄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可能性,這極大地縱容了商家的違法行為,也損害了法律的威嚴。
法治國家的建立,不僅僅需要健全的法律和有效執法的國家機關,更重要的是廣大公民去學法、用法,當自己的利益遭到不法侵害時,要堅定地站出來,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遏制不法之風。
參考文獻:
[1] 王利明.合同法新問題研究(修訂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