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輝
觀察刺激儀引導下連續股神經阻滯(CFNB)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術(TKA)后的鎮痛效果
王文輝
目的 觀察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應用刺激儀引導下連續股神經阻滯(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的鎮痛效果。方法 選取128例應用TKA治療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鎮痛方案的不同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64例,前者靜脈自控鎮痛,后者于刺激儀引導下CFNB鎮痛,比較2組鎮痛效果、膝關節活動度及不良反應。結果 研究組術后不同時點VAS評分均比對照組低,且膝關節活動度均比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刺激儀引導下CFNB鎮痛方案應用于TKA的效果確切,鎮痛效果明顯,可有效促進膝關節恢復,且安全性高。
刺激儀引導;連續股神經阻滯;全膝關節置換術;鎮痛
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是針對終末期骨性關節炎的一種治療措施,可有效緩解患者病變疼痛,并增強膝關節功能活動能力。膝關節作為主要承重關節,患者于TKA術后需予以早期功能訓練,以提高關節的活動度恢復效果,但術后疼痛較劇烈,對患者預后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隨著刺激儀的出現與廣泛應用,連續股神經阻滯(CFNB)已受到醫學界高度關注,但目前關于用刺激儀引導下CFNB應用于TKA患者的鎮痛效果相關報道較少[2]。為此,本研究針對128例行TKA治療的患者分別予以刺激儀引導下CFNB鎮痛與靜脈自控鎮痛方案的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
128例應用TKA治療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不同鎮痛方案分為對照組(64例)與研究組(64例);對照組男34例,女30例,年齡40~75歲,平均(66.32±10.08)歲,體質量45~95kg,平均(68.34±12.37)kg;研究組男31例,女33例,年齡
40~75歲,平均(67.05±+12.34)歲,體質量45~95kg,平均(67.52±11.57)kg;2組上述各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靜脈自控鎮痛,手術結束前半小時建立靜脈自控專用通道,并靜脈推注2mg格拉司瓊,與鎮痛泵連接后即開啟。鎮痛泵的配方包括1~1.5mg芬太尼、地佐辛10~20mg與0.9%生理鹽水配成溶液100mL;單次按壓予以2mL藥物,鎖定時間為15min。研究組于刺激儀引導下
CFNB鎮痛,于腰硬麻醉之前予以股神經置管,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于其患肢股動脈的外側1cm、腹股溝的韌帶下方2cm位置確定好穿刺點;采用刺激儀經穿刺點進針予以定位,初始刺激電流設置為1mA、2Hz,穿刺針自頭端45°方向,且與股動脈平行進針4cm左右;之后對穿刺針的位置與角度合理調整,待髕骨跳動及股四頭肌收縮明顯時,將刺激電流降低至
0.3 mA,置管成功之后經導管予以20mL0.5%的羅哌卡因,然后置管。術后連接電子泵進行術后鎮痛,持續輸注0.2%的羅哌卡因(1%的羅哌卡因500mg加上0.9%生理鹽水200mL,配置成250mL的溶液),單次劑量為5mL,鎖定時間半小時,必要時BOLUS。
1.3 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記錄并對比2組術后不同時點(4h、8h、12h、24h、48h)靜息狀態下疼痛評分;疼痛評分標準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分,8~10分:重度疼痛;4~7分:中度疼痛;1~3分:輕度疼痛;0分:無痛[3]。采用康復指數對比2組術后不同時點(12h、24h、48h)膝關節活動度;觀察并對比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具體表現在惡心嘔吐、尿潴留、呼吸抑制、下 肢肌力減退。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用SPSS21.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術后不同時點VAS評分對比 研究組術后4h、8h、12h、24h、48h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術后不同時點VAS評分對比(x±s,分)
2.2 2組術后不同時點膝關節活動度對比 研究組術后12h、24h、48h各時點膝關節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術后不同時點膝關節活動度對比(x±s,°)
2.3 2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膝關節屬于人體最復雜及負重較大的關節,加之TKA術式的創傷比較大,因此患者術后疼痛感劇烈[4]。TKA術后積極予以有效的鎮痛藥物有助于患者早期參與功能鍛煉,以減少圍術期并發癥與下肢血栓的發生,從而增強免疫力,有效促進其機體功能快速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4h、8h、12h、24h、48h VAS評分均比對照組低(P<0.05),提示刺激儀引導下CFNB應用于TKA的效果確切,鎮痛效果明顯,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分析原因可能為:于術前予以股神經置管即注射初始劑量局麻藥予以股神經阻滯,可有效避免外周與中樞敏化發生,從而高效減輕術后疼痛[5]。而連續周圍神經阻滯經術后局麻藥持續輸注與患者的自控增加劑量,可對疼痛信號的傳導進行持續阻滯,故相對單次給藥,其鎮痛效果較佳。CFNB于術后前48h內對于靜息狀態下鎮痛效果優于靜脈自控鎮痛,分析原因可能為:術后疼痛自身存在一定時間限制,而術后48h靜息狀態下的疼痛程度自身顯著減輕;加之CFNB時局麻藥于髂筋膜的深面彌散至頭側,可同時阻滯閉孔神經與股神經等,因此,CFNB可顯著緩解患者靜息痛[6]。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12h、24h、48h膝關節活動度均比對照組高(P<0.05),提示疼痛對于術后膝關節功能早期恢復程度具有較大影響。早期進行適當功能鍛煉為TKA患者手術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重建主要影響因素,但患者因劇烈疼痛而拒絕開展功能鍛煉。相關研究資料表明,股神經阻滯可于術后早期解除患者肌肉痙攣情況,并可擴張血管有效改善血液循環,這對股神經阻滯于術后早期取得良好鎮痛效果十分有利[7]。但梁華等[8]文獻研究發現CFNB對TKA患者遠期膝關節功能的恢復無顯著優勢,因此,關于該方面有待于臨床加大樣本進一步研究予以驗證補充。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提示刺激儀引導下CFNB應用于TKA患者,可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這可能與股神經阻滯作用于外周神經,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相對較小有關,因此惡心、尿潴留、呼吸抑制、下肢肌力減退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
綜上所述,刺激儀引導下CFNB鎮痛效果佳,可有效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且不良反應低,可作為TKA術后理想的鎮痛方式。
[1] 倪丈宗,李穎川,王愛忠.超聲引導下連續股神經阻滯在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鎮痛中的應用[J].上海醫學,2012,35(4):291-294.
[2] 任力,彭麗樺,秦蓓蓓,等.兩種鎮痛方式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及關節功能影響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2015,53(7):522-527.
[3] 楊述華,邱貴興.關節置換外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751-752.
[4] 劉丹,閔蘇,何開華,等.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器引導下連續股神經阻滯的鎮痛效果[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3,35(22):2477-2481.
[5] 張高峰,陳斐,孫立新,等.不同鎮痛方式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鎮痛效果及炎性反應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5,31(3):234-237.
[6] 許曉勤,許旭東,金嫻冰,等.超聲定位與神經刺激儀定位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鎮痛效果的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4,30(7):634-636.
[7] 陳嘉華,黃凱,李朝暉,等.超聲引導持續股神經阻滯在TKA術后鎮痛及功能鍛煉的應用[J].實用骨科雜志,2015,21(2):115-117,125.
[8] 梁華,景調平,賀雅琳,等.連續股神經阻滯在老年膝關節置換術后鎮痛中的評價[J].寧夏醫學雜志,2012,34(11):1096-109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8.034
遼寧 110300 遼寧省沈陽市新民市人民醫院麻醉科 (王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