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紅 秦世新 楊龍
1起急性胃腸炎暴發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
韓麗紅 秦世新 楊龍
目的 探討群體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防控措施,為部隊防疫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某部1起急性胃腸炎暴發事件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結果 本次共收治急性胃腸炎臨床診斷病例20例,以輕型患者為主,無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痊愈。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胃內容物,腹痛,部分伴發熱,偶有頭痛、頭暈、食欲不振、乏力等癥狀。結論 本次發病集中在某中隊,在配送原材料相同的情況下,可能的感染原因為:加工環節是一項最可能的危險因素;執勤勞累、抵抗力下降也是誘因;密切接觸傳播可能是疫情不斷擴散的原因之一。因此,具體措施應包括對患者住院隔離治療,預防醫院感染發生;對食堂進行徹底消毒,教育戰士把住病從口入關;指導對餐飲具、環境、廁所進行終末消毒;加強食品衛生監督,加強食品留樣及各項措制落實。
急性胃腸炎;暴發;臨床資料;防控
2010年5月24日凌晨1:15,某部醫院急診科接診2名戰士,以相似癥狀就診:腹痛、腹瀉黃色稀水便、同時伴惡心、嘔吐胃內容物、全身發冷。2:30此中隊又送來相似患者18例,最后1例為3:30送到。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初步考慮本次疫情為1起急性胃腸炎暴發。截止24日下午,已有9例戰士收住院,同時有11例留院觀察。這次疫情主要集中在某基地某中隊中,由于措施有效、及時,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現將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及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流行病學調查
1.1.1 基本情況此次發患者員比較集中,當日飲食均分2次就餐,有1例中餐后2h曾有胃部不適,余均為晚飯后發病。中餐為鴨塊、紅燒肉、綠豆芽,晚餐有肉圓、扁魚、咸菜粉皮、米茜。點心為香腸、果凍。有部分未食肉圓或扁魚或香腸者也有發病。曾有反映肉圓、扁魚有未燒熟現象。飲水為集中式電熱供水。環境整潔,未發現蒼蠅、蟑螂等媒介昆蟲。炊事員近日無嘔吐、腹瀉等可疑癥狀。
1.1.2 病例三間分布 (1)時間分布:首例患者于5月23日20:20出現癥狀,大部分病例發病時間集中在5月23日22:00至5月24日凌晨,截止24日下午,共計20例臨床診斷病例。(2)地區分布:20例病例均分布于某基地某中隊,飲食起居均在1起。(3)人群分布:20例臨床診斷患者中,全為女性,年齡19~23歲。
1.2 實驗室檢查 20例臨床診斷病例中,血常規均提示血白分明顯升高,最高達21.0×109/L,中性粒細胞升高。個別患者糞常規可見紅、白細胞,并已做糞培養。本次疫情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實驗室檢查結果證實疫情系食物中毒暴發[1]。
1.3 方法 糞培養陰性(志賀氏菌及沙門氏菌),樣品根據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方法GB/T4789-2003進行檢驗。大便培養沙門氏菌按WS280-2008和GB4789,4-2010進行檢測。志賀氏菌按WS287-2008和GB4789,5-2003進行培養。培養皿采用伊華公司SS培養皿,接種37℃24h后再進行病原菌分離鑒定。
本次共收治急性胃腸炎臨床診斷病例20例,以輕型患者為主,無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痊愈。本次疫情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胃內容物,腹痛為陣發性絞痛,同時10例伴發熱,體溫波動在37.5℃~38℃,偶有頭痛、頭暈、食欲不振、乏力等癥狀。具體發病情況見表1。

表1 本次發病伴隨癥狀(n)
3.1 食物中毒的判斷及原因分析 本次中毒事件經流行病學調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19例患者均有共同就餐史,潛伏期短,發病急劇,病程短,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胃內容物,與報道一致[2-3]。同時10例伴發熱,偶有頭痛、頭暈、食欲不振、乏力等癥狀,恢復較快,預后良好。經抗炎、對癥、補液等治療后均康復。本次發病集中在某中隊,在配送原材料相同的情況下,可能的感染原因如下:加工環節是一項最可能的危險因素;執勤勞累、抵抗力下降也是一項危險因素;密切接觸傳播也可能是使得疫情不斷擴散的原因之一。
3.2 控制措施 疫情發生以后,院領導現場指揮,同時組織發熱門診和救護組協助搶救,防治措施迅速跟進。具體開展的防治措施包括:(1)控制傳染源。已經發現的患者住院隔離治療,加強對病房的管理,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防止傳染源在醫院擴散。從而有效地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2)本次疫情發病集中,呈現出暴發流行的趨勢,所以防治應主要集中在本基地,具體措施為對食堂進行徹底消毒,教育戰士不飲生水,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洗手,把住病從口入關。(3)指導對餐飲具、環境、廁所進行終末消毒。(4)進一步開展腸道傳染病防治宣傳教育工作。進行大課教育、發放宣傳冊、重點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并監督各項措施落實。(5)加強食品衛生監督,對炊事員采便檢測,以發現有無帶菌者。加強食品留樣制度落實。
23.9 %~66.67%的急性胃腸炎病例認為是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而引起[4-5]。食品從初級原材料生產加工、儲藏、運輸、分配到最后的食用都可能污染,所以應把好食品鏈的每一關。加強食品衛生監督,落實各項衛生制度,從業人員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防止食源性群體公共衛生事件發生[6]。正確處理加工肉食品,一定要從時間和溫度上達到殺滅致病菌的條件,使食品中心部分細菌完全被殺滅[7]。由生熟交叉污染引起的沙門氏菌中毒事件不乏報道[8],所以在操作過程中,要做到生熟、肉食在加工及儲存過程中如刀具、菜板、儲存容器分開,杜絕交叉污染發生。本次發生聚集性急性胃腸炎集中在一天內發病,由于治療及時,無明顯脫水及循環功能衰竭現象,預后良好。但由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加之實驗條件受限,未能進行其它病原檢測。
[1] 王艷,張江萍.一起婚宴引起的腸炎沙門氏菌食物中毒調查[J].貴州醫藥,2014,38(2):164.
[2] 梁海明.急診內科患者急性胃腸炎的臨床診治[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9):52.
[3] 薛立江,匡鵬.硫酸鎂治療急性胃腸炎的療效探討[J].當代醫學,2014,20(35):126.
[4] 劉國蓉,孫偉,張海玲,等.北京昌平區社區居民急性胃腸炎患病狀況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5,31(9):691-693.
[5] 張榮華,陳江,張荷香,等.浙江省杭嘉湖地區自報性急性胃腸炎負擔研究[J].疾病監測,2012,27(4):311-315.
[6] 吳劍閣,劉英豪,樓萍,等.一起由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引起的群體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學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8):1424-1425. [7] 王艷,張江萍.一起婚宴引起的腸炎沙門氏菌食物中毒調查[J].貴州醫藥,2014,38(2):164.
[8] 高春玉.一起交叉污染所致沙門氏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11,18(3):135-13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8.020
上海 201103 武警上海市總隊醫院(韓麗紅 秦世新 楊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