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
【摘 要】藝術歌曲是聲樂藝術寶庫中一朵奇葩,獨具藝術特色和魅力。中國藝術歌曲自上個世紀初開始,已經走過了百年的發展歷程。在新世紀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理應對其新的發展方向進行分析和思考,使這門藝術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并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鑒于此,本文簡要回顧了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歷程,就今后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當代中國藝術歌曲;發展方向;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079-02
一、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簡要回顧
縱觀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歷程,可以鮮明地劃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五四運動后的萌芽時期。五四運動之后,以趙元任、蕭友梅、青主等為代表的留學歸來者,開啟了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大幕。如蕭友梅的《問》、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也是微云》、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等,都堪稱是中國藝術歌曲的典范之作,直到今天還廣為流傳,為藝術歌曲創作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成熟期。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正值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黃自、賀綠汀、陳田鶴、劉雪庵、江定仙等創作者,或以古典詩詞為題材,或以現代新詩歌為題材,創作出了一大批佳作。如黃自的《玫瑰三愿》、賀綠汀的《嘉陵江上》、陳田鶴的《春歸何處》、劉雪庵的《長城謠》、江定仙的《靜境》等,都在當時引起了較大的反響。此外還有冼星海、譚曉嶙、應尚能等作曲家,也都創作出了多部佳作,使中國藝術歌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第三個時期是建國后到文革的回落期。新中國成立后,以反映國家新面貌和人民群眾建設國家熱情的通俗歌曲,成為了當時音樂創作的主流,所以藝術歌曲的創作進入了回落時期,但是仍然涌現出了尚德義的《千年鐵樹開了花》、朱踐耳的《遠航》等佳作。第四個時期是改革開放至今的復蘇期。改革開放之后,藝術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藝術家們積郁于心中的熱情得到了徹底的釋放,一時間佳作頻出。如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谷建芬的《那就是我》、陸在易的《祖國慈祥的母親》、羅忠镕的《涉江采芙蓉》、黎英海的《楓橋夜泊》等,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進入九十年代后,又有尚德義的《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陸在易的《我愛這土地》、趙季平的《斷橋遺夢》等。中國藝術歌曲在歷經了三十年的回落之后,再次揚帆起航。
二、當代藝術歌曲創作的發展方向探尋
(一)民族化
藝術歌曲是一門地地道道的外來藝術,要想在一個新的國家和民族中生根發芽,勢必要經歷民族化的歷程,才能枝繁葉茂,直至碩果累累。中國創作者們對此是有明確認識的,一個鮮明的例證就是大量古詩詞類藝術歌曲。在西方音樂史上,藝術歌曲多是以詩人的詩歌作為歌詞,而中國則有著世界聞名的古詩詞藝術,所以也完全可以作為歌詞創作藝術歌曲,如《渭城曲》《大江東去》《楓橋夜泊》等很多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都被譜成了藝術歌曲,成為了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一個重要特色,對于世界藝術歌曲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豐富。進入21世紀之后,全球文化呈現出了明顯的多元化發展趨勢,“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一論斷得到了充分的證明。所以仍然要堅持民族化的創作理念,除了古詩詞類藝術歌曲的創作之外,還要探索出更多彰顯民族特色的形式,比如在創作中融入民間音樂素材和技法。民族民間音樂中的旋律、節奏、和聲以及特有的演唱方法等,都給了創作者們以極大的啟示和借鑒,如《草原夜色美》《請到沂蒙看金秋》《牧野的早晨》等,都是其中的佳作,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所以說,民族化是當代藝術歌曲創作需要始終堅持的重要方向,既有利于中國藝術歌曲在世界舞臺上的展示和推廣,也有利于藝術歌曲的普及和傳承。
(二)時代化
一方面,藝術歌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的,從來沒有能夠脫離時代而單獨存在的作品。另一方面,每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時代的鏡子,能夠集中體現出某一個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和氣質。如劉雪庵創作的《長城謠》:“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贊美中國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奸淫擄掠苦難當,骨肉離散父母喪”,控訴日寇的暴行和大眾的苦難;“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強”,表現中國人民威武不屈,團結必勝的信心。唱出了當時中華民族抵御外侮,保家衛國的信心和勇氣,所以被譽為是“時代的最強音”。當代藝術歌曲也應該樹立起這種時代意識,但這其中存在著一個誤區,很多創作者都認為歷史似乎很遙遠,其實每個人都處于特定的歷史下,我們在傳承歷史的同時也在創造歷史。所以應該將更多的目光投向時代發展、關注時代變化、反映時代心聲、深刻揭示時代的精神特質。比如劉聰創作的《鳥兒在風中歌唱》,就是一部反映動物保護問題的佳作,陸在易的《望鄉詞》是對海峽兩岸統一的期盼。而《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陽光路上》則被譽為是“世紀三部曲”,就是因為這些作品記錄和反映了中國從改革開放到邁進新世紀,再到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歷程。只有關注時代、反映時代,作品才能獲得最長久的生命力。
(三)生活化
相對于通俗歌曲來說,藝術歌曲在普及和傳承方面一直都有著巨大的差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創作本身卻是這種普及和傳承難的源頭所在。長期以來,藝術歌曲在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印象中,都是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難以為普通群眾所接受,反映出了藝術歌曲創作和生活的脫節。其實是我們人為地將藝術歌曲“拔高”了,造成了普通群眾和藝術歌曲之間的隔閡。所以在下一步的創作中,不能再局限于原來的小圈子,而應真正地深入生活,善于表現那些老百姓關注的、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場景和事件。其中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創作出更多具有地域風情的作品。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如果能表現出鮮明的地域風格,將極大地拉近群眾和作品之間的距離。如具有西北地域風格的《重返大別山》,帶有四川民歌韻味的《古老的歌》、帶有青海“花兒”特征的《你會愛上它》以及以江漢平原民間音樂為素材的《水鄉謠》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先得到了本地域人民群眾的認可,然后又以鮮明的地域風格為全國觀眾所認可和喜歡。這就又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即這種生活化的創作還能不能稱之為藝術歌曲,其實藝術歌曲特別是中國藝術歌曲自誕生以來就從來沒有過嚴格的定義,只是一種藝術風格傾向,而這種傾向絕不能成為類型劃分的標準,如果死板地以風格為界,結果只能是作繭自縛。所以創作者應該以開放的視角,樂于并善于表現生活,創作出更加接地氣的作品,為當代藝術歌曲的傳承和普及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經過了一百年的發展之后,中國藝術歌曲創作已然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無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在獲得這些發展成績的同時,時代和社會也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藝術不可能獨立存在,必然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所以應該對當代藝術歌曲創作的發展方向進行審視和思考,使之前獲得的成績得到鞏固,并為今后的發展指明方向。本文也正是本著這一目的對此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藝術歌曲一定會迎來更加巨大的發展,成為記錄時代、民族特色鮮明、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代表性聲樂形式。
參考文獻:
[1]閆麗娜,張琳琳.新時期藝術歌曲創作高峰回顧[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0(05).
[2]劉聰.對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現狀及相關問題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1(09).
[3]大山.促進藝術歌曲創作和推廣的創舉[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