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給大學生做教育工作時往往會發現他們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這一現象與大學生的心理思想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之間有著一定的關系,所以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來分析逆反心理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和應該如何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94-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至關重要,是使其成為新型“四有”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重要過程,然而這一過程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使受教育的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對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產生的逆反心理的糾正顯得十分至關重要。如果大學生能夠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自身領悟透徹,那么他們便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什么叫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即指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反抗心理狀態。大學生在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產生的逆反心理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與自身主觀思想發生沖突時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抵抗心理。大學生基本已經具有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具有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擁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大學生處于一個思想極其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階段。雖然說一旦跨進大學就相當跨進了半個社會,但是與社會這個大染缸相比,大學校園還是比較干凈、純潔的一片凈土,因此,大學生的思想也較為單純,這就使其在接受外來的政治思想教育時容易一些沖突,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會產生逆反心理呢?
第一點,有的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與他們離得太過遙遠,沒有太多的存在感和真實感,并且覺得思想政治有些不切實際。這些思想就造成他們不想、不愿去接受思想政教育,若是教育工作者強迫他們去聽,他們會從心里產生一種強烈的抵抗心理。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發現,他們表現得我行我素,不在乎他人看法,對一些事物表現得十分淡漠,即使自己某一件事做錯,在別人提出看法,建議其改正時,也會依舊我行我素,拒絕接受他人意見。
第二點,對新鮮事物或者特殊事物太過于追捧,反而對一些一成不變的事物(如學校的規章制度)不屑一顧,覺得進入大學生活就應該張揚自己的個性,標新立異,將打架斗毆、逃課曠課等不良行為作為自己張揚個性的途徑,對身邊的榜樣和好人好事嗤之以鼻。
第三點,思想過于尖銳,尤其愛鉆牛角尖,對社會上的一些惡性事件進行放大化,覺得社會整個都是黑暗的,忽略社會中的正面教材,以偏概全地對待思想政治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正面的宣傳不以為然,覺得這些正面教材都是虛構的,排斥所接觸到的一些好人好事。
怎樣才能將這種逆反心理糾正過來呢?這對于進行思想教育的工作人員尤為重要,也是十分難以解決的問題。
首先,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社會主義指導思想的理解,多開展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活動,組織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一些具有逆反心理學生進行心理調節,要時刻讓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思想,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還要多給予學生入黨的機會,鼓勵學生入黨,進行黨的宣傳與教育,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一個堅定的基礎。
其次,鄧小平曾經說過“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因此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印證理論,達到真正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再者,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接受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因此,教育工作者的品德就顯得十分重要,對于一個具有逆反心理的學生來說,首先要讓他對老師不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思想境界,同樣也要具備良好的人品修養,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最后,要盡可能地去改善有逆反心理的學生所生活的環境,大力宣揚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使其放大化,以來縮小不良事件所帶來的不良反應,用這些好人好事來抵消或減弱社會中的負面新聞,讓所有的大學生都能夠生活在一個充滿正義、和諧、文明、互助的一個校園環境中。長期的生存在一個充滿正義和活力的環境中,學生的逆反心理變會逐漸消失。
大學生的這種逆反心理不是必然形成的,是可以通過努力使之消失的,無論通過何種方法,改變教育方式或者改善環境,都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成長有益處良多。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2]姜思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式[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1).
[3]鄧文鋒、張道明.淺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的逆反心理[J].學理論,2010(17).
[4]張慧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透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5]李娜.淺談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1(10).
作者簡介:
李 浩,男,漢族,陜西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