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世界的
中國
病毒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英國牛津大學客座教授。1983年畢業于山西農業大學,1986年獲原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先后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2004年任英國牛津大學講師、博士生導師、研究組長。2004年-2008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2015年入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2016年入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傳播、感染機制與宿主細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衛生政策與全球健康策略研究。在SCI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370余篇。2012年獲得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基礎醫學獎,2013年獲年度科技盛典—中央電視臺科技創新人物,2014年獲第十九屆日經亞洲獎。
我們干的就是這個工作
2015年,寨卡疫情從巴西暴發,并迅速在南美、中北美加勒比海地區蔓延。今年以來,我國亦有人感染該病毒的輸入病例。
2015年12月,長期奮戰在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一線的高福便意識到,寨卡病毒將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傳染病防治的挑戰,其研究團隊即刻開展了相關基礎研究的部署,并積極推動全國檢疫口岸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輸入病例篩查工作。
近日,高福團隊相繼發現寨卡病毒關鍵蛋白晶體結構,并與軍事醫學科學院(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團隊合作,成功解析了寨卡病毒囊膜蛋白及其與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復合物結構,相關研究已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細胞—宿主與微生物》上發表。
這不是高福第一次面對危險的病毒和緊迫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從2004年-2016年的10多年里,高福算是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杠上了”:2005年發生的候鳥“H5N1禽流感”、人感染“豬鏈球菌”,2009年流感病毒H1N1大流行,以及2013年禽流感病毒H7N9感染人等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高福帶領并組織協調中科院相關科研院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國內多家單位緊急攻關,完成了一項項重要任務,在國際頂尖學術刊物及時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14年和2016年,高福根據發現的禽流感病毒起源證據,多次在不同場合呼吁關閉活禽市場,以預防H7N9和H5N6禽流感病毒的進一步傳播。事實也證明了關閉活禽交易市場對于遏制疫情蔓延的關鍵作用。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9月16日,中國政府派出第一批59名經驗豐富的醫療專家,赴疫情嚴重的塞拉利昂開展實驗室篩查和留觀工作。高福擔任首批援塞醫療隊的負責人之一,負責移動實驗室,沖向了埃博拉疫情的最前線。
“我們就是干這一行的,這是工作。我覺得去非洲執行任務跟我在這兒上班沒什么兩樣,該干什么干什么,不要把我們說得太夸張,誰讓我們選了這一行?”這是高福在微生物所接受媒體采訪時,對自己此次非洲之行的評價。
抗擊埃博拉的援非行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衛生領域規模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動,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評價非常高。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塞拉利昂總統科羅馬高度評價中方的行動,在國際上公開表態“援助塞拉利昂、抗擊埃博拉,要向中國政府學習”,“中國為世界抗擊埃博拉做出了榜樣”,“中國在塞拉利昂最需要幫助、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是塞拉利昂真正的朋友”。
2016年1月15日,《細胞》在線發表高福團隊的文章《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結合內吞體受體NPC1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率先破解了埃博拉病毒入侵人體的機制,以高福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為攻克埃博拉作出了重大貢獻。
“研究國外的突發傳染病,是為了把中國的公共衛生防線建在國門之外。”高福說。
高福呼吁中國向發達國家學習,在非洲建立自己的研究中心,加快建設非洲特殊病原與熱帶病研究中心。“這個中心是建給我們自己的,是把我們的P3、P4實驗室建在疫源地,培養我們和當地的人才,下一次不管什么‘博拉再肆虐,我們都能夠就地解決問題。”高福說,“如果國家有決心建設這樣一個研究中心,無論它采用什么樣的形式,我愿意報名,親自協調這個事情。”
要做“頂天”的科研
2004年3月11日,結束了國外13年的學習、工作生涯,高福從英國回國,就任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長。
2005年5月,中科院和日本東京大學正式簽署開展合作與交流框架協議,在這份協議的基礎上,微生物所與生物物理所和東京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簽署了合作交流備忘錄。一年之后,中日分子免疫學與分子微生物學聯合實驗室和中日結構病毒學與免疫學聯合實驗室成立,并被科技部批準為中日政府級合作項目。
高福認為,科學無國界,傳染病也無國界。與其他國家建立聯合實驗室除了擴大國際合作與影響外,也符合國家利益。這種基于民間的科技外交要繼續。“民間交往不能斷,我一直本著這個原則做這些事情。”高福說。
2008年,高福卸任微生物所所長。對科研工作的高度熱情,促使他盡管已卸任,卻仍留在微生物所,他要堅持干下去。2008年12月18日,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成立,實驗室成了高福的新陣營和新起點,他開始組建新的團隊。
新的團隊被分為了18個小組,重點做3件事。“第一件是病原微生物突破種間傳播的機制;第二件是做細胞免疫,回答與感染相關的細胞免疫問題;第三件是耐藥與抗感染新藥的研究,從基礎研究的角度回答很多機制的問題,研究它為什么耐藥,以耐藥為研究方向的同時,也進一步做藥物開發。”高福把這3件事比作3個山峰,攀登每個山峰的挑戰性都很大。
H5N1、H5N2、H6N1、H10N8、SARS、MERS、埃博拉、寨卡……近年來,各種新生突發病原接踵而至。高福的課題組也忙得不可開交。“我們要做與國家需求匹配、與世界接軌的‘頂天的科研,誰也別拿幾篇論文來交差,做國際一流,就不能去重復別人的研究。技術求同,科學求異。”高福說,“等世界上這個研究的‘山峰上有我們科學家的名字,有了重點實驗室的名字,有了CAS(中國科學院)這個詞,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