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著久
何謂國際化?我認為用“國際化”這個詞來講中國現在的教育改革發展方向是不準確的。我比較贊同小平同志的話: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所謂的“國際化”教育應該是現代化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教育國際化的核心就是通過實現學生心態和素質的現代化,讓中國的新一代融入世界。今后的世界需要我們的學生具備什么樣的三觀和能力?為了培養出這樣的學生,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課程設置是不是最先進的?師資隊伍是不是夠水準?培養目標是不是正確?……借鑒世界最先進的理念和方法來改革我們的教學,讓我們的孩子不用出國也能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學,這就是我理解的教育國際化。
從“國際學校”的層面來講,以下四個方面特別值得關注:課程、師資、教學質量、學校的自律與自強。
課程的本土化是一個重要課題。一些“國際學校”直接用國外的課程,但這些課程都有一個共性,它不是為中國人設計的。A-Level課程是為英國學生設計的大學預科課程;BC課程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課程體系;AP課程是美國大學的預科課程;IB課程是由國際文憑組織為高中生設計的為期兩年的課程,是為那些在世界各地流動的高管的孩子們設計的。我們的教育是為中國孩子服務的,不是給外國培養人才。把這些課程直接拿來用,尤其通過簽約引進這些課程,會被別人制約。
既然國際教育已經成為一個趨勢,我們為什么不建立自己的課程體系?國內的國際教育應該在課程上做兩件事:融合和重建,先是把我國教育的精華和國外先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在此基礎上,要致力于重建一套我們自己掌握主動權的課程體系。
完成課程的核心是師資。在我看來,教師應該具備四個方面的素質:一是學術素養;二是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三是交流和管理能力;四是個人的人格修養。
目前“國際學校”的師資一般有兩個來源:一是外教,二是本土教師。
外教的優勢在于語言純正,但是光靠他們是不行的。首先語言溝通有問題,至少外教不能跟家長溝通,所以學校一定要有自己培養的雙語教師,而且這些雙語教師是能夠教非語言課程的。外教的另一個問題是不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學生,而且流動性大。課程建設需要長期積累,學校要建立一個中西融合的教師隊伍,外籍教師的作用是不斷增添新鮮的血液,但一個正常的人,是要能夠造血,而不是依賴于輸血。
本土教師中不乏業務精湛者,但大多數只能用漢語授課。很多學校是將漢語授課的成績轉換學分,再找英語老師專門給學生培訓托福、雅思考試。結果是,學生雖然托福、雅思分數可能很高,日常交流不是問題,但在學術領域會卡殼,在國外的課堂上很多學術詞匯聽不懂,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很痛苦。這也是為什么雙語教師最好能教專業課,而非簡單的語言課程的原因。這樣才能讓學生盡早培養學術語言能力,而非簡單停留在日常交流層面。
然后是教學質量的問題。國際學校的教學質量如何保證?首先學校應該有自己的一整套關于教學質量的保障體系,而且這個保障體系應該具體到每一個學生。
比如在我們學校,每個學生的每一門課程成績不能低于75分。這不只是學期考核,而是每周考核,所有不達標的學生我要一一面談,了解不合格的原因,是學習態度問題?教授方法問題?還是行為習慣問題?或者訓練量不夠?找到問題以后,還要有老師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有個學生之前成績都很好,突然有一周成績降到50分。我找他談話,他說以后想學醫,本來想選生物課但沒選上,被分到物理班,他覺得學物理對日后讀醫科沒有幫助,不想學。不想學是態度問題,我找了一個學生物的研究生給他講大學的醫科都有哪些課,物理是必要的知識。他了解以后很快就端正了態度,成績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有的學生是真的學不會,那就降低一點標準,讓他慢慢達到你的底線。就像我們要爬一個陡坡,汽車引擎動力強勁,可以直接往上爬。如果引擎動力沒有那么大,你也可以走盤山公路,多花一點時間而已。
最后是“國際學校”自身的自律和整個行業的自強。首先是學校自律。所謂自律,單就“國際學校”來講,它實際上是市場的產物。既然是市場的產物,就應該遵守市場規則,講公平、守誠信。一個負責任的學校應該在學生在校期間就解決好以上提到的三個問題,而不是滿足于把孩子送出去。否則送出去的孩子會面臨學業困難,甚至被勸退,這不僅是對國家形象的影響,孩子的未來也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第二是行業自強。在國內,很多私立學校是因為國際教育辦得好才有能力分享教育的蛋糕。目前“國際學校”的優勢在哪里?就在于它能給學生第二次成功的機會。也許一所公立學校的學生無法考取理想的國內大學,但他還有機會通過“國際學校”考取國外的大學。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要有所擔當,要能夠解決孩子的問題,能夠解決家庭的問題,能夠為社會培養人才,讓孩子獲得成功,這樣“國際學校”就有存在的價值。
另一方面,如何讓中國的教育在國際教育市場占有份額?我們的國際教育不能只滿足于把孩子送出去,我們有責任把自己的教育辦好,吸引國外的孩子到中國來,聚集世界最強的大腦來為我服務,這才是地位平等的國際教育交流。做到這一步,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除了學校層面的問題,社會層面也有很多工作可做。之前談到的學校課程、師資和教學質量的問題,都需要來自社會外部力量的幫助。比如學校的課程體系建設,需要來自校外的權威機構和專業人士給予指導,并對課程體系進行認證;如果社會能提供良好的平臺,從招聘、培訓和考評三個方面解決師資問題,“國際學校”就能更好地組建自己的教師隊伍。
在學校的教學質量問題上,“國際學校”特別需要一個獨立的、有信譽、有質量的評估體系。發展國際教育無非就是讓家長和孩子在求學之路上可以多一個選擇,但是在整個社會對“國際學校”沒有一個公認標準的情況下,這個選擇其實是很盲目的。
世界上對各國大學有多種排名,每種排名又有各自側重的標準,家長和學生更看重哪個標準,就有相應的高校排名可以參考。對“國際學校”來說,也需要有這樣的標準。哪怕只有一個最低限度的對學校教學質量的評估標準,也能給家長和學生一個大致方向的引導。有了這樣的標準,我們的學校走出去的時候,外國人也可以知道其中哪些學校更好一些。不要整天讓外國人來排名,我們的社會也應該為“國際學校”建立我們自己的評估體系。
另外,社會還可以建立一些行業協會來加強“國際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和借鑒,開展教育科研活動,建立相關服務平臺。
從國家的層面來說,國際教育已經成為了一個現實的需求,但是我們不應該停留在認識到這個現實需求的水平,更應該看到其背后的戰略意義。“國際學校”其實可以成為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國際教育不應被簡單地理解成只為了出國留學,它也是一種培養國際理解能力、占領國際教育高地的手段,我們不僅要規范和提高“國際學校”的教育質量,更需要在經濟和智力方面加大投入和扶持。例如出臺對國際教育的經濟支持和獎勵政策,就相關問題開展專題研究,以指導“國際學校”和國際教育的健康成長。國際教育不是“國際學校”的“專利”,我們應該借鑒并推廣國際教育領域的成功經驗,普通學校也應多多了解和學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
很多人不理解“國際學校”,認為是把中國學生都送到國外去了,其實不是那么回事。首先辦學宗旨是希望學生們能夠接觸到學術前沿,學習到世界上先進的東西;其次,希望學生在學有所成之后,能夠回過頭來報效國家;最后,希望在辦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辦學能力和水平,瞄準世界最頂尖的中學與其競爭,在競爭中實現自強。
踏踏實實辦好一所學校,認認真真建設一個先進的課程體系,年復一年地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