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近30年來國內外的營養工作,我國對營養工作越來越重視,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監測工作已經制度化,在營養科研領域的投入也在加強。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營養立法工作滯后,營養行動計劃的落實還亟待加強。國內外的經驗和教訓表明,營養是國民健康的物質基礎,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在健康中國、小康社會的建設中,必須重視和加強營養工作。——馬冠生
多年來,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一直保持著和國外同行的頻繁接觸。從1992年第一次出國至今,他每年都有若干次出國交流的機會。1992年-1993年,馬冠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修,學習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理論和實踐。1996年-1997年,他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習“行為和健康”,深入了解到醫學中的社會學、人類學,以及個體研究和群體研究的方法和理論。
1998年,馬冠生作為聯合國公共衛生觀察員,在伊拉克從事“石油換食品”項目的評估工作,2009年-2010年,他在世界衛生組織日內瓦總部食品安全和人畜共患病司從事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工作。這兩次國外工作的經歷,豐富了馬冠生在項目協調、評估及規則制定等方面的經驗,為他后來積極參加營養領域的國際活動奠定了基礎。2001年-2007年,馬冠生多次往返中國和荷蘭之間,開展微量營養素不足的現狀和對策方面的研究,并獲得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博士學位。
國外的學習、工作經歷,讓馬冠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先進的理念、理論和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把學到和積累的這些理論及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運用到營養健康領域,無論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在我國食物與營養政策的制定、實施和評估中,還是科研項目的立項、申請和評估中,以及營養教育、營養科普工作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這些年,馬冠生負責或參與了國家、國際機構資助的53項科研項目,發表了中英文論文336篇,主編多部“營養與健康”報告,多次出席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會議,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并作學術報告。由于在公共衛生領域的突出成績,2014年,馬冠生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和“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發展貢獻獎”。2015年,他又獲第七屆“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和第十六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
在從事營養健康領域工作的近30年中,馬冠生越來越認識到把科研和科普結合起來的重要性,他說:“營養科研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國民健康,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科研的成果要轉化為居民的生活實踐。”
近10年來,馬冠生致力于營養健康科普工作,擔任中國科協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等社會職務,發表了大量科普文章,并由此獲得一系列社會榮譽,成為公眾眼中的公共衛生“明星”。2015年,馬冠生獲得中國科協頒發的“十大科學傳播人”稱號,2013年入選第六屆“中國健康年度總評榜健康傳播風尚人物”,2012年獲首屆科學傳播人頒獎盛典授予的“科學傳播人年度人物”獎,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健康中國2012·十大年度人物獎”,新浪健康年度盛典“最具網絡人氣專家獎”,中國科協第二屆全國科學博客大賽學術生態組優秀博客大獎,中國營養學會2008年至2010年度營養科普工作個人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