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抗環境污染的健康守護者
華中科技大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教授、省部共建環境衛生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主任、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學家。曾留學加拿大拉瓦勒大學。他率領團隊長期、系統地開展了代表性空氣污染致健康損害的規律和熱休克蛋白等在環境因素致健康損害中的作用研究,取得了已改變預防對策且有顯著成效的創新成果。
鄔堂春傳承了前輩建立的隊列,開拓性地提出長期的隊列研究在闡明長期接觸矽塵健康危害證據的重要性。他的團隊通過對7萬名工人進行的平均33年、隨訪率為96%的追蹤,定期測定工作環境粉塵濃度,計算每人接塵量,并結合健康資料,發現長期接觸即使濃度低于0.1mg/m3的粉塵(美國標準),全人群死因也會顯著增加。不同死因的分析結果不僅回答了世界上爭論半個世紀之久的矽塵接觸是否會引起肺癌的科學問題,且發現長期、低濃度接觸矽塵還會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高。這一系列結果,為修訂我國6項國家衛生標準、歐美衛生標準,以及國際癌癥中心確定二氧化硅是人類致癌物提供了最可信的人群證據,并已取得顯著效果。
此外,鄔堂春團隊還闡明了熱休克蛋白(HSPs)在環境因素等致早期健康損害、環境相關疾?。ㄖ惺?、冠心病、肺癌)發生中的作用與機制,形成了HSPs等在高溫、環境污染致健康損害中作用的理論體系,為預防對策的制訂提供了科學依據。
隊列研究是研究因果關系和闡明發病機制可信的方法之一。為闡明環境污染、生活方式與機體交互作用在常見污染相關疾病發生中的作用和探索預防措施的有效性,鄔堂春團隊建立了由3萬名退休工人組成的東風-同濟隊列,5年隨訪率為96.2%。目前已有許多發現,如發現腫瘤篩查標志物(CA19-9、CEA和AFP)的9個遺傳變異位點,并污染相關腫瘤(食管癌、肝癌等)有關聯性,退休人群的生活方式(如體力活動和午睡時間、飲酒量)影響代謝性疾病發生等。
在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領域,鄔堂春教授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發表SCI論文180余篇,部分論文被多次正面引用,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并共同主編專著2本。鄔堂春指導的學生中有1人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3人獲提名獎。此外,鄔堂春特別重視如何把學科和科研優勢轉化為本科教學優勢,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他凝聚了一批學術骨干,形成了學風正派、團結協作、嚴謹創新的團隊,他率領的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在2012年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從第4名升至第1名。鄔堂春多次在國際大會上作特邀報告和擔任會議主席,現任國際細胞應激學會(Cell Stress Society International)主席,該職位以前均由西方學者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