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華
近年來,隨著墾區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新舊模式的交替中,也出現了一些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整體居民素質,培育“新市民”主人翁意識,建立城鎮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切入點。
一、前鋒農場基本情況
前鋒農場位于建三江管理局東部中心區域,東接二道河、前哨農場及撫遠縣,南鄰八五九、勝利農場及饒河縣,地理位置優越。農場總面積156萬畝,擁有耕地107萬畝,下轄8個管理區、16個作業站、7個居民委,常住人口約1.5萬人。場部地區綠化率達41%。目前,前鋒農場整體搬遷工作全面完成,城鎮基礎建設日臻完善,人均住房面積達23平方米,城鎮化率達到73%。
二、前鋒農場提高“新市民”素質的思路
提升“新市民”的素質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應與物質文明建設協調推進。這決定了實施素質提升工程必須要樹立持久戰的思想。管理區及作業站居民自整體搬遷至場部后,處于“村民”向“市民”的轉型期,生活習慣和責任義務都需要調整和適應。
(一)實施黨員領導干部素質提升和農場全員素質提升兩大戰略,初步建成居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德”和干部“心態、學習、行為、目標、時間”管理“五管”體系。通過典型引領,促使干部和居民在角色轉變中加快適應新規則,履行新義務。目前,農場已在黨政機關、教育、醫療、文化、農業等各條戰線選樹先進典型30余個,其中國家級典型1個、省級典型3個。
(二)推進職工素質升級工程。近幾年,前鋒農場在8個管理區和7個居民委建立了職工書屋,并在新區建立了職工學校,全年按季度授課;通過文體活動的開展,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進一步促進了居民身體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整體提高。
(三)打造部門協作格局。前鋒農場長期開展文明創建工作,通過文明單位創建規范化,強化素質提升頂層影響力。
1.全面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各單位、各部門積極開展爭創各級文明單位活動。由團委和各黨支部(總支)牽頭,常年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
2.實施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由各黨支部(總支)牽頭,圍繞誠信缺失和公德失范兩個方面的問題,通過加強道德教育進行自查自糾,每年開展道德評議活動不少于一次。
(四)按區域劃分實施屬地管理。以生產、生活兩個“閉合圈”為線索,將人口密集的居民區作為重點,按城區規劃布局,在社區7個黨支部基礎上,設立了37個黨小組,實行“三包”制度,即黨支部包小區、黨小組包樓棟和黨員包家庭,推進社區自我管理,初步形成了素質管理的監督組織機構。
三、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不配套等。首先,樓房區與平房區的不對等。撤隊并區針對的是場部地區外的居民點,不包括場部地區的平房區。限于條件,居民的環境衛生意識、鄰里模式、生活娛樂方式都有待改善。其次,新型城鎮建設與居民素質提升基本需求的不對等,即設施不能滿足或較好地服務居民。
2.相關制度有待健全。關于居民管理以及居民自治的相關法律依據不夠明確,制訂的管理制度均為民約類內容,不具權威性和約束力。此外,場規民約多是根據實際問題制訂的防治管理辦法,缺乏長遠規劃和細則考量,相對粗放。
3.推動素質提升的相關組織建設不夠完善。首先是組織層面單一。無論是部門協作還是志愿服務,多數為思想政治工作下的統一部署,參加群體多數是單位負責人、管理者,缺少民間組織。其次,訴求點單一。基層居民自治組織多數是以樓區環境、治安訴求為立場實現自我管理,作為管理者的管理意識有待于加強,對居民訴求的表達還不夠充分、全面。
四、推進“新市民”素質建設的措施及對策
提升居民素質應抓住主動、被動兩個作用力,從加強軟環境建設、增強感召力,加強硬環境建設,提高強制約束力入手。
(一)在加強軟環境建設上,注重加強人文環境建設
1.倡導符合全民利益的價值觀。前鋒農場在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培育良好的道德風尚。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
2.加強素質提升宣傳力度。首先,實施“小定位”策略。在全場人口密集、人口流量相對較大的區域打造以素質提升為主題的核心,使該核心區成為地理代名詞,換言之,“小定位”即是以素質提升為切入點打造具有高辨識度的人文景物,讓廣大居民從中獲得更多的自豪感,提高榮譽感,潛移默化地實現素質的自我提高。其次,融入多元素。素質提升是多元化的,應根據行業、處所、區域、媒介,設計符合各自實際的文化識別系統,并以此為載體,提高思想熏陶力度、行為準則約束力、道德觀念影響力。
(二)在加強硬環境建設上,注重制度約束和機制配套
1.加強城鎮基礎性設施的配套完善。這里提出的是基礎性設施,而不是基礎設施。主要是強調在基礎設施中,更具基礎作用和高使用頻度,投入資金相對較低、建設時間相對較短,且使用后效果更為明顯的設施。重點加強“明設施”的建設。明設施就是指室外地面上、建筑墻體表面的設施。比如,公廁、公共垃圾箱、路燈、民用布告欄等。通過加強這類設置為素質行為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加強基礎性設施的配套完善,需要引入量化參數。根據城鎮建設自身實際,綜合考慮人口密度、住宅密度、人均資源分配。例如,以100平方米為例,樓房戶數為200戶,廢棄物中轉箱分配指數需要達到每20戶1個,那么該區域內需要10個這樣的設施。同理,一條街道單邊道路設置垃圾箱按每30米1個,可通過硬件培養公民的生活規律,形成行為自覺,從而實現素質的被動提高。
2.加強民間自治組織的規范管理。素質提升可以適度彌補法治盲區,這個過程也是居民實施自我管理的過程。因此,可以通過居民自我管理,推進居民自治組織、機制的建立健全,促使民間自治組織在回應居民訴求、維護廣大居民利益過程中,實現生活行為和管理行為朝自我提高方向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規范民間自治組織中,要注重多訴求、多群體組織的建立,這一原則有助于擴大管理覆蓋面,增加管理專精程度。同時,可以實現居民通過理性渠道來表達訴求,從而實現管理行為與生活行為的提升。
提高居民素質應處理好主動與被動作用力,統籌兼顧好相關設施、制度、機制的建立完善,讓所有居民有制度可參考,更加規范自己的行為,不觸犯素質底線,有設施硬件給素質展現空間,真正成為高素質、合格的“新市民”。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