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關鍵詞]全媒體記者;重要性;方法
信息化、多元化、融合化已經是當下媒體生存避之不及且不可逆的時代表征,在這樣的宏大背景下,變革與自我突破幾乎成為大多媒體的必然趨勢。作為傳統業態下廣電媒體,也在融合中紛紛拓展、革新、布局,全媒體成為業內各種研討會、座談會的核心關鍵詞。媒介融合必然帶來行業性的激變,而作為媒體最核心的資源——記者,在這場變革中如何鳳凰涅槃?在行業整合的全媒背景下記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素養?作為傳統廣電媒體該建設什么樣的記者隊伍?媒體在探索,記者在實踐,高校在爭鳴。個人以為,全媒體記者應在平臺、角色、需求等幾方面因地制宜、因時而動提升素養、鍛煉能力。
一、視界拓展 全媒體記者不僅僅是一專多能
作為媒介融合的產物,“全媒體記者”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部分人士認為,全媒體記者無非是一名記者技術操作水平的一種延伸和拓展,而這種概念被認同的范圍很普遍。但全媒體記者真是簡單的技術相加嗎?顯然不是。如果只是單純的技術相加,全媒體記者的培養便成為新聞流水線上的技術工人,報道靈魂便會缺失,媒體思想便會消亡。所以,全媒體記者絕不是簡單的技術相加,一專多能。那全媒體記者是什么?
首先,作為全媒體記者的前提應該是學會各種技術手段,熟練掌握采、寫、攝、錄、編等多種技術能力,同時,可以開展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全面報道,傳播渠道和途徑覆蓋多種媒體的多種形式。其次,作為全媒體記者,還要是媒體機構下的自媒體倡導者,這里強調的是媒體從業人員要有獨立的思考方式,并能將獨立的思想成熟的嫁接到自己所掌握的各種媒體手段中。此外,作為全媒體記者,要有宏大的視角,全媒時代的多媒報道只有站在更高的視角上,才能做出最有價值的判斷,最科學合理的取舍,最適時適地的媒體投放。只有將以上三者有機結合,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全媒體記者。
二、有序整合 全媒體記者必須借助平臺的力量
2015年,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國最早的地方廣電媒體在媒體整合大潮下被動的變革,所謂被動,是因為在此之前,全國絕大部分省級臺均已完成轉型,且黑龍省包括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等城市在內的市級臺也都早于省臺一步實現轉型。但是,縱觀全國已經完成整合的各級廣播電視機構,記者真正實現全媒化的幾乎沒有,即使實現也只是簡單的技術嫁接,且技術嫁接手段有限。
究其原因,最大的問題無非是體制機制的束縛以及媒體內部發展的不平衡。比如,業界很多人認為全媒體就是“全面的媒體”,即包含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各種業界形態。成立廣播電視總臺的有之,成立傳媒集團的有之,但這些媒體作為單一媒體的人為整合,缺乏系統性,無法在一個共同的平臺上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即使實現了有限的資源共享,但內部強弱分明,廣播強未必電視強,電視強未必紙媒強,紙媒強未必網絡強,因為各家媒體內部總有發展的不平衡,所以很難有一個大的健康的媒體平臺供記者發揮自己全部的能力。
所以,培養全媒體記者必須在一個資源整合有序,媒體均衡發展,文化生態健康的媒體平臺,只有在這樣的平臺中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記者的多元化、融合化、全媒化。
三、品質為先 全媒體記者不應一味圖“全”
全媒體記者的核心不是“全”字,而是“記者”二字,一名優秀的全媒體記者首先要是一名優秀的記者,所以必須具備優秀記者應該具備的一切品質和能力,比如,報道的深度性,作品的思想性,以及媒體記者肩負的社會責任和媒體使命,等等。當下,很多所謂的全媒體記者錯誤地把“全”作為核心,只圖報道投放渠道的全面,卻忽略報道本身的全面,只圖報道技術手段的豐富,卻忽視報道靈魂的深度。很多全媒體記者甚至媒體本身一味圖全,報道便成了快餐報道,沒有嚼頭,媒體的生命力在消失。報道的技術手段再多樣,刊播渠道再豐富,也絕稱不上是合格的全媒體記者。
記者不僅僅是記錄者,要學會在新聞生產中科學合理地用腦,全媒體記者更是如此。全媒體記者要充分實現新聞的聚合,而不是簡單的疊加;要充分結合不同媒體特點最大限度發揮報道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而不是照本宣科,單純技術上麻木操作;要充分發揮不同載體的組合作用,而不僅僅是1+1=2.
隨著新技術手段的不斷涌現,隨著媒體整合浪潮的洶涌前進,隨著業界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大,全媒人才已經不再是概念和新生事物,作為全媒人才最重要的一環——全媒記者所應具備的視角、能力越發需要審慎對待、高度重視。全媒記者與全媒體相輔相成,一個良好、健康、有序的全媒體機構有利于全媒體記者的形成與培養,一個優秀的全媒體記者會為全媒體機構產生最大限度的人才效應。人才資源是媒體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全媒體時代,全媒體記者的培養不該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該是實實在在地思考與實踐。
(編輯/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