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雨薇
[摘要]由于環境公共利益日漸受到相關專家學者的關注,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污染環境的行為如何在制度上得到懲罰,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保護環境就是在保護公共利益。
[關鍵詞]環境侵權訴訟;公共利益;環境權
近十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專家預測2022年中國名義GDP約為20.8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占全球GDP比重為16.1%,資本積累仍是中國未來10年經濟增長主要動力。正是在這個經濟正在并且需要高速發展的時候,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保證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不走發達國家犧牲環境的老路,成為當下環境學專家學者們熱議的課題。2013年《民事訴訟法》修訂之后,當“環境公益訴訟”成文進入現行法律時,不得不說,這一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課題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一、“公共利益”在我國訴訟制度中的發展及重要性
上世紀90年代,法學理論界出現了“經濟公益訴訟”概念。經濟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一般限定在違反經濟法的案件范圍內,如國有資產流失案件、公共環境侵害案件以及破壞社會公平競爭秩序案件的等。同時,刑事公益訴訟制度、勞動公益訴訟制度、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和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等也在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其實早在1990年我國環境法學者就開始關注環境公益訴訟了,當時在國有化改革的背景下出現了一大批下海經商的企業家,多集中于東南沿海以及廣東深圳。在這20年間,企業的飛速發展,科技的高速進步給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小平同志1979年在南海畫了一個圈,此后的20年,環境保護問題也如被圈起來一樣躍然紙上。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不能犧牲環境來成就紙面上的制度,一個制度的完善不僅僅是為了懲罰違反制度的行為,同時也有預防警示作用。正是傳統企業的高速發展給環境施壓,進而促進成文法律的不斷進步,在環境法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因為環境法保護的是人人受益的環境利益,保護的是環境權益。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不僅保護當代人的環境權,同時也需要保護后代人享有的享受環境的權利。沒有任何利益的保護是以損害自身來實現的,環境權尤其如此。可持續發展并不是一紙空文。既然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完善環境訴訟制度顯然是迫在眉睫了。
二、“公共利益”的內涵及存在形式
“公共利益”是指不特定社會成員所享有的利益,其本質在于“公共”與“利益”的內涵。“公共”的界定在于一個范圍,任何標志都可以區分擁有不同權利的人。
對”利益“的界定標準學界則眾說紛紜,西方學者通常認為利益不具有客觀性,每個人對利益的評價標準都不同,是難以確定的。而利益是否具有客觀性,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學者與西方學者爭論的焦點。從西方學者對利益的主體性和社會性的論述可見,他們大多認為利益是主觀的,是難以確定的。而在環境法領域,建立利益的評價標準相對來說容易很多。在可持續發展的大目標框架下,凡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皆是維護公共利益的行為,也是其利益的價值所在。
清楚了環境法中的“公共利益”的內涵,如何識別訴訟事務中出現的“公益”則是下一步難題。如何在日常生產活動中以及環境侵權訴訟糾紛中辨別出侵害公益的行為,換言之,如何判斷一個侵權行為是否侵害公益,是保護公益的關鍵所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公益”是訴訟客體,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不計其數,而在環境侵權訴訟中,討論公益的學者卻屈指可數。產生這種現象本質上來說原因可以歸納為三個問題:第一,個人是否有資格提起公益訴訟;第二,法官在裁判時如何厘清私益和公益的關系;第三,在保障私益的前提下如何處理公益問題。
首先,在2015年1月1號正式施行的環保法里規定,有資格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范圍擴大到設區的市級以上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相關社會組織。這就給個人提起公益訴訟提供了一條比較可能的途徑,公民可委托的主體范圍擴大了,保護權益的途徑也更多了。其次,如果說公民在個人利益受損時直接選擇環境侵權訴訟,而不是公益訴訟的話,是否公益就得不到維護了?換言之,無數個私益訴訟的結果能否起到保護公益的效果?
讓我們先理清“公益”和“私益”的關系。在我看來,“公益”就好似一個沙堆,“私益”便是每一粒沙,每一個沙堆都是由無數粒沙組成,沙堆是一個獨立的整體,但同時也是由無數個獨立的整體組成,它是不可分的,沒有人規定多少粒沙在一起才可以構成沙堆,但的確是存在一定沙量才可稱之為沙堆。“公益”亦如此,它是一個整體,不可分,“私益”同樣也是獨立的整體,不可分。所以保護公共利益是可以保護到私益的,但是保護私益是不能保護到公益的,所以在環境私益訴訟中出現“公益”,這種情況是必然出現的,為什么說這種情況是必然出現的?因為在環境侵權訴訟中受害人是因為加害人作用于環境的行為產生的結果損害了自己的利益,比如工廠超標排放廢水進河流中,污染了水環境,從而這個結果導致河流周邊農作物受災,農民利益受損。故此水環境受污染實際上的受害者是公共利益,可能表現形式是周圍農作物死亡,但是損害一定是包括但不僅限于此的。如何在農民起訴工廠違法排污的訴訟糾紛中站在公益的角度解決這個問題,是現在環境侵權訴訟的發展趨勢,也是節約訴訟成本,節省訴訟資源的雙贏模式。如何處理才是最佳選擇,值得進一步研究。
三、環境侵權訴訟中“公共利益”問題的處理
首先,在保證環境侵權訴訟中一定存在公共利益,保護這一部分公益就顯得頗為重要。我認為有兩種可待思考的方向。第一,法官在判決時同時可以告知有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相關組織據此提出公益訴訟,同時根據公益訴訟的程序來維護公共利益。這種方式在訴訟程序層面略顯繁瑣,且成本較大。但優點是嚴格遵循公益訴訟程序,保證程序正義。第二,法官在環境侵權訴訟中對涉及公益的部分直接進行裁判并參照公益訴訟的標準。鑒于環境污染的特殊性,它的受害群是大部分享受環境價值的公眾,法官對損害公益的部分直接裁判的方式可以節約訴訟資源,節省訴訟成本,也使得公眾利益得到保障。
保護環境就是在保護公共利益,如何有效保護環境,維護公共利益,堅持可持續發展,只有完善的訴訟制度是肯定不足夠的。人類的能力是有限的,經濟發展固然能帶給人類無法拋棄的美好,但美好的生存環境才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根基。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參考文獻:
[1]賈愛玲.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的社會化制度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2]陳亮.為環境正義而戰——環境侵害法律救濟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14.
[3]熊進光.大規模侵權損害救濟論——公共政策的視角.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4]曹明德.環境侵權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5]楊立新.侵權責任法草案應當重點研究的20個問題.河北法學,2009(2).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