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依然存在融資難等問題,解決這些“瓶頸”因素已成為我國中小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關鍵所在。文章在界定國際貿易融資的定義及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現狀,提出了多渠道構建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體系,解決融資困境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貿易融資
近年來,中小企業作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已經逐步成為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力量,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實現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國中小企業克服很多困難,但貿易融資難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我國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國際貿易融資的定義及特點
廣義的國際貿易融資多指一種資金融通活動,這種活動是以進出口貿易為基礎進行的,多用于有形商品的國際貿易或進出口商品的加工生產。而狹義的國際貿易融資亦多被看作進出口貿易信貸,僅指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在金融機構辦理國際結算業務時,由金融機構對此種類型的企業所提供的一種短期資金融通,但該融資活動需與其所辦理的國際結算業務相關。與一般的信貸業務不同,國際貿易融資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業務周轉較快,自償性強。由于大多數國際貿易業務都具有較高的時效性,因此必須有明確的貿易背景和讓人放心的還款來源。尤其是在貿易期限較短的情況下,對國際貿易融資的周轉時間和自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融資方式多樣性。有別于一般信貸方式,國際貿易融資在融資方式上具有多樣化特點。同時,為便于與國際結算方式發展相匹配,國際貿易的融資方式的多樣性日益顯著,在合理沿用傳統融資方式的基礎上,又創新發展了許多新的融資產品。
三是融資形式和融資手段靈活。隨著產品競爭國際化和貿易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劇,國際貿易的融資形式和融資手段也在發生著變化。國際貿易融資形式多樣性的趨勢進一步增強,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融資擔保方式,融資方式更加多樣靈活;同時,隨著融資產品的創新發展,國際貿易融資手段更為靈活,給中小企業資金融通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二、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需求較為迫切,但融資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困難,主要體現如下:
(一)融資需求迫切
較其他企業而言,國際貿易企業的經營過程更為復雜。例如,對于出口貿易而言,貿易環節較多,資金需求在整個貿易過程的前期部分較多;對于進口貿易而言,影響資金回籠的貿易環節多在貿易過程的中后期,這個階段對資金的需求較多。總體而言,相比于其他企業,國際貿易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和占用的幅度更大。尤其是對于本身資金實力較為薄弱的中小企業來說,資金需求表現的尤為強烈。
近年來,我國企業的國際貿易業務流程和業務周期大幅延長,特別是企業收匯時間甚至較以前延長幾個月至一年。在此背景下,中小企業僅依靠自有資金開展國際貿易業務,將會嚴重影響其日常資金的運轉,增加中小企業經營難度。綜上所述,我國外貿企業有著十分迫切的貿易融資需求,尤其是自身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則有著的更為突出的貿易融資需求。
(二)銀行融資較為局限
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取資金融通是在短期內緩解資金緊張,實現正常資金運轉的最有效方式。但中小企業想要在銀行獲得貿易融資目前還有一定局限性。
首先,銀行信貸政策支持力度不夠。銀行對于中小企業的信貸政策卻遠不能夠滿足其融資需求。通常而言,銀行對中小企業提供的融資額度一般較低,不能有效解決其資金需求。其次,中小企業可以選擇的國際貿易融資方式較為單一。在金融創新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貿易融資產品不斷增加。但在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銀行,對創新型融資產品選擇較少,過于依賴傳統結算方式。再次,中小企業在銀行辦理融資所需的時間較長。目前中小企業在銀行辦理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流程過于繁雜,業務辦理周期過長。一般來說,從提交融資申請到融資額度得到批復,最短也需要三個星期左右的時間,通常的辦理時間將會更長。融資辦理時間長難以適應國際貿易時效高的要求。
(三)獲得銀行融資困難
全球經濟下行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有著重大的影響,尤其是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更大。如遇貿易產品國際價格變動較大,就會導致中小企業出現經營虧損或大量積壓產品短時間內難以出手,進而資金周轉困難。基于此,銀行進一步提高了業務辦理的門檻,多數中小企業想要獲得銀行融資更為困難。
當前,因為種種原因中小企業在銀行的融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從銀行獲得融資更加困難,融資現狀并不樂觀,直接對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制約。
三、多渠道構建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體系
突破中小企業融資“瓶頸”是一個綜合性系統工程。既要國家給予政策性指引,也需要銀行等金融專業機構的大力支持,此外,中小企業自身綜合實力的提高,也是解決其融資難題的重要因素。
(一)建立健全國家宏觀政策體系
我國政策應該進一步有針對性的制定出臺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有關支持政策,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在宏觀政策層面促進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解決。
1.完善國家制度體系。首先,應進一步加強保護支持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發展的政策研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的總體要求,盡快健全配套政策制度,給予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具體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導。
其次,應健全有利于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體系,去除影響中小企業進一步快速發展的制度束縛。不斷豐富政府支持渠道和措施,通過政府補貼和優惠政策等傾斜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進一步加強投向管理,引導財政專項資金投向中小企業。
最后,大力發展政策性及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應推動中小企業金融信貸機構的發展;積極鼓勵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設立小型專業金融機構,如小貸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專門面向開展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引導支持商業銀行根據中小企業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
2.健全服務信用擔保體系。首先,逐步建立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體系。積極發展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提供便利和支持。一是有關部門要加快企業融資信用擔保相關政策制度建設工作,在信用擔保制度上支撐對中小企業融資業務;二是促進信用擔保機構和擔保市場的發展,逐步構建規范的、市場化的、具有較強功能的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體系。
其次,完善中小企業自身管理,增強生產經營情況透明度。加強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規范信息披露工作,促進信貸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了解和認知,為融資工作更好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根據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困境和需求,應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完善我國國際貿易金融服務體系。
1.加大傾斜力度并實行系統化管理。銀行等信貸機構對于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審核程序和審核要求上應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同時,信貸機構應進一步加強中小貿易企業的管理。為加強中小企業國際融資工作,可設立專門管理機構負責此項業務,加大適合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的創新型產品的研究開發力度,與信貸審批部門及時有效的業務溝通,保證業務的時效性,建立與進出口貿易中小企業合作機制提供組織架構上的保障。
2.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僅為5%,遠遠低于國際70%左右的水平。銀行等金融機構嚴格控制信貸風險、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不健全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進一步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便于中小企業通過股權、衍生產品、銀行信貸、企業重組并購等綜合金融手段進行融資。同時,引領中小企業尋求債券市場的發展。此外,要促進新型融資產品的研究開發,積極運用中小企業集合信托、集合票據和私募債等創新產品,逐步加大融資結構中直接融資所占的比重。
(三)提升中小企業自身綜合實力
持續提升中小企業自身的綜合實力,是營造我國國際貿易良好融資環境、提供融資政策支持的最終目的。
1.構建規范內部管理體系。中小企業應規范內部治理結構,引進現代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不斷提升企業內部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企業管理者應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和決策能力,加大引進優秀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的力度;重點加強財務管理工作,規范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制度。要想得到信貸機構的理解和支持,中小企業就必須堅持練好“內功”,不斷增強自身實力,規范經營,健康發展。
2.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在復雜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環境中,我國中小企業要想實現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就是要打造自己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密切關注國際和國內市場的變化,利用套期保值等方法有效規避政治風險和價格風險。此外,中小企業應自覺維護良好的行業經營環境,著眼長遠發展,堅持合作共贏,杜絕惡意競爭。
參考文獻
[1]曾東東.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問題分析[J].現代商業,2015,(8).
[2]唐藝萌.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問題淺談[J].品牌,2015,(4).
[3]李楠.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問題初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4,(3).
作者簡介:胡娜,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