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益創投始于美國和歐洲,和風險投資基金運作的方式類似,這種新模式有利于促進公益組織能力建設和模式創新,培育出可借鑒的高效組織機構。公益創投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瓶頸,如何在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的同時,突破缺乏政策環境、缺乏評估標準、缺乏資源以及缺乏管理支持等瓶頸值得我們探討。
【關鍵詞】公益創投;社會組織;運作模式;模式創新;評估體系
“公益創投”在國內還很新鮮,這種模式意在推進公益性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讓社會組織實現由“輸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轉化,真正能夠讓公益組織或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公益創投由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搭建相應平臺,由企業提供志愿服務,扶持一些草根社會組織,在市場、政府、社會協同作用下規范有序、健康地發展。公益創投在我國的發展,改變著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格局,同時改變著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模式。
一、公益創投的內涵及特點
1969年美國慈善家約翰-洛克菲勒第一次提出了公益創投這個概念,1984年“半島社區基金會”第一次用次概念來說明商業風險投資和自主行為的結合,其初衷是將企業創投的做法運用于公益事業中。經過數年實踐,已在歐美國家取得豐碩成果,如著名的蓋茨基金就定位于公益性。公益創投為初創期和中小型的公益組織提供“種子資金”。除了資金,它還提供管理和技術支持。通過與被投資者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達到促進能力建設和模式創新的目的。公益創投并非不取收益回報,只是企業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社會效益。公益創投主要的特點有:(1)節約成本,提高社會收益。公益創投利用少量資金培育出高效的公益組織,并從中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2)注重組織能力發展。對于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欠缺的初創期和中小組織,公益創投這種模式不僅給予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量身打造技術和管理培訓上的支持,來提高公益組織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益效率。(3)企業與公益組織長期合作,形成利益良性循環。公益創投為企業和公益組織搭建一個長期合作的平臺,公益組織獲得了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而企業擴大了社會影響力,從而提高社會收益。
二、國內公益創投運作模式
目前學者們對公益創投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這一領域,對公益創投進行類型化,有助于進行公益創投模式的討論。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公益創投模式進行了分類討論。
呂納從現有的公益創投本土實踐中總結出三種實踐模式,即基金會模式、企業模式、政府主持多方合作模式。基金會模式的特點是公益創投由專業基金會運作;企業模式的特點是由某個企業獨立運作,專注于特定領域并將公益活動與其品牌掛鉤;政府主持多方合作模式的特點是政策支持力度大、領域全、參與廣、社會效果顯著、可復制性強。
李筱婧將公益創投運作模式概括為企業領跑和政府推動兩種模式。她認為企業通過單獨或者共建基金會的方式在資金、戰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信息技術、市場營銷、品牌推廣和財務規范等方面對新生公益組織給予多方位支持,幫助其在短時間內提高運作效率和募款能力。而政府則通過直接參與或組建公益組織孵化器支持公益創投的進行。
岳金柱提出國內公益創投模式主要有:公益孵化器模式、評估介入模式、合作伙伴模式、重點投入模式。公益孵化器模式是指有選擇的通過項目資助和場地設備資助的方式促進有潛力的社會組織的發展;評估介入模式是指獲得資助的公益組織大多要經過關于項目成效和組織能力建設等方面的評估,如評估不過則停止資助;合作伙伴模式指與企業合作,將企業發展經驗引入社會組織;重點投入模式則如零點公司開展的零點公益創投,更重視對大學生創業的投入。
三、國內公益創投的實踐
2006年,我國第一家公益創投社會組織,新公益伙伴(NPP)在香港注冊成功,開啟了我國公益創投之路。著名的恩派公益組織也成功注冊,將“助力社會創新,培育公益人才”作為核心發展目標。2007年,聯想集團在恩派組織的協助下啟動首個公益創投計劃,將近300萬資金用于數字化、環保、教育和扶貧等四大領域工16個項目,這一重要舉動標志著我國開啟了公益創投實踐。
近幾年來,公益創投作為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做法成為不少地方的實踐模式。2009年恩派公益組織受上海市民政局委托,開展了“上海社區公益創投大賽”,共有來自15個公益組織的17份項目申請,每個項目將獲得5~20萬不等的資金,服務內容主要包括青少年服務、殘障人士服務、養老服務、就業服務和其他服務。2010年南京玄武區面向社會組織、義工志愿者服務組織、專職社工征集項目方案,共收集到23個項目,其中4個項目得到實施。2012年南京玄武區舉辦第二屆社區服務公益創投項目,53個項目中的20個項目獲得近200萬元資金資助。2012年昆山舉辦第一屆公益創投獲得,共有125個項目申請,其中35個獲批得到資助。2011年東莞在東莞市民政局的主持下,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和東莞市現代社會組織評估中心協助下舉辦第一屆公益創投活動,28個公益項目從60個入圍項目中脫穎而出,這些項目獲得公益資助并于2012年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四、如何推進公益創投培育發展社會組織
我國公益創投起步較晚,發展較為不均衡,目前發展過程面臨著諸多瓶頸,諸如缺乏有利的稅收政策,缺乏衡量標準和準入制度,資源分配不均,缺乏公益組織人才等。面對如此多的發展問題,公益創投作為推動公益型社會組織發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對于如何突破缺乏政策環境、缺乏評估標準、缺乏資源以及缺乏管理支持等瓶頸值得我們探討。
(一)強化政府倡導和支持力度
首先,強化政府倡導和支持力度。公益創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資金做基礎。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公益創投,積極為企業與公益組織搭建合作平臺,學習國外先進的方法,并實踐于我國公益創投和公益組織培育發展中。加快建立完善政府、企業和公益組織有效銜接、互助合作、互動共贏的公益創投機制,共同推動公益組織培育和發展。
(二)強化政策和制度完善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制定不同政策。在“小政府,大社會”治理模式下,政府應加快發展服務于公益事業的非營利組織。對于公益組織,享有兩項優惠稅收政策:一是本身免稅,二是向其捐贈的納稅人減免稅收。對于“互益型”組織,向其捐贈的納稅人不享有減免稅收政策。
(三)強化評估體系的建立
為了防止公益組織在運行過程中公益性的偏離,必須有一系列社會監督、問責機制。為了避免這種問責交代機制流于形式,必須有獨立的評估體系。單一的評價體制不能夠很好地起到監管作用。采取內外綜合的監督模式更有利于推進我國公益組織的誠信建設,從而增強其公信力,全面提升公益組織的管理水平。
(四)強化公益組織培育機構
近幾年,現有的公共服務和公益組織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多元的公益要求,因此需要大力發展公益組織,積極發展“公益組織孵化器”等“公益中的公益”機構,培育出更多高效的社區公益組織,挖掘更多愿意服務于公益事業的公益人才。重視海歸、社工專業畢業生投身于公益事業中去,這既可以改善社會組織人員結構,提高其專業水準,也能為留學人員和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更多的機遇。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引導、規范和扶持草根組織參與社會公益建設和公共服務。
總之,公益創投這種創新模式有利于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社會組織培育模式,有機整合資源,才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當然,公益創投在我國還是一個新概念,在有效激活社會組織活力的同時,如何加強規范監管和科學運作,防止企業鉆稅收優惠空子,保持組織的公益性性,確保社會效益最大化,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岳金柱.“公益創投”: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創新模式[J].社團管理研究,2010,(4).
[2]呂納.公益創投的本土實踐分析[J].價值工程,2012,(24):139-141.
[3]李筱婧,萬軍.利用公益創投促進公益組織發展[J].理論與現代化,2010,(3):70-72.
[4]趙萌.慈善金融:歐美公益風險投資的含義、歷史與現狀[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4).
[5]劉新玲,吳叢珊.公益創投的含義、性質與構成要素[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1,(4):31-35.
[6]馬宏.公益創投:促進公益組織發展的新途徑[J].社團管理研究,2008,(10):21-24.
[8]吳津,毛力熊.公益組織培育新機制——公益組織孵化器研究[J].蘭州學刊,2011,(6):46-53.
[10]汪忠.從福利經濟學視角看公益創投對社會福利的影響[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1,(1):78-82.
[13]羅伯·約翰,顧冀梅.高度參與的慈善:公益風險投資在歐洲的發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4):143-152.
[14]Christine W.Letts,William Ryan,Allen Grossman.Virtuous capital:What foundations can learn from venture capitalis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4):91-109.
作者簡介:趙煜(1990-),男,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社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