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多寶
摘 要: 好的復習在高考前至關重要,而在復習中有自己的思維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在高考復習過程中有意識自覺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把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在復習的全過程中長抓不懈。
關鍵詞:高考備考 復習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173-02
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素養的核心,在高中歷史教學和高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么,高考試題是如何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的?我們又如何在復習備考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本文將與各位同仁加以探討。
一、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對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
我們通過2015年全國Ⅱ卷中的典型習題,分析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對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情況。
1.選擇題舉例
例題34.1930年蘇聯糧食產量為835.4億千克,1931年降至694.8億千克;1930年蘇聯糧食出口483億千克,1931年增至518億千克。這表明蘇聯
A.人民為國家工業化建設作出貢獻
B.農業投入不足造成糧食供不應求
C.糧食減產嚴重制約工業發展速度
D.農業集體化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
這道題考查蘇聯工業化的問題。學生要從兩組數據的變化中,看出雖然蘇聯當時糧食產量在下降,但是糧食出口卻在增加這一巨大反差的現象。在此基礎上,結合蘇聯工業化的時間(1927年—1932年),想到出口糧食換取外匯從而進口機器設備。
上述選擇題結合時政和熱點問題,考查主干知識,材料、角度新穎,考查學科素養的核心——思維能力。在歷史思維過程中要調動的知識儲備,有些是顯性知識,有些是隱性知識。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歷史教科書上沒有明確寫出來、老師在課堂上不一定能講到的知識。有些屬于陳述性知識,有些則屬于程序性知識,也就是判斷和推理的基本方法。
2.主觀題舉例
例題40.孟子與蘇格拉底法制觀念的比較(史料略)
(1)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孟子和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10分)
參考答案略。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種法制觀念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共同的歷史價值。(15分)
參考答案:(2)社會背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圖強,法律的權威地位逐漸確立;宗法觀念的影響;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6分)古希臘工商業相對繁榮;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達;各種社會思潮活躍;法律作用突出。(6分)
歷史價值:他們的法制觀念分別對中國和西方法制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寶貴遺產。(3分)
該題是一道概括、比較題,先概括孟子和蘇格拉底的法制觀念,再分析其社會背景及歷史價值。主觀題的設問并不難,難在參考答案的標準較高。部分角度、思路,考生難以想到。
我們從材料中,很難找到直接用來表述的詞句。參考答案的每句話,都是在把握材料主旨的基礎上,用嚴謹的學科語言來表述的。 參考答案在分析社會背景及歷史價值時,緊緊圍繞“法制思想”這個核心展開,結合了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因素,思維具有高度的發散性和明確的方向性。
二、失誤源于不適應
一部分學生在歷史選擇題方面的失誤比平時增多,平時錯4道題以內的學生,高考時錯了5道甚至7道,主觀題得分也不高。失誤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高考試題創新力度大,新情境、新材料、新設問、新表述。高考題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的落差,等于學生和中學老師之間的差距加上中學教師和高考命題專家的差距。盡管許多研究高考的中學教師,在努力使自己的命題思路接近高考題,但是市面上流行的許多模擬訓練題,與高考試題放到一起,仍然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差距。如果我們在復習備考中,以模擬題為準,就會產生對學生的誤導。
第二,目前我們的高三復習教學和測試,大多注重知識的記憶、再現、鞏固,主要停留在知識層面。即便是引用材料,也是為了說明教科書中的某一個知識點或問題,使得本應具有拓展功能的史料教學,局限在知識圈子內。教學中,所選用史料的來源也很有局限,對其多角度使用價值的挖掘也不到位,沒有用足史料,存在“大材小用”的現象。此外,對歷史知識的拓展不夠,對隱形知識的挖掘不夠,導致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思路狹窄,甚至僵化。
第三,從學生角度來講,由于學習歷史的時間比較有限,使得他們沒有熟練掌握歷史知識,對大多數重點問題思考不夠深入,加上學生知識面比較窄,影響到分析和判斷能力的提高。學生平常的學習,也主要側重于基礎知識,在練習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有限,其思維處于模仿階段,沒有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第四,學生審題的問題。由于考試時間緊張,審題速度稍快,容易導致失誤。當然,這也與審題習慣直接相關,大多數學生在盲目地憑感覺做題。
三、多管齊下,提高學科素養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不是單打一的過程,而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筆者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提倡正確有效的讀書,打好學科素養基礎
我們可以借鑒英語閱讀的基本方法,以“精讀、泛讀相結合”為原則,讓學生在“精讀”教科書的同時,“泛讀”課外書籍和雜志。
精讀教科書,就是把教科書當做經典,反復閱讀、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準確把握教科書的要旨,熟悉教科書的話語體系,為學科知識、學科語言的潛移默化創造條件。
泛讀課外書籍,就是適度拓展課外書籍。如,《中國文化史》《世界文明史》等。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教科書中支離破碎的、缺乏細節的知識,放在更具體、廣闊的背景下去認識,為學生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更加豐富的歷史,更加多彩的歷史,從而提高歷史學科素養,提高解決各種新情境下新問題的能力。
2.注重歷史概念學習,為提高思維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備課時,一定要找準基礎概念和核心概念,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外延。有些基礎概念,司空見慣,但是學生不一定理解它們的準確含義。比如:專制、民主、近代化、經濟結構、世界格局等等,需要我們講解清楚。教師要認真總結近幾年高考的高頻考點,結合課程標準和教科書,認真分析主干知識所涉及到的名詞,將其羅列清楚,在平時的教學中貫穿進去。在幫助學生生成概念時,應堅持“從形象、具體到抽象”的原則,要先讓學生接觸具體的史實、具體的材料,然后再進行提煉,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和概括能力。
概念教學,重在明確概念間的關系。概念間的關系包括并列、包含、交叉等類型。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概念之間的關系,比如,科舉制與八股取士,就是一個包含的關系,八股取士是科舉制在明清時期的表現形式;科舉制與現在的高考制度是交叉關系,在考試這一點上相交叉,不同之處在于一個是選拔官吏,一個是高等學校選拔人才。
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知識體系,也就是概念體系,主要是學生自己不斷建構起來的。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而不是越俎代庖,強行灌輸。所以,在復習舊知識過程中,以學生自己閱讀教科書、考試大綱,自我建構為基礎。當然,對于建構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參照教師的板書、教輔資料學案以及其他資料,建立起某一種體系。由于認識角度的多樣性,知識體系也是多樣的、動態的、開放的。通史類體系和專史類體系,是常用的兩大體系。此外,還有圍繞某一問題而建立的主題式發散型知識體系。這種知識體系,可以是微觀的,也可以是宏觀的;可以是在某專題內的,也可以是跨時段、跨專題的。只有建好知識體系,我們才可以按照考綱的能力要求,迅速準確地提取和應用知識。
在第一輪復習時,要做好概念教學,夯實基礎。我們要通過精心備課,設計出“好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在不斷試誤的過程中,糾正自己的片面認識,準確把握這些基礎概念和核心概念的內涵。
3.通過高考典型習題,培養判斷和推理能力
3.1判斷,是思維能力的重要形式。在高考選擇題中,找出正確選項,本身就是一個判斷的過程。判斷,要搞清楚前提、基本要求。在判斷過程中,搞清楚選項中概念的內涵以及概念間關系非常有必要。如:
例題27.明成祖朱棣認為,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這一舉措客觀上 ( )
A.推動了國家政治統一的進程 B.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繁榮
C.抑制了區域性商幫的形成 D.改變了南北經濟文化格局
用題干中的“客觀上”一詞,加上明朝無需推動政治統一,排除選項A;由于明清時期商幫活躍,所以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經濟格局在明朝主要表現為:經濟重心在南方;文化格局北方較發達,但南方也迅速發展;遷都固然對文化格局有影響,但是無法改變經濟格局,故排除D項。遷都北京,導致經濟政治重心的分離,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繁榮。
上述思維過程,主要是一個判斷的過程,判斷各選項與題干要求之間的吻合度。首先要看這些選項自身的正誤,直接排除表述錯誤的選項;其次要看與題干要求是否吻合。
3.2推理,是按照一定的規則,邏輯順序,尋找事物間的必然聯系,由已知結論推出未知結論的過程。如:
例題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聯銀券”,流通于平、津、魯、豫等地;同時還發行了大量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用票”,流通于市場,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徑的目的是
A.擾亂國統區金融秩序 B.轉嫁戰爭負擔
C.封鎖抗日根據地經濟 D.強化物資管制
日本在北平等地發行“聯銀券”和“軍用票”,肯定是在日本占領區,也就是淪陷區,它不會直接擾亂國統區的金融秩序;“封鎖抗日根據地經濟”主要靠嚴厲的檢查制度,阻止與抗日根據地的商貿往來;“強化物資管制”,主要通過加強行政和軍事管理,采用征購等辦法,由政府或軍方對物資進行統一調配,限制或不允許自由買賣。“轉嫁戰爭負擔”,主要是通過掠奪占領區的貴金屬和物資,“以戰養戰”;而發行沒有金銀儲備的紙幣、軍用票,就是一種典型的掠奪手段。
訓練判斷推理能力的途徑很多,其中做選擇題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途徑。做題要精,思考和講解要充分。在精講過程中,一定要對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充分加以利用。
4.分析概括能力的培養
在主觀題答題過程中,比較常見的考查項目,就是分析和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是常見的兩種思維形式,都是尋找事物之間聯系的一種過程。分析問題時,多用發散思維;概括問題時,多用聚合思維。發散思維,要求我們要從一種現象中,看出與多種現象及本質的聯系,特別是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而概括,則是抓住問題的主要方面、核心要素,進行提煉、命名的過程。
近幾年高考試題對概括能力的要求較高,特別是命題專家高度凝練的表述,是我們學習和練習的典范。如,“孟子與蘇格拉底法制觀念的比較”一題中,“當法律與人倫沖突時,維護人倫。”“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圖強,法律的權威地位逐漸確立”“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達;各種社會思潮活躍;法律作用突出。”等參考答案,十分凝練、準確。
對主觀題的解答,是深入閱讀和思考的結果,而不是蜻蜓點水的產物。發散思維,絕不是漫無目的地猜測,而是圍繞主題的正確推理。
5.努力挖掘隱性知識,培養新的生長點
隱性知識,實際上就是歷史發展的一些基本規律和法則。這些知識,教科書中沒有明確寫出來,但又是我們判斷和推理的主要依據。如:第34題中的隱性知識為:蘇聯國家工業化的基本資金來源是農業,靠糧食出口換取外匯,來購買機器設備等工業化必需的物資,或者直接用于投資建設。
很多隱性知識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認真思考,深入挖掘,不斷總結。
總之,在思維能力培養過程中,我們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態,以比較科學的方法做指導,注重細節,把工作做得再深入一些,再明確一點,再扎實一點,注重積累和反思,學生的學科素養和能力會在無形中得到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