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致政
[摘要]近代應對農村社會裂變,清末即開始學習西方建立農會,辛亥革命后也試圖通過建立農會改良農村社會,但只有共產黨組織農會,走農村革命的道路才真正走出一條符合中國農村近代化的道路。
[關鍵詞]農會;改良;農村革命
農會在中共領導的農民革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考察近代農會發展的歷史,有利于從深層次解讀和探索近代中國農村社會的裂變與改造問題。
一、清末重建農村秩序的嘗試
晚晴時期,面對如何重建農村秩序,發展農村經濟等問題,有識之士紛紛注目西方。1890年,孫中山在《致鄭藻如書》中主張“道在鼓勵農民,如泰西興農之會”[1]。1895年康有為等在“公車上書”中,也提出“城鎮設立農會,督以農官”。改良派代表張謇1896年、1897年分別提出了《農會議》和《請興農會奏》[2]。
1898年“百日維新”中,“著劉坤一查明該學會章程……其外洋農學諸書……廣為編譯。以資肄習。”[3]變法失敗后好多法令措施又在清末“新政”中借尸還魂。1907年7月成立的直隸農務總會,是我國近代成立最早的農會組織。到1911年為止,全國成立農務總會及農桑總會19處,分會276處[4]。但這種為傳播知識、發展農業、穩定農村社會的“新政”已不能挽救封建專制王朝,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二、孫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權思想
1902年,孫中山在興中會的誓詞中就提出“平均地權”;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孫中山力排眾議,堅決把“平均地權”寫進同盟會綱領。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農林部公布了《農會暫行章程》,規定各縣要成立農會。但許多縣的農會成立后有名無實,由于經費等原因大多很快被解散。加之民國初期國家很快陷于軍閥割據,農村社會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基本是晚晴以來的延續與進一步惡化。
革命不斷受挫和俄國革命促使孫中山開始關注工農問題。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1月改組國民黨,并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1924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頒布農民協會章程,解散原來的舊農會,重建農民協會。
孫中山在其生命最后還講到要實行“耕者有其田”,關于如何實現“耕者有其田”,同共產黨不同,孫中山不贊同用革命暴力方式沒收地主土地無償分配給農民,而是主張用漸進的改良方式,即對地主課以重稅,用此錢來贖買地主土地,實行土地國有,再分配給農民。
三、中共早期農民革命思想的形成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工作重心主要在城市,但一部分共產黨人很早就開始注意農民運動。1921年9月,共產黨人沈玄廬在蕭山衙前村領導農民成立了農民協會,開展減租、反對奸商壟斷米價、取消地主苛例等斗爭。1922年,彭湃在廣東海豐縣開始發動和組織農民,同年7月底,成立了赤山農會,1923年1月成立海豐總農會。
中共早期領導農民運動的展開,主要是當時農村革命形勢和黨的革命性質決定的,當然,也同共產國際的具體指導分不開。但在當時,共產國際及其部分領導人對中國農民運動的認識和定位一開始就有分歧,從而導致其政策上的左右搖擺。受其影響,中共領導人也有不同的主張,對農民問題也多經歷了由忽視到重視的過程。
毛澤東在“三大”上首次提出農民問題[5]。“三大”以后,農民階級作為一種巨大的革命力量,越來越引起國共兩黨的重視,特別是當時中共的主要領導人,1923年7月,陳獨秀發表《中國農民問題》。1924年1月,鄧中夏發表《中國農民狀況及我們運動的方針》,文中介紹了廣東海豐、湖南白果兩處農民運動的情況。1924年,中國共產黨“四大”通過《對于農民運動之決議案》,分析指出“農民是中國社會的主要成分,不動員農民參與革命,中國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運動中取得領導地位,都是不可能的!”[6]。為加強對農民運動的領導,1924年7月起,至1925年12月,國共兩黨合作創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出版《農民叢刊》。
大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對農民運動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和研究,逐步加深認識國情、逐步探索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毛澤東、鄧中夏等人寫了大量文章,闡述對中國農村革命的認識。中共農村革命理論逐漸成熟起來。
綜上,近代以來面臨農村社會的裂變,清政府(包括維新派與改良派)、資產階級革命派都曾經嘗試以改良的方式建立農會實現農村社會的近現代化,但只有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社會革命實踐相結合,通過農村革命的方式才真正探索出一條中國農村近代化的道路。
[注釋]
[1]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2.
[2]張謇.張謇全集(第2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13.
[3]德宗景皇帝實錄(卷四二十,光緒二十四年五月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408.
[4]宣統三年《中國年鑒》第243頁,轉引自朱英:《辛亥革命前的農會》,載《歷史研究》,1991年出版,第5期。
[5]張國燾.我的回憶[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117.
[6]中共四大史料編纂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