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五醫院傳染病科
賈運喬 王 靜△馮小濤△△劉 姍 侯桂英 郭 賞(石家莊 050021)
綜合療法治療頑固性肝硬化腹水療效研究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五醫院傳染病科
賈運喬王靜△馮小濤△△劉姍侯桂英郭賞(石家莊 050021)
提要目的: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頑固性肝硬化腹水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頑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中醫的辨證診療,觀察兩組患者所取得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腹圍縮小及24 h 尿量增多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狀況(P<0.05),總有效率為87.5%,明顯高于對照組(67.5%);兩組肝功能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觀察組中血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指標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而白蛋白化驗指標顯示,組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兩組前后門靜脈主干內徑(PVD)、脾靜脈主干內徑 (SVD)、門靜脈血流量(PVQ)、脾靜脈血流量(SVQ)檢驗較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P<0.05);治療期間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當,差異無顯著性(P>0.05)。結論: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頑固性肝硬化腹水,可明顯增加患者尿量,對改善肝功能、降低門靜脈高壓、糾正血流動力學紊亂方面,效果顯著。
關鍵詞肝硬化腹水;中西醫結合;臌脹;黃疸;疏肝益氣;化瘀利水
肝硬化腹水為失代償期中極為常見的表現,也是預后不良的指標之一,是肝功能減退、門靜脈高壓形成共同產生的結果。[1]當前,西醫方法治療肝硬化腹水,主要采用保肝、利尿、抗病毒治療等措施,短期內療效明顯,但極易誘發并發癥的發生,如肝性腦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近年來,采用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療頑固性肝硬化腹水,已成為臨床研究治療此病的熱點。據報道[2],中醫治療肝硬化腹水療法在促進腹水吸收、改善肝臟功能、減輕臨床癥狀及安全性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優勢。現將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頑固性肝硬化腹水取得的滿意療效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取選擇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就診的80 例肝硬化并發頑固性腹水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選取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硬化伴腹水的診斷標準。[3]患者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肝功能異常及明顯的失代償征象。對照組中,男性 24 例,女性16例,年齡27~64歲,平均年齡(49.7±4.3)歲,病程 1~5 年,平均(2.6±1.1)年;乙肝肝硬化29 例,酒精肝肝硬化11 例;其中輕度腹水 14 例,中度腹水21例,重度腹水 5例。觀察組中,男性26例,女性 14 例,年齡 27~78 歲,平均年齡(45.6±3.2)歲,病程 1~7 年,平均(3.1±1.4)年;乙肝肝硬化31例,酒精肝肝硬化 9 例;其中輕度腹水 14例,中度腹水22 例,重度腹水4 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及病程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臥床休息、低鹽、高蛋白飲食及核苷酸、抗病毒治療。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給予保肝利膽、降酶、抗感染、利尿、補充白蛋白及降低門靜脈高壓等。保肝通常選用復方甘草酸苷、還原型谷胱甘肽注射劑;根據腹水情況,選用呋塞米、螺內酯、氫氯噻嗪等藥物;門靜脈高壓患者用鹽酸普萘洛爾片來降低門脈壓;選用血塞通注射劑改善微循環;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給予奧曲肽等止血治療。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根據中醫辨證分型,加用中醫辨證療法。頑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屬氣虛、肝郁、血瘀混合型,在治療方面多以疏肝、益氣、化瘀、利水為主。基本方劑為黃芪、當歸各20 g,大腹皮20~50 g,茯苓20 g,桂枝10 g,車前子30 g,豬苓、赤芍、紅花、山楂各10 g,山藥、白術各20 g,甘草 6 g。根據患者自身癥狀,對藥方進行調整,如:腎氣不足者加山茱萸、金櫻子各10 g;陰虛火旺的患者加丹參、牡丹皮、石斛各10 g;便血患者可加大黃炭、白及各10 g。煎藥方法:用冷水浸泡藥物,水淹沒藥物且需高出兩橫指,武火加熱至水開,文火煎至15 min,倒出200 mL后用同法煎煮第2次、第3次,每次取煎出中藥汁200 mL,混勻,分別于早餐、晚餐前30 min服下,2 次/d,300 mL/次, 4周為1療程。
1.3指標觀察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腹圍與24 h尿量變化情況;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的主要指標進行檢測,做出比對分析:包括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檢測治療前后門靜脈主干內徑(PVD)、脾靜脈血管內徑(SVD)及門靜脈血流量(PVQ)、脾靜脈血流量(SVQ)數值變化,對門靜脈血流動力學進行評估;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療效判斷標準通過以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依據為《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對臨床治療效果分為4種情況。(1)無效:患者腹水量、腹圍值、體質量及癥狀均無改善或加重者。(2)有效:患者腹水量及身體水腫情況有所消退,B超檢查腹水減少50%以下;或癥狀略有改善,腹脹略減輕,24 h尿量小于1 000 mL,體質量減輕在2 kg以下者,或腹圍縮小在3 cm與5 cm之間者。(3)顯效:腹水及肢體水腫大部分消退,B超檢查腹水減少50%及以上;癥狀改善明顯,腹脹明顯減輕,24 h尿量大于等于1 000 mL,體質量減輕2 kg及以上,或腹圍縮小超過5 cm。(4)臨床緩解:腹水及肢體水腫完全消退,B超檢查陰性;主要癥狀消失,24 h尿量在1 200 mL以上,體質量、腹圍與腹水出現前水平一致。其中,總有效率=(臨床緩解+顯效)/總例數×100%。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7.5%,對照組為67.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M: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變化比較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腹圍及24 h尿量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腹圍及24 h尿量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治療后腹圍組間比較,觀察組較對照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觀察組24 h尿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2。
表2兩組患者腹圍、24 h尿量變化比較


組別腹圍(cm)治療前治療后24h尿量(V/mL)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97.8±10.377.2±9.1*#589.36±168.641729.34±186.64*△對照組97.2±10.480.9±8.7* 590.68±124.36920.23±135.27*
M: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5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其中,觀察組ALT、AST、TBil降低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ALB組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詳見表3。
表3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組別時間ALT(U/L) AST(U/L) TBil(μmol/L) ALB(g/L) 觀察組治療前154.15±70.05116.08±63.5150.09±26.0331.04±3.96治療后47.86±39.97*△40.11±36.82*△23.88±16.81*△35.06±4.33*#對照組治療前149.86±59.92107.90±59.2048.18±24.8730.12±2.96治療后96.06±59.03*86.93±58.09*33.06±23.19*31.86±4.96*
M: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5
2.4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門靜脈血流動力學比較結果示治療前兩組患者PVD、SVD、PVQ、SVQ水平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較治療前有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P<0.05)。詳見表4。
表4兩組門靜脈血流動力學比較


組別時間PVD(cm) PVQ(mL/min)SVD(cm) SVQ(mL/min)觀察組治療前1.42±0.171239.92±370.031.19±0.26887.01±323.02治療后1.16±0.18*△880.92+414.22*△0.98±0.33*△599.98±215.33*△對照組治療前1.51±0.291250.04±355.331.25±0.25869.95±314.04治療后1.30±0.16*1010.02±295.96*1.11±0.22*751.98±254.16*
M: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結果顯示: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中出現惡心1例,頭暈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對照組患者中出現惡心2例,頭痛l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3討論
我國為肝炎大國,據有關統計[5],90%肝硬化病人歸屬于肝炎性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中常見并發癥,主要原因為水鈉潴留、門脈高壓、低蛋白血癥、內分泌因素等有關。
根據中醫理論,該病屬于中醫學中“臌脹”“黃疸”等范疇,主要病因為人體正氣虛弱,疫毒內侵,久則損及肝脾腎臟,肝脾失和,致肝、脾、腎三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水互結于腹中.瘀血內停,水濕潴留。[6]本病病雖然在肝上,但常常累及到五臟六腑,因此,在治療方面應以固本驅邪、健脾補腎、利水為主。[7]鑒于此,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輔以中藥配合;方中黃芪與當歸均有健脾益氣、保肝利尿之功效;茯苓具有清熱、燥濕、下泄、利尿之功效;大腹皮有行氣寬中、行水消腫之功效;車前子具有利水、清熱、明目之功效;紅花清熱解毒;赤芍具有滋養肝陰之功效;炙甘草可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因此,治療應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攻補兼施。諸藥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氣、疏肝理氣、行血利水、通絡活血之功效。[8]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有促進血清及肝臟蛋白質更新作用,可提高肌體免疫力及保肝、利尿等功效;茯苓具有利尿、護肝作用;當歸在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流速度、提高肌體免疫力等方面效果顯著;白術可提升白細胞、調整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促進鈉的排出、利尿、保肝、抗凝、抗菌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丹參具有保護肝細胞損傷、促進肝細胞再生、抗纖維化等作用;車前子具有利尿功效;赤芍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中西醫結合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其中,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如腹圍、24 h 尿量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僅僅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的對照組;治療后兩組肝功能指標較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ALT、AST、TBil降低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治療后兩組SVD、SVQ、PVD、PVQ較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治療期間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別不大(P>0.05)。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頑固性腹水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肝功能,降低門脈壓力.糾正血流動力學紊亂,療效確切。在治療過程中,輔以綜合的科學護理,對患者從基礎護理、飲食指導、心理疏導等多方面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有效改善,使其治療依從性得到有效提升,進而對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療效,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王爭明.肝硬化腹水的中醫治療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2012,24(26):125-25
[2]楊富志.益氣散結消水湯治療肝硬變腹水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2,27(8):1 016-1 018
[3]田甜.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4):14
[4]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2(23):342-346
[5]王淑榮.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3,4 (3):52
[6]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規范專家共識意見(2011年.海南)[S].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12):1 692-1 696
[7]惠廣進.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臨床探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15(1):176-177
[8]卓科.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 60 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4,20(6):75-77
(2016-01-13收稿)
中圖分類號:R25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615(2016)01-0023-03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醫院(050011)
△△河北省人民醫院(石家莊 05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