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津津
摘 要: 作為19世紀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奧斯卡·王爾德身體力行地追求著他認為的真正的美——希臘式的美。文章通過文本細讀法窺探王爾德童話中隱含的希臘式愛情,窺視王爾德內心的情感世界,探討王爾德在愛情中的追求——美與反叛。
關鍵詞: 希臘式的愛情 美 反叛
引言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英國著名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唯美主義的形成與其所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分不開。他在10歲就讀普托拉皇家學校時,已經表現出對古希臘文學的濃厚興趣,展露出與眾不同的文學天賦。進入三一學院后,他遇到了影響其一生的馬哈菲教授,馬哈菲引領王爾德正式進入古希臘的文學世界。在導師的影響下,王爾德崇尚希臘精神。希臘精神不僅具有感官美,還具有形式美。這種美中充滿了浪漫自由和無畏精神,不帶一點功利主義的影子。希臘精神的魅力在于其對美的追求和反叛精神。希臘精神與作為唯美主義者的王爾德宣揚的“形式就是一切”、“藝術無功利性”的觀點相吻合。深受希臘精神的影響,王爾德的言辭行文、處世方式都印有獨特的個人印記——對美麗文字、華麗事物的偏好,甚至對美麗男孩的鐘愛。
1.希臘式愛情
柏拉圖的《會飲篇》清晰地表達了古希臘人的愛情觀:愛情不僅發生在男女之間,還可以發生在同性之間;愛情是對美和善的追求;愛情不僅是精神層面的,還有肉體的。在古希臘特別盛行成年男子與美貌少年的同性愛情。當時,這種同性戀情的地位遠高于男女之間的愛情,代表了愛情的最高形式。這種“希臘式愛情”是古希臘的一種生活方式,具有教化意義。成年男子通常是主動者,在希臘語中被稱為the erastes(lover),少年則被稱為the eromenos(beloved)。他們身上具備彼此缺乏且欣賞的特質。成年男子會承擔起培養少年高尚品格的教育任務,而身材健碩的俊美少年則往往成為眾人追慕的寵兒。
“希臘式愛情”建立在對人體美的認同的基礎上。健壯挺拔、朝氣蓬勃的少年之美被視為人世間一切美的最充分象征。在希臘神話中也能看到希臘式愛情,如風信子少年、水仙少年等。這種源于古希臘的同性愛情對王爾德后來的同性戀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1895年接受審判時就借用了古希臘時期這種“年長者對年幼者的愛”詮釋他與美少年道格拉斯之間的感情。
2.王爾德童話中的希臘式愛情
王爾德一生創作的九篇童話《快樂王子》、《夜鶯與薔薇》、《自私的巨人》、《忠實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少年國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打魚人和他的靈魂》及《星孩》都被奉為世界童話的經典。這九篇童話中,主要角色都是男性。包括《快樂王子》中的小燕子和《神奇的火箭》中的火箭等異類角色也是用“he”來指代。可以看出,在童話人物的性別上,王爾德對男性角色有很明顯的傾向。另外,童話中的男性多為漂亮男孩,王爾德在塑造他們的形象時側重于突出他們的感官之美。下面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窺探王爾德童話中隱藏的“希臘式愛情”。
《快樂王子》中,燕子一整個夏天戀著那根最美麗的蘆葦,后來因為他要飛到金字塔那邊去過冬,而蘆葦非常依戀家,便結束了戀情。起初燕子停在快樂王子的兩腳中間,只是因為王子雕像是一個空氣新鮮的好地點,可以過夜。之后在王子的請求下,他一次又一次地推遲去埃及的時間,做王子的信差,幫助苦難中的人們。在王子眼睛瞎了之后,燕子決定永遠跟王子在一起。“可憐的小燕子卻一天比一天更覺得冷了,可是他仍然不肯離開王子,他太愛王子了”。“‘親愛的王子,再見吧!他喃喃地說,‘你肯讓我親你的手嗎?王子說,‘你在這兒住得太久了,不過你應該親我的嘴唇,因為我愛你。”[1](P16)燕子親吻了王子的嘴唇后便跌落在王子的腳下,死去了。與此同時,王子那顆鉛做的心裂成了兩半。這兩位男性角色雖然一個是燕子的形態,一個是雕像的形態,卻用殉情這種凄美的結局展示著同性感情的純潔與偉大。在王爾德筆下,燕子是因為蘆葦的細腰引起他的注意才開始對他的追求,后來意識到蘆葦慣于家居,而他喜歡旅行,便離開了。這種愛情是膚淺、盲目的,缺乏真正的了解。而燕子和快樂王子卻在共同救助苦難、憐憫弱者的過程中產生了真切的愛情。
《自私的巨人》中“小孩伸出他的兩只胳膊,抱住巨人的頸項,跟他接吻”。“巨人最愛那個小孩,因為那個小孩吻過他”[2](P33)。《快樂王子》中的吻表示兩位男性愛人在塵世的愛的終結。這里的吻標志著巨人的自我救贖和他與所愛小男孩的分別。一直到故事最后,巨人臨死之前才又見到他一直愛著的小男孩。在這篇童話道德主題的掩蓋下,這種同性之間的情感不易讓人察覺。在不容同性戀的維多利亞時代,這也許是王爾德的刻意規避。
《少年國王》中16歲的少年國王極度迷戀那些古希臘美少年的雕像,表現出對男性身體的崇拜。“他正出神地望著一塊雕刻著阿多尼斯像的希臘寶石。又傳說,有人看見他拿他暖熱的嘴唇去吻一座大理石古雕像的前額”。“他還花了整夜工夫觀察月光照在一座恩狄米昂的銀像上是怎樣的景象”[3](P78)。被吻的大理石古雕像是美少年安提諾烏斯,阿多尼斯、恩狄米昂都是希臘神話里的美少年。王爾德在童話中對這些美少年流露出的關注與欣賞使他個人對男性的傾向溢于言表。
《打魚人和他的靈魂》中的同性愛情更復雜且不引人注意。讀者往往被漁夫和小人魚的愛情吸引,忽略它是一個漁夫與他的靈魂(男性)分離、重聚的故事。被打魚人趕走后,靈魂不惜一切只是為了和漁夫重聚。第一年,靈魂去東方旅行,回來用智慧誘惑漁夫,失敗了。第二年,靈魂向南方旅行,回到海邊用財富誘惑漁夫,再一次失敗了。第三年,靈魂用編造的赤腳跳舞少女的故事打動了漁夫。因為少女有著一對小白鴿似的雙腳,而小人魚沒有腳,不能跳舞。在靈魂重回漁夫的身體后,漁夫再也不能趕走他,因為“一個人一輩子只可以把他靈魂送走一次,可是誰把他的靈魂送走以后又收了回來,就得永遠留住它”[4](P162)。在等待、呼喚、尋找小人魚兩年都無果后,打魚人最終接受了他和靈魂的重聚并同意靈魂進入他的心中。就在他同意的時候,“海里起了很大一聲哀叫,跟人魚族死的時候人們聽見的叫聲完全一樣”[5](P166)。小人魚的死并不是因為漁夫最初的離去,而是由于漁夫完全接受了他與靈魂的重聚。王爾德可能暗含著男性之間的情感像身體和靈魂在一起一樣自然,而異性戀卻要跨越種族,困難重重。可以看出王爾德傾向于用男性同性間的伴侶關系替代男女兩性的結合。
結語
在王爾德的童話中,女性角色大多是輕浮、冷酷、虛榮的負面形象,無法成為男性理想的伴侶。“男女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男人結婚是因為疲倦,女人結婚是因為好奇,結果雙方大失所望”。王爾德的這番話剝去了異性戀的浪漫和美好,彰顯了他對男女愛情的悲觀主義傾向。王爾德在個人生活中以一副花花公子的華麗外表示人,毫不掩飾自己對美的追求,對社會陳規的輕視和反叛。作為一個“希臘式愛人”,王爾德置主流社會道德準則于不顧,熱愛美麗的男子,即“希臘式愛情”。他后來因為“不敢說出名字的愛”鋃鐺入獄。無論是在童話中,還是在現實中,王爾德始終生活在自己創造的美學世界里,在對主流社會道德規則的反叛中,奉行著對美的不懈追求。
參考文獻:
[1]Plato.The Dialogues of Plato[M].Bantam Books,1986.
[2][4][5]王爾德.快樂王子[M].巴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6.
[3]奧斯卡·王爾德.王爾德自傳[M].孫宜學,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本文為2015年池州學院人文重點項目《基于唯美主義的王爾德童話特點研究》(項目編號:2015RWZ01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