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換
現代教育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水平關鍵在于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和主動性。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更關鍵,要真正讓語文課堂教學從講堂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學堂,就必須讓學生當主人。在教學實踐中,我堅持讓學生當主體,引導和激發他們主動看、讀、想、說,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收到較好效果。
一、主動閱讀,深化理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可以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提升學生學習的悟性?,F在一些學生不是讀書少,就是淺嘗輒止、蜻蜓點水,閱讀流于形式,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為防止一些學生“偷懶”,每學一篇課文之前,我總是讓學生提前預習:一是利用早讀時間大聲朗讀課文。二是利用晚上時間抄寫課文精彩片段。三是利用課前導讀、提示自學課文。通過“讀書三部曲”,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為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帶著興趣把知識學扎實,我注重將“讀”和“練”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段落或句子,或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關鍵性的詞語,或就課文的內容、語言、寫法提出看法或疑問。例如,教學《翠鳥》一課時,學生通過預習,了解并掌握了課文大致脈絡,我再相應點出描寫翠鳥的關鍵詞,如“頭上”“背上”“腹部”體會作者的寫作順序;通過“橄欖色”“淺綠色”“赤褐色”等體會翠鳥顏色的鮮艷、樣子的可愛,使人如臨其境。這樣的“讀練”既使學生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又避免了使語文課變成答題課。
二、主動多看,注重觀察
看是閱讀的延伸,也是觀察的主要手段。學習中,學生只有多看多觀察,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心得,與教師的授課相得益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讓學生主動看,學會看,看出名堂。我在教學生學生字時,先不講,先讓學生看生字,看它的間架結構,推斷它的讀音,找出它的形近字,再想生字的音、形、義。教學課文時,先借助課文中的插圖說說圖意,再圖文對照看課文,再找課文的主要內容,由易到難、層層推進。這樣,既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的“富饒”等,《燕子專列》中的“專列”等,利用關鍵詞理解課文。對于課文中一些特殊生字,在讓學生讀的過程中,指導識字方法?!堆嘧印芬晃闹械摹皽惓伞钡摹皽悺?,《寓言兩則》中的“窟窿”等字,我引導學生從分析字形入手,讀音識字。教學《畫楊桃》一文時,針對“楊桃”兩個生字,運用電子白板,讓學生首先認識作為水果的楊桃,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很快就記住了這兩個字。
三、主動思考,善于發現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是讀和看的深化,只有通過思考,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被動學習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學生機械地聽、記、寫,沒有形成自己的思考,認識膚淺,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在教學實踐中,我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想,從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寫作方法。教學《七顆鉆石》一文時,我板書課題后就問:“同學們,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七顆鉆石是怎么來的?小姑娘為什么會有七顆鉆石?這七顆鉆石又給大地帶來了什么?假如你是本文作者,你又會怎樣編寫這個童話故事呢?大家思維活躍,想得合情合理,最后把七顆鉆石解釋成七顆愛心,真正起到了發展思維、開發智力的作用。主動想,讓學生養成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鍛煉質疑的能力,拓寬想象的空間,同時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四、主動說講,長于表達
非常時代呼喚非常人才,非常人才需要非??诓拧?诓旁诂F代社會中作用越來越突出,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但有助于語文教學,更是為學生將來的謀事立業奠基。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說多講,大膽發表意見和建議。如在教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時,《我的發現》中列舉了12個AABC式的詞語(栩栩如生、翩翩起舞、戀戀不舍、歷歷在目、面面俱到、頭頭是道、源源不斷、彬彬有禮、息息相關、蒸蒸日上、津津有味、滔滔不絕),詞太多了容易混,記不住,我就提議,怎樣更容易記呢?通過討論,大家覺得記住每個詞的第一個字比較省事,如“栩”、“翩”、“戀”、“歷”、“面”、“頭”、“源”、“彬”、“息”、“蒸”、“津”、“滔”。但是這12個字沒有規律,還是不好記,學生經過了一番討論,終于把這12個AABC式的詞語,用“三字經”的方式總結出來了。“息頭戀(洗頭臉)”、“栩彬翩(栩彬偏)”、“蒸津源(整金元)”、“歷滔面(立濤面)”?,F場做實驗,很多學生不到一分鐘就把這些詞語全部記住了。有了這一次成功的實驗,學生們非常高興,還想再說,還想再創造。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上有一組關于讀書治學的四字詞語,學生開始新的嘗試,強化了教學效果。通過以上教學嘗試,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表達能力。
通過近兩年實踐,我認為這種開放式的課堂模式,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主動,使課堂教學形成了學生積極思維、暢所欲言,教師相機引導、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值得再作進一步的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