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軍
細節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成功的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精彩的細節,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離不開我們對教學細節的關注、研究與思考。
教學細節藏得很深,要靠教師發掘。細節猶如竹筍,每“剝”一層,就有一段“鮮活”呈現出來。教師若能一層一層“剝”下去,課堂就會精彩不斷。
一、對教材內容的挖掘,呈現細節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呈現的范例是對教師實施教學的一種提示、一個方向,是教師引導學生活動的文本,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有選擇性地進行取舍和適當拓寬,而不是簡單地照搬教材中的例子。
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剪紙是我國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今天老師就為大家露一手。(拿一張紙,先對折,再動手剪。)
師:猜猜看,老師剪出的是什么?(出示半邊圖形)
生:愛心圖!(老師把圖形展開并貼在黑板上)
師:仔細看一看,你覺得愛心圖的兩邊怎么樣呢?
生:它的兩邊是一樣的。
生:它的兩半邊是一樣大的。
師:對,這種現象在數學上稱為“對稱”現象(板書)。
充滿魅力的教學細節,是靠教師精心創設、用心打造的。它不是淺嘗輒止的表面“作秀”,不是為刻意追求“亮點”而設的“應景之作”,而是對文本、學生、環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創設”。本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剪紙藝術導入新課,以一顆愛心圖為觀察對象,引入“對稱”知識,激發了學生努力探索想揭秘“對稱”現象的心理,為開展新課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對學生資源的開發,展現細節的美麗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教學的細節可能是一句話、一個表情、一次錯誤,教師只有敏銳地發現這些精彩的細節,耐心扣問,靜靜傾聽,深入挖掘資源,有效生成,才會走進學生心靈,走進文本教材,實現精彩生動的課堂價值。
如教學《認物體》第一個環節“搭積木”中,教師發現學生對乒乓球非常感興趣。因為乒乓球放在平滑的桌面上要滾動,幾次掉到了地上,所以好幾個“不聽話”的學生在忙著研究如何讓乒乓球變得“老實”起來。教師看到了這一現象后,突發靈感,索性讓那幾個學生介紹他們的實驗成果。只見學生把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積木圍成一圈,讓調皮的球待在里面。教師及時表揚了他們的發明創造,稱贊他們是了不起的小小發明家,并且對他們進行了采訪。
師:為什么要把乒乓球圍起來呢?
生:因為它會滾。
師:為什么它會滾呢?請你摸一摸。
生:因為它到處都是彎的、曲的,不平。
師:給它起個名字,叫做“球”。那么,為什么要用這些積木圍在外面呢?
生:因為它們不會滾。
師:它們與球比,有什么不同呢?再請你摸一摸?
生:平平的。
師:再請你把這些積木分成兩堆,好嗎?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分成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堆,并直觀認識兩種形體。
師:那么這種積木(圓柱)你們認為是放在里面好呢,還是圍在外面?
學生之間出現了兩種意見,通過各自派代表進行操作演示、說理辯論,最后得出圓柱有兩個平平的面,也有一個會滾的面。
教師面對教學中的“小意外”——學生開小差,并沒有簡單地教育一下了事,而是在順應學生實際需求的同時,找到與教學內容相聯系的切入點,充分利用學生資源,讓學生現身說法;再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逐步感受到四種形體的基本特征。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敏銳發現了有價值的細節,立即改變預設的教學思路,抓住轉瞬即逝的學生資源,使細節成為教學的突破口,成為學生的興奮點,產生意想不到、預設不到的教學效果。其實,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有意外發生,這就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機智,處理好這些教學細節,使之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
三、對錯誤資源的利用,凸顯細節的精彩
“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把握每個轉瞬即逝的機遇”。在教與學、師與生、生與生的互動中,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意外”,教師要善于捕捉有價值的生成性細節,深入淺出,寓教育于無痕。一節真實的課堂教學,學生不可能不出現錯誤,就因為有了這樣、那樣的錯誤,才使我們的教學環節更精彩,更能體現真實性。因為教師不但可以通過挖掘學生的錯誤資源,及時調整教學環節,還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將錯就錯”,拓展學生的思維。
如教學《求總數、求部分數應用題》時,在應用練習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鴨有9只,鵝有7只,雞有8只,鴨和雞共有幾只?”這是一道多余條件的應用題,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選擇有用信息。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這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題型,在學生列式計算中出現了下列五種情況:①9+7=16(只),②9+8=17(只),③8+7=15(只),④9-7=2(只),⑤9+7+8=24(只),對此,我并沒有立即發表意見,而是鼓勵學生:“還有不同的算式嗎?”這時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很高。接著讓學生自己進行評判,并說出對、錯的理由,在大家交流評判中得到了驗證,一致認為9+8=17(只)是正確的。在以往的教學中,到這里教師就結束了這個教學環節,而我則“將錯就錯”,用質疑的口氣問:“那另外的四個算式不是求鴨和雞共有多少只,那是求什么呢?”根據算式學生都能對照條件說出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特別是算式⑤9+7+8=24(只)這是一道連加應用題,學生“將錯就錯”不僅拓展了知識,而且充分體現了這道應用題的價值,一題多用,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寬,思維也得到了訓練。
“一樹一菩提,一沙一世界”。教學細節猶如課堂中的精靈,充盈著靈動的智慧,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它是教師教學觀念的流露,教學風格的表達,教育功力的表現。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蘊涵智慧;它看似簡單,而簡單中孕育深刻。正是有了它,我們的課堂才會那樣充實飽滿,那樣激情跌宕,那樣雋永俊秀。把握住了“細節”,就是留住了一分精彩,營造了一分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