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香偉
小學生年齡小,特點是好動,對新事物充滿好奇,且模仿力很強。這一階段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新課標要求這一階段教師“善于利用兒童的自然噪音和靈巧形體,采用歌、舞、圖片、游戲等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聆聽音樂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鮮明”。教師在這樣的理念下,就要針對學生特點,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既要讓課堂活潑生動,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又要讓教學目標有效實現。下面筆者就以上要求談幾點看法。
一、發掘教材中的音樂表現要素,培養學生的感受與欣賞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欣賞能力的形成,對于學生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小學音樂教學的首要目標是要激發孩子對學習音樂的興趣。那么就要求老師善于發掘教材中易于激發孩子們學習音樂的各種要素,如聲音、音色、節拍、音長、強弱等。如在教學《牧童謠》時,我首先通過范唱,讓學生感受牧童的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牧童的變化,緊接著讓學生復聽范唱,跟著老師拍手、握拳、拍腿、握拳感受四拍子的強弱規律。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很輕松地知道哪兒應該強哪兒應該弱,不難看出,這個環節把強弱的表現要素外化為動作,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再如教學《小雨沙沙》時,為了很好地實現學生對節拍的掌握,我讓學生選用沙球、三角鐵和響板打不同節拍為歌曲伴奏,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而且培養了學生聽辨常見打擊樂器的能力,更讓他們學會了用這些打擊樂器表演出長短強弱不同的聲音,同時課堂氣氛更加靈動活潑。
二、捕捉音樂所表現的情緒與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的情感體驗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強的感染作用。很多音樂都透露著極強的情感傾向,教師不僅要深刻體會每首音樂所表現的音樂情緒,更要將這種情緒外化出來,感染學生情緒,讓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比如喜悅的、歡快的、憂傷的、悲壯的……這些情感讓學生感受到了,將極大豐富幼兒的內心情感世界,不僅在德育上起到對學生的感化作用,而且激發他們的音樂學習熱情。教學欣賞歌曲《大海啊,故鄉》時,《大海啊,故鄉》是電影《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歌曲深情地表達了一位游子對祖國的眷戀之情。歌曲是四個樂句的單樂段結構。歌曲中多次運用了 ?搖xx?搖 x. ?搖xx?搖│ ?搖xx?搖 x─ │的節奏,好像起伏的海浪,也好像是在向媽媽傾訴思念之情。第一樂句是個起句,從中音區開始,旋律優美、溫柔,好像是在對人輕輕述說,所以要唱得柔和、平穩。第二樂句是個承句,第一、二小節的節奏繼續沿用了第一樂句的節奏,保持了音樂的統一。三、四小節的節奏發生變化。第三樂句是個轉折句,把醞釀已久的激情一下子激發出來。在演唱時力度增強,充滿激情。第四樂句是個合句,是第二樂句的變化重復。音樂的情緒在激情過后又恢復了深情,首尾呼應,細膩表現了游子對祖國的眷戀之情。在教學時,我反復讓學體會這種激情,并讓學生在旋律的伴奏下朗讀著名的思鄉詩歌《鄉愁》,學生很自然地就把這種情感遷移到《鄉愁》中。這樣,本課的情感目標就順利實現了。
三、加強學生識譜能力的培養,引領學生的音樂創造之路
新課標指出:“音樂創造包括兩類學習內容:一是以開發學生潛能為目的的即興音樂編創活動,二是運用音樂材料進行音樂創作嘗試與練習。”小學生起初接觸音樂以模仿為主,常常導致音準度不夠,時間久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將趨向消極,會給音樂教學帶來阻力。而適時適當地加強識譜能力的培養,將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長久保持。新課標要求:“一、二年級學生要能認識簡單的節奏符號,能夠用聲音、語言、身體動作表現簡單的節奏;能夠用唱名模唱簡單樂譜。三至六年級學生要能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樂記號;能夠跟隨琴聲視唱簡單樂譜,具有初步的識譜能力。”對于學生的識譜能力的培養絕不是一日之功,教師要善于在平時抓住點滴時間多下工夫。我每節課都要設計一段小小的試唱培養學生的音準和識譜,學生在長時間的浸淫當中,自然而然認識了簡譜,同時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音階關系。慢慢地也知道哪些符號是附點,哪些符號是重復,哪些符號是強弱……需要指出的是,小學生年齡跨度比較大,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都有很大差距,我們在培養學生識譜能力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采取不同方法。
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實現,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的,我也只是就平時教學中的點滴收獲談談自己的體會。除上述幾點外,我還感覺到小學音樂教學要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整合,在教學目標的實現上,不能面面俱到的時候要有所側重,目標確立之后要敢于大膽取舍,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從而集中時間進行有效訓練,使課堂教學的目標得到有效實現。不僅如此,還要將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機整合,尤其是在感受與欣賞的教學環節,要強化音樂教學與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等人文學科的有機整合。在感受音樂旋律之美的時候,把音樂的審美情緒有意識地與美術、勞動等其他學科整合起來,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以強化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