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
我們生活在一個美的世界,觀自然風物,看社會萬象,美無處不在,美對人類如此重要,我們不僅感受美、追求美,而且創造美、思索美,從而將美的精神傳承下去。
愛美是人的天性,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通過各種渠道,逐漸形成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
馬克思說過,勞動不僅創造了美的自然界、美的生活和藝術,而且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由此可見,學校的勞技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充分挖掘勞技教學中的美育因素,不僅可以給小學生美的感受,培養小學生美的鑒賞能力,在學習和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追求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備受感染,還可以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下獲取學科文化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啟示激發學生尋找美、探索美與創造美。
一、在勞技創作中發現美、認識美
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勞技實踐的制作對象來源于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不同方面美的事物。有的是木工制作的家具,從風格上看,有古典的美,有現代的美;從顏色上看,有深沉穩重的美,有輕快活潑的美。有的是布藝制作的衣物、飾品,有的美得淡雅,有的美得艷麗。
學生想追求美,卻不善于識別美。他們在追求美的過程中對區別美與丑的標準往往是模糊的。社會上低俗的審美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以怪為美,甚至以丑陋為美,對整個社會的審美氛圍產生消極影響。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美。有些學生總把社會上體現頹廢的新、奇、特認定為美的標準。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糾正,正確認識美。美應該是帶給人們積極向上情緒的美好事物,而不是破敗、壓抑人情感的東西。
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展示木藝、布藝、鐵藝等制作的筆筒、手機袋及各種裝飾品。讓學生分析這些物品的美之所在,培養小學生正確審美,在學生觀察的同時滲透美的教育。在彩環折紙一課中,課前為學生展示各種顏色搭配的、各種尺寸的彩環,展示其他同學折紙的作品,讓學生觀察,這些作品為什么美?美在什么地方?從色彩、造型等方面分析和認識,正確認識美的事物體現的積極含義。
二、在勞技創作中感受美、欣賞美
勞技實踐過程中,材料準備十分重要。準備材料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條理分析。準備的材料將要呈現什么樣的結果,自己在心中要先打個底,選材顏色、質地不同,將如何影響最后的作品,心中也要預先明確。
如制作小烏龜時,選擇單色、彩色或中間有六邊形格子的紙,使最后的小烏龜體現不同形態。選擇中間有六邊形格子的紙制作的小烏龜,在龜背上就會擁有逼真的龜背花紋,學生據此判斷,從而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最合適的紙。再如制作愛心的時候,有學生想要用黑色的紙制作。這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判斷,作品愛心表達的含義,根據作品代表的含義選擇,黑色顯然是不合適的,大多數學生選擇的都是紅色或粉紅色的紙,其他學生選擇暖色調的紙。
在彩環折紙一課中,學生準備材料的時候根據自己將要制作的作品選擇色和大小尺寸。由于需要8張正方形紙,因此在顏色選擇上有幾種不同情況。教師在課前對學生進行引導,可以選擇所有紙的顏色都是一樣的,這種選擇制作的作品最后效果比較簡潔。也可以選擇兩種顏色,每種顏色4張紙,或者選擇四種顏色,每種顏色2張紙。最后制作的作品在色彩上會比較豐富。而在色調選擇上,可以是對比鮮明的,也可以是色調一致的,作品都將體現出各自風格。對于紙張尺寸的選擇,則可根據學生自己的喜好,但不宜過大或過小。
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應當培養條理美。從原材料的選擇,到設計,到最后的加工制作,都應把美的理論貫穿始末。先要預計自己的作品最后將呈現的效果,加工過程中需要做到精心、細心、耐心。
如彩環制作過程中,每一步的折疊都要到位,點與點、線與線、邊與邊都要對整齊,折后要壓平。各單元部件的大小要盡可能縮小誤差,使以后各單元部件拼合時,整個作品呈現出更完整、自然的最佳狀態。
每位學生制作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將作品展示出來,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這也是一種美育的滲透。學生評價其他學生的作品時,將從色彩搭配、整體結構等多方面進行。學生可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同時與其他學生的作品進行比較。學生在評價、比較過程中進一步欣賞美、感受美、發現美,滲透小學生的美育教育。
三、在勞技創作中創造美、傳承美
學生的勞技實踐不僅是模仿的過程,更應該是創造的過程。“授之以魚,只供一食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我們在勞技教學中教給學生的是正確的思維、嚴謹的態度、勞技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與創造。
例如,學習彩環制作的時候,學會一個單元部件的折法之后,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完整成品嘗試拼合,這就是一個創造的基礎過程。隨后,還可以更進一步創作,單個彩環用8個單元拼合,再折8個單元部件,可以拼合一個雙環。在單元折紙學習過程中,有許多可以創造的圖形結構。學生只要根據不同數量的單元部件,就可以拼合成不同形狀的圖形結構。如教學時,教師教學生用3個某種單元部件,可以拼合成一個有5個角、6個三角形面的立體結構。學生利用相同方法,將4個單元部件、6個單元部件,甚至是12個、15個、30個、90個單元部件進行拼合,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想要創作的作品。學生在不斷創作、創新的過程中,將美物化成一個個不同作品,不停地探索,最后將一件件美的藝術品展現在我們眼前。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各種色彩、各種造型結構的勞技作品進行再次創作。將這些作品用來布置教室和家中的居室,根據教室和居室的主色調和風格進行合理搭配和裝飾,形成溫馨、美麗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是再創造美的過程,創造美是一個較難的過程,教師在教給學生基本方法后,要大膽讓學生嘗試,順應小學生好動和求知欲強的心理特點,培養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在勞技實踐過程中創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
學生在勞技學科中不斷創作,不斷增強勞技作品的美感,從而貢獻美、傳承美,繼承美的精神。
美的教育是實現學生和諧完美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徑。美的教育是對理想的追求,是用美的理念、美的形式、美的方法塑造美的一種教育,學生的成長過程就是學習美的知識、提煉美的智慧、完善美的行為、塑造美的靈魂、創造美的價值。
總之,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勞技教學中滲透美的教育,對培養學生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素養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是潛在的、是潛移默化的,能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和感悟。通過對學生美的教育,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審美修養,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言行素養,將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升華到心靈對美的需求和感知。
在勞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讓學生感到美就在勞技實踐整個過程中,美就在自己身邊,美應由自己創造,美更在每個人的心中。經過勞技教學中對學生美的教育,使學生確立健康的、正確的審美意識,從而創造美的生活、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