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志丹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論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及保護
南志丹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710063)
摘要:在傳媒日益發達的今天,作為被大眾視線緊緊跟隨的公眾人物,隨時都可能“暴露”在公眾面前。他們在享受作為公眾人物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無時不在遭受著隱私權被侵犯的傷害。如何使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得到有效合理的保護,對協調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滿足社會公眾合理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
一、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特點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公眾人物作為生活在聚光燈下的一類人,其隱私隨時面臨著暴露的危險。在民法典制定的浪潮下以及人格權單獨成編十分必要的情況下,對這一類特殊人的保護也實屬必要!
(一)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特性。
相比普通人,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有以下特點:
1.人們對公眾人物隱私的強烈興趣。公眾人物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知名度以及其與一定社會公共利益的聯系,使得人們對公共人物具有相當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娛樂明星,政治性人物的私生活更是為人們津津樂道廣泛流傳。
2.與公共利益的緊密性。對于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公眾人物,相對于大眾而言他們行為必然對社會公共利益產生更大的影響。他們通常能夠以自己優秀的品格、言行感染人們,成為公眾的模范與偶像,這樣就使得公眾人物與公共利益更加緊密。
3.與知情權的沖突性。公眾人物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熱切關注的對象,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暴露”在陽光之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公眾人物也是普通人,他們也需要保護個人隱私維護自身安寧——這就與公眾的知情權產生了一定的沖突,而且兩者天然的存在沖突[1](p73)。
4.法律保護的限制性。正如前面提到的,公眾人物具有普通人所沒有的特點,所以他們社會的特殊群體。這一類人擁有比普通人更多的權利,而與此相對的就是其在行使權力特別是行使隱私權時必然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公眾人物隱私權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1.相關法律規定的缺乏與不完善。自從隱私權概念自美國形成且廣泛傳播于世界各地之后,對于隱私權究竟屬于憲法權利還是民法權利,不是沒有疑義的。1981年,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做出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裁判,認為一般人格權應該包括對抗不受限定的收集、記載、利用、散布個人資料的個人權利[2](p53)。由此隱私權就正式納入了民法人格權部分,并成為其重要內容之一。同樣在我國相關法律的制定過程中,對于如何定位隱私權,是否將其按一般人格權來規定,不是沒有爭議的。介于此種情況,我國有關隱私權的內容并不完善,甚至可以說是匱乏的。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隱私權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人們的隱私意識也越來越強,對于自己的隱私領域也越來越清晰。同時科技的發展也為人們帶來了相關的技術性變化,例如針孔攝像機、高倍望遠鏡等的出現,更使得人們的隱私“無處躲藏”。在此情況下,普通公民的隱私權就很難得到保障,更別說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了。
2.救濟手段的不完善。正如前段所提到的,當今有關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法律規定還處于有待完善的階段。所以,公眾人物在遭受例如家庭住址、就醫信息被曝光等隱私權侵犯時很難依據相關法律來保護自己。如果此時法律允許公眾人物實施相關救濟手段來維護自己的隱私權,不僅彌補了相關法律法規的不足,更使得公眾人物有更多途徑來保護自己的隱私權,對于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不可說是沒有益處。但是對于公眾人物怎樣通過救濟手段,通過何種救濟手段來進行自我救濟,必須切實結合我國國情并參照其他國家隱私權救濟的相關規定來進行制定。
二、完善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的建議
“立法者不是一個可以預見一切并制定相應方案的超人,即使竭盡全力,立法者也無法避免在法案中留下星羅棋布的缺陷與盲區。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任何法律都是有漏洞的。”[3](p139)。毫無疑問,在關于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方面我國法律存在著嚴重的不足與缺陷,這給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因此十分有完善的必要。根據我國隱私權保護的現狀,對于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
(一)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予以保護。總的來說,對于隱私權的保護世界各國呈現出的一種專門化的趨勢。例如,德國在聯邦憲法層面上通過《基本法》對隱私權進行保護;在民法層面則是通過民法體系中的“一般人格權”的概念予以保護。而法國是通過補充《民法典》的第九條即“任何人都有使其個人生活不受侵犯的權利”[4](p101)來對公民的隱私權進行保護;同時又在1995年將隱私權確定為憲法權利。
(二)完善相關新聞立法。從實際情況來看,公眾人物的隱私往往是通過新聞媒體披露出來的,但是絕大多數媒體在報道一些公眾人物時并未意識自己已經侵犯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例如新聞媒體對2014年以來娛樂圈的諸多“爆炸性”新聞進行報到時就沒有意識到侵犯了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比如媒體在報道郭美美事件時,不僅未對其圖像進行馬賽克處理,而且還打出了“犯罪嫌疑人郭美美”的字樣,不得不說這是對郭某隱私權的一種侵犯。雖然現今法律并未對涉案人員是否應該進行馬賽克處理做出相關規定,但從法理上講涉案人員的尊嚴與權利理應受到保護。同樣公眾人物也應受到相同的保護,而不是因為他們的身份就對其隱私進行“踐踏”。
(三)加快信息公開法的制定。通常來說,各國對于公眾知情權與政府官員隱私權之間的沖突都是通過制定信息公開法來解決的。如美國的《信息自由法》、加拿大的《信息公開法》、韓國的《公共機構信息公開法》等。相對于這些國家來說我國并未出臺相應的信息公開法,而且也并未在已經頒布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規定相應的監督機關和制約機制。因此,我國應當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制定出一套適合我國的《信息公開法》。更好地避免公眾知情權與政府官員隱私權之間的沖突,同時也可以增加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
(四)建立公眾人物隱私的曝光特許制。由于公眾人物自身的特點,所以他們的違法亂紀以及犯罪行為所產生的社會危害性要遠遠大于普通人。當然大眾傳媒對公眾人物不良行為的適度曝光,從另一方面來講也是對公眾人物的一種監督,特別是對政治性公眾人物來說,允許媒體的特許曝光可以促進政治性公眾人物更加嚴格的約束自己,維護社會的公序良俗。同時正如前面所說,公眾人物的不良行為造成的社會危害性要遠遠大于普通民眾,同時公眾人物所產生的教育意義也遠大于普通民眾。因此建立有效地公眾人物隱私曝光特許制度,對于社會道德示范以及社會價值導向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
參考文獻:
[1]詹兆園.試論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民法保護與限制[D].廈門大學,2013.
[2]杜俊偉.公眾人物隱私權的弱化和限制[J].邵陽學院學報,2010,(4).
[3]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4]展江等.隱私權法的西風東漸與本土發展探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3,(6).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86-01
作者簡介:南志丹(1992-),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河南洛陽,學歷:研究生,單位:西北政法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