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昶君
摘 要: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我國的一些企業逐漸呈現“高能源消耗、低產品輸出”的發展模式,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綠色生態設計并不是無原則、無要求的現代化設計。無論是龐大的環境體系,還是微小的環境體系,都存在一定的規律。現如今,構建生態文明成為了人們熱烈討論的時事。要想提升循環經濟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在選擇生態設計工具時就需要考慮多種技術條件和開展方式。
關鍵詞:綠色生態;創新設計;室內設計;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2.036
1 室內設計及綠色生態原則
1.1 生態居室基本原則
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室內空間設計可以給人以美的心理和生理感受。這是設計的基本原則,需要設計者具有探索、鉆研時代和歷史的精神,給予科學技術形象的空間感受,不局限于以往的空間模式。室內的色彩不僅會對人的生理產生一定的影響,還會對人的心理,即情感產生影響。科學、合理地使用色彩,可以將設計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從而更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另外,將色彩運用得恰到好處,還可以使功能與審美的配合相得益彰。在室內設計過程中,不僅要牢記這些基本的色彩原則,還要結合當代的美學觀,改變設計的形式,使其更加新穎。壯麗、唯美的自然景觀備受人們的喜愛,因此,很多設計者將陽光直接引入設計中,用以消除室內具有的密閉感,使室內空間顯得更加柔美、舒適。再加上變幻莫測的光影效果,室內設計元素變得更加豐富多樣。
1.2 室內裝飾設計要素
在室內設計過程中,如果能夠恰當地變換裝飾,了解不同材料的特征,就能夠展現出豐富多樣、風格迥異的室內設計效果,并且能夠突出不同地方的文化和文明特點。室內設計以滿足功能需求、創建和諧的室內環境為宗旨,將人們在室內的生活、工作、學習、休息等活動放在重要的位置。設計者只有在了解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處理好人與空間關系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室內設計。掌握室內空間的一些相關尺寸和比例,使人與空間的互動變得更為合理、舒適,是完成室內設計的基礎,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室內設計不僅要考慮人們對空間使用功能的需求,還要考慮人們的身心需求。室內設計的原則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感情,甚至影響人的行為和思想。這就需要設計者對人們的生活規律、人的情感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有更加深刻的認知,需要設計者掌握各種理論和適當的手法來對人們的心理和意識產生影響,從而使設計達到更好的效果。
2 綠色建筑設計及遵循的原則
2.1 綠色建筑設計
為了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設計者需要結合綠色、環保的理念合理地調整其設計方案,并且要對自然環境的相關影響有充分的理解。這就要求設計者獲取更多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和資訊。在新時期,綠色生態設計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但這對設計者來說,也是展示他們才華的機遇。綠色建筑的設計者要提高建筑過程中土地資源、水資源、材料等的利用率,并且提高建筑居住的舒適性。建筑作為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場所,其自身的多個系統要相互協調,并且要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同時還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成為真正的“生態建筑”。另外,在選址和規劃的基礎上,綠色建筑要與當地的人文和經濟相符。資源的占有和消耗也是綠色建筑設計中不可忽視的一點,要遵循“建筑使用周期與功能相互協調”的原則。
2.2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
各個時期的生態建筑都是珍貴的歷史遺產,承載著人類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文明歷程。建筑并不都是獨立、單一的,它與周圍的自然環境、人文等都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特別是一些曾經保護過我們、取悅過我們、扎根于我們內心深處的古老建筑,已儼然成為一種藝術和文化。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且有些浮躁的時代,我們需要不斷探索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建筑色彩文化的多種可能性。建筑是人文情懷的一種表現形式,不論是從地域的歷史延伸出發,還是從民族的文化傳承出發,建筑設計都應該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當下,關于建筑色彩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如果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生態建筑設計中發揮“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種種優點,并且能結合我國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特色等,必將可以構建起既能充分展現年代特色和創造力,又能囊括大量地域傳統特征的生態建筑體系。
3 結束語
綠色生態設計需要得到現代社會科技創新及綠色生態體系的認可。室內設計和建筑設計將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二者協調、統一,并將建筑結構與室內空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符合綠色生態體系的基本原則。這就需要設計者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了解創新和生態的相關內容,掌握綠色生態體系的特點,并且將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綠色生態設計中。要想使現代設計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就要將科學、新穎的設計理念充分運用于每一個設計環節,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綠色生態理念的作品。
參考文獻
[1]蘇會杰.淺談綠色設計[J].衡水師專學報,2003(01).
[2]張欽楠.我國建筑能源的消耗與節約[J].中國能源,1981(04).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