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勤 許雪艷 史良馬 王宇



摘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一批創新意識強、工程實踐能力扎實的工程技術人員,巢湖學院依托安徽省卓越計劃質量工程項目,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以工程實踐為主線,重點對專業課程群進行建設,設置了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發展能力三個培養模塊,突出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和實習基地建設。所進行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群改革,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同類院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課程群;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程實踐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的實施,旨在學習先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教育理念,以工程實踐教育為手段,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工程素質扎實、能夠適應較復雜的工程技術環境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員。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巢湖學院歷來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自2012年開始,依托省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卓越計劃”項目,積極開展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設和優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以下簡稱“機械專業”)課程群,著重在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和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修訂和完善。
一、機械專業“卓越計劃”課程群改革基本思路
機械專業“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應側重“三個強化”:強化學科基礎、強化專業能力、 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培養。巢湖學院機電學院高度重視知識結構的調整和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構建了“卓越計劃”人才培養體系(見圖1),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在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工程實踐能力。
課程體系改革是優化知識結構的前提條件,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須環節。通過社會調研和人才培養方案論證、修訂后,機械專業“卓越計劃”課程總學時3691學時,總學分189學分,其中課內總學時2381學時,課內總學分174學分。課程群設置了基本能力、專業能力、發展能力三個培養模塊,每個模塊分別設置相關課程群,各模塊學時、學分安排見表1。
二、 機械專業“卓越計劃”課程群建設措施
(一)基本能力模塊建設
基本能力模塊以“社會人”所需的基本知識和能力為導向,強調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必備素養。設置課程有: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課;體育、軍事、安全和就業指導課;計算機基礎課;心理健康教育課等課程。同時為拓展學生知識面、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設置10學分公共選修課程,學生可在人文類、自然類、經管類、藝體類、創新類、網絡課程等類別中任選學習。
(二)專業能力培養模塊建設
專業能力培養模塊突出專業核心能力培養,強調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強的專業應用能力,能運用所學專業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并符合社會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該模塊按學生專業能力培養規律分成專業認知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應用能力三個子模塊。
專業認知能力子模塊要求學生對機械專業的培養目標、內容和學習要求,對將來所從事職業的工作特點、工作內容和發展方向,對整體知識體系有清晰的認識。設置課程有:專業導論、專業認知實習、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單片機原理及應用。
專業核心能力子模塊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機械專業基本理論和技術,具備解決本專業和相近專業基本問題的能力。該模塊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核心環節,根據課程特點,設置了制圖能力課程、工程力學能力課程、機電控制能力課程、機械設計能力課程和數字化設計能力課程五個子模塊,各子模塊課程設置、學分、學時安排如表2所示。
表2中,《機器人技術》和《流體力學》兩門課程為新增課程,以提高學生對機器人先進工藝和流體力學性質的了解和掌握。
在非“卓越計劃”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對部分專業核心課程學時進行修訂,縮減了理論課時,增加了實驗、實踐課時,如表3所示。
專業應用能力子模塊旨在促進學生專業所學的實際應用轉化,以獨立設置的綜合性實踐教學類課程為主,含專業實習、實驗實訓、課程論文(設計)、畢業論文(設計)等,旨在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模塊涵蓋大學物理實驗、機械基礎實驗、專業認識見習、金工實習、電工電子實習、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機械制造方向)、模具設計課程設計(模具設計方向)、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教學周總計40周,課程設置如表4所示。
(三)發展能力培養模塊建設
發展能力培養模塊是專業能力的進一步升華,突出能力的全方位拓展,以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時,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設置專業發展能力和綜合拓展能力兩個子模塊。
專業發展能力子模塊旨在進一步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專業學習深度和層次,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具備在該專業相應領域解決專門問題的能力。模塊設置了機械設計制造方向和模具設計方向,學生任選其一,課程設置如表5所示。
綜合拓展能力子模塊旨在進一步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包括創新創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第二專業能力。
1.創新創業能力。學生在校期間應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與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學術交流活動、公開發表學術論文、進行發明創造、參加教師教科研項目、出版作品或獲得專利等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并給予相應學分。畢業時該環節不得少于12學分,其中素質拓展10學分,創新能力培養2學分。
2.社會適應能力。設置綜合社會實踐和職業能力兩類課程,其中綜合社會實踐課程安排2學分,由各專業統籌安排;職業能力為選修,以獲取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認證(如二維CAD、UG、Pro-e等)作為基本衡量依據,計1學分。
3.第二專業能力。進一步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在修讀主修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學業任務基礎上,輔修第二專業和學位,該能力培養不計入總學分。
(四)實踐教學體系和實習基地建設
實踐教學內容包括:軍事訓練、金工實習、電工電子實習、專業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注重與理論教學體系的互補關系,在學好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一系列實踐、實訓環節,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調整后,卓越班實踐教學環節增至40周,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的40.21%;非卓越班分別為33周和34.04%。
全面實行“3+1”人才培養模式,機電學院先后與合肥三洋股份有限公司、巢湖銀環錨鏈有限公司、廬江縣風機廠、巢湖市七四一工廠、安徽康佳電子有限公司、洛陽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和蕪湖奇瑞汽車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與安徽三聯泵業集團公司合作新建了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安排學生在本科四年級時赴實習基地進行一年的見習和實習,邀請企業專家來校教授專業課程和舉辦學術講座,安排企業工程師擔任卓越班學生導師,指導學生學習、實踐、畢業論文、科技創新和學科競賽,實行校企聯合培養機制。
三、結束語
經過不斷對機械專業“卓越計劃”課程群建設和在實踐中進行修訂和完善,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取得了預期的效果。近兩年來,機械專業卓越班學生申報并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4項;申報并授權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2項;在各類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篇;在第九屆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和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共榮獲省級以上一等獎4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4項。以“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為契機,巢湖學院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機械專業課程群建設,培養應用型工程實踐類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提供了新一代卓越工程師后備力量。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2):47-55.
[2]韓彬,劉永紅.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及教學模式思考—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J]. 中國電力教育,2012,(29):19-20,28.
[3]趙巖. 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3,27(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