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峻峰 沙鵬
隨著“互聯網金融”概念持續升溫,借助互聯網力量處置不良資產的趨勢凸顯。2015年以來,已有數十家不良資產處置互聯網平臺出現,開啟了“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新模式,但“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新模式存在的缺乏不良資產處置資質、監管處于真空、產品信息披露不足、線上操作存在局限性、目標客戶不明晰等問題亟待規范。
基本情況
近年來,為應對不良資產加速反彈的嚴峻形勢,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來更好地解決不良資產處置難題,已成為當前不良資產處置創新的熱點話題之一。借助互聯網平臺“平等、開放”的基本功能,不良資產的處置方、投資方、第三方中介等各類市場主體,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信息不對稱,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流互動受時間、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實現市場資源的自動匹配,既能有效提升不良資產處置效率、降低處置成本、實現市場價值最大化,也將充分滿足眾多市場投資者的投資需求。與此同時,監管機構也可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強市場監管,提高監管能力及效率。
處置模式
互聯網平臺提供不良資產相關數據查詢
資產方將不良資產處置的信息轉交給互聯網平臺,平臺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多維度公布和提供個人和企業的債務信息、資產信息、工商信息、涉訴信息等數據查詢。社會公眾可在平臺瀏覽,按照押品資產種類、所在地、價值等要素搜尋相關資產信息,各方達成意向后,可按照合法合規的交易流程進行線下交易。如搜賴網,2015年已經覆蓋的企業或機構超過1310萬家,自然人達2.1億。其中實現匹配的不良資產項目信息超過200萬條,涉及債務總金額達2120億元。
搭建交易平臺撮合不良資產的買賣處置
一般是由第三方建立,搭建不良資產的垂直信息搜索平臺,撮合買賣交易雙方,這個平臺還會吸引法律、評估等第三方中介機構。作為一個處置通道,其本質上是利用流量優勢及既有眾多的客戶群體,提高不良資產處置效率。
淘寶資產處置平臺。早在2012年,淘寶網就推出了網絡司法拍賣服務,入駐法院包括了6家省高級人民法院和16家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年推出的淘寶資產處置平臺實質上是淘寶司法拍賣的另一種形式,二者與淘寶真品拍賣共同作為淘寶拍賣會的三個子平臺。截至目前,全國127家機構已經入駐淘寶資產處置平臺,如民生、招商、中信、興業、平安、交通銀行等28家銀行,4家資產管理公司,25家交易所、交易中心,16家拍賣行,15家投資管理公司等其它類型機構,以及海關、城管、環保局等。
金融資產交易所。目前各大金融資產交易所都實現了電子化和信息化,并設立了“網絡交易大廳”形式的網絡平臺,其中明確包含不良資產轉讓服務的主要有北京、天津、山東、武漢的金交所。在金交所掛牌的主體除了企業和銀行之外,還有專業從事不良資產收購或處置的機構,如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和法院的司法拍賣。但在各個交易所的項目信息里,多數項目轉讓方為半匿名狀態。
搭建交易平臺撮合不良資產的委托處置
由第三方搭建不良資產的垂直信息搜索平臺,把資產方認定的、想處置的不良資產轉介給相應的處置機構,它連接資產方和催收方,上游對接著不良資產的金融機構,下游對接著中小型債務催收公司,平臺作為中間撮合和風控保障,收取中間服務費。如資產360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構建的不良資產清收服務平臺,成立一年多時間,發展企業客戶195家,發展委單合作伙伴309家,委托債務案件6.25萬件,金額達15.64億元;包之網成立后,注冊用戶達7045人,發布金額累計達1021.7億元。
打包成理財產品銷售不良資產
通過眾籌模式打包成理財產品銷售。將不良資產放到互聯網平臺上,由投資人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程度眾籌認購,平臺審核通過的合格投資者認購,認購期滿之后,平臺方聯合專業評估機構、律所、二手房交易平臺等,將該項抵押資產變賣或處置,不良資產變現后歸還投資者的本金與收益,平臺收取一定比例傭金。
通過B2B2C模式打包成理財產品進行銷售。B2B2C模式的核心在于各類資產管理公司通過一種類“特殊目的載體”SPV(如P2P平臺)來轉讓自己部分的收益權,從而達到加速其資本流動性目的。同時,不良資產處理機構通過該運作模式所產生資金流由于不計入國家審計部門所規定的資產負債表,屬于表外業務,這樣就可以有效擴大其經營杠桿倍數,拓寬行業經營渠道。
通過“撮合委托+設計理財+理財出售”模式打包成理財產品進行銷售。網絡平臺除撮合委托處置交易外,還與當地的典當公司合作,對固定資產進行專業評估,打包成理財產品,發布到平臺上對接普通投資者。如“銀資網”,截至2016年3月末,該平臺共處置不良資產項目318項。
存在問題
不具備不良資產處置資質。按財政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管理辦法(修訂)》規定,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經營必須取得“不良資產處置牌照”。而現在全國只有華融、信達、東方、長城四大AMC以及20余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具備“不良資產處置牌照”,互聯網平臺不具有“不良資產處置牌照”,不具備不良資產處置資質,對金融機構不良資產處置涉及違規。
監管處于真空狀態。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平臺的創立僅須在工商局登記辦理工商執照,沒有其他的準入審批,而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平臺的具體業務已經涉及不良資產處置或金融業務,缺少“不良資產處置牌照”管制。另外,在準入條件上,財政部要求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0億元人民幣,而大部分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平臺注冊資本金僅在1000萬元左右。
產品信息披露不足。互聯網資產處置的信息披露尚未有相關標準和規定,甚至有些資產是以匿名或半匿名形式來標示,易形成信息盲點,侵害消費者知情權,誤導投資者投資。如打包成互聯網理財產品及眾籌模式的不良資產面向了眾多普通投資者,投資者難以辨別產品風險程度,一般僅依靠網頁獲取文字信息做出投資決策,而對產品本身屬性了解不足。
線上操作存在局限性。不良資產處置作為一種非標準化業務,其項目差異性較大,無法形成統一的業務模式、合同文本、操作流程,對投資人來說,由于缺乏以特定數據對業務的標準化描述方式,僅依靠網頁上的文字和數字信息難以形成對資產價值和風險的評估。因此,不良資產處置的各個階段都需要各方面的反復溝通,對線下工作依賴大,難以單純依靠網絡平臺開展業務。目前,不良資產處置的網絡化停留在“線上信息展示”加“線下溝通交易”的階段,線上服務的貢獻遠低于線下。
目標客戶不明晰。不良資產處置面向的投資人往往是專業人士或機構,具有特定受眾。同時,由于不良資產本身可能涉及復雜的所有權關系和利益關系,投資者自身需要借助專業中介機構服務才能做出投資決策,對于大額投資標的,還需外部資金支持以實現杠桿收購。而普通投資者若想參與不良資產交易,只能通過眾籌方式或購買標準化的產品。現有平臺的運作方式可視為“互聯網+”模式的簡單復制,對于目標客戶沒有進行有效分離和定位。這就造成了在網絡資產拍賣中,“圍觀”多、“成交”少,正是由于不良資產處置目標客戶不明,導致絕大部分瀏覽實質上是無效點擊,并不會轉化為有效客戶。
相關建議
加強對互聯網平臺從事不良資產處置的監管。一是完善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平臺法規,明確互聯網平臺處置不良資產準入資格。二是財政部及銀監會或行業協會對從事不良資產處置業務的互聯網平臺進行備案,規范平臺業務,提升平臺權威性和專業性。三是監管部門及時向社會公布符合準入要求且擁有資質的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平臺名錄。四是完善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平臺數據報送制度,要求平臺定期報送運營及財務狀況,及時掌握行業風險。
加強對產品信息的公開披露。要求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平臺公開披露不良資產項目信息,包括項目的來源、成因、規模、定價、項目處置等,對打包成理財產品或眾籌的不良資產,應明確告知投資者產品風險程度。
推動專業性的銀行業不良資產網絡交易平臺建設。建議上級部門進一步引導互聯網交易平臺建設,進一步擴大不良資產處置參與主體范圍,融合來自專業金融團隊和互聯網平臺的核心競爭力。通過發揮好互聯網的“乘法效應”,使不良資產業務既能發揮其化解和防范經濟金融體系風險的作用,又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與不良資產創新業務相結合,突破業務發展瓶頸。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平臺應大力發展資產證券化、投資結構化、收購基金化、互聯網融資等創新業務模式,有效突破收購不良融資瓶頸、擴大投資者數量及購買實力,使網絡化的不良資產處置很好的發揮平臺效應,成為鏈接各方面資源和需求的媒介,推動不良資產處置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淄博市中心支行調查統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