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啟躍 張宏

2015年,德意志銀行(以下稱德銀)凈利潤虧損67.94億歐元。受此影響,2016年1月以來,德銀股價累計跌幅達35%以上。截至2016年4月12日,德銀的市凈率跌至0.27倍,創歷史新低。從表面上看,德銀的巨虧與商譽和無形資產減記以及監管罰款高企等因素有關,但實質與其前期大規模擴張和內控管理不到位有關。
2016年,德銀的公司和證券以及資產與財富管理條線的風險值得關注;非交易市場風險暴露增幅明顯;短期償債能力面臨考驗;法律合規和監管約束壓力持續增加。盡管如此,德銀主營業務表現穩定,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較小。對中資銀行而言,應厘清風險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與德銀的業務,如壓縮短期資金拆出規模,審慎開展衍生品交易,加大承銷和銀團貸款的合作力度。同時,汲取德銀此次巨虧的教訓,強化風險預警和壓力測試;完善海外風險監控,穩步推進國際化;加強合規建設,防范訴訟罰款風險;提高風險吸收能力,完善市場退出機制。
德銀的特點
德銀成立于1870年,距今已有146年歷史。截至2015年底,德銀資產規模已達1.69萬億歐元,是德國第1大銀行,資產規模在全球30家系統重要性銀行中位列第11位。在經營管理上,德銀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國際化水平高。與歐美主要大型銀行危機后呈現出戰略收縮的態勢不同,2010年以來,德銀的海外收入占比穩步提高。2015年,德銀經營收入為332.69億歐元,其中有69.3%來自海外,占比較2011年提高了7.1個百分點。在69.3%的海外收入中,24.5%來自美洲、19%來自英國、13.2%來自亞太、12.5%來自其他地區。
二是綜合化程度高。德銀對傳統存貸款業務依賴度較低。2015年底,德銀資產中貸款占比為26.6%,負債中存款占比為36.3%;其收入來源較為均衡,2015年其非利息收入占比達52.4%;公司和投資銀行業務是德銀的主要收入來源,2008以來,該條線收入占比平均達54.6%,其中公司銀行和證券條線占比為41.7%,全球交易銀行占比為13.0%。
三是業務復雜。德銀是以投行、交易業務為主的全能銀行。截至2015年3季度末,德銀的風險加權資產/總資產的比值為23%,在30家G-SIBs中排名第28位,是典型的輕資產銀行。德銀以固定收益、貨幣和大宗商品(FICC業務)業務見長,資產復雜性較高,集中體現在擁有大量的場外衍生品頭寸。截至2014年底,德銀的場外衍生品名義本金達472.7億歐元,該指標在30家G-SIBs中列第1位。而在2014年G-SIBs系統重要性總評分中,德銀得360分,位列第5,為此要額外承擔2%的資本緩沖要求。
四是股權結構分散,經理人約束機制薄弱。2015年末,德銀前5大股東合計持股份額占比為18.25%,其中黑巖公司持股6.21%,是德銀第一大股東。德銀股權集中度在G-SIBs處于較低水平(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排名位于20位以后)。由于股權的相對分散,董事會對經理人約束機制的發揮相對有限,體現在:德銀經營過程中短視行為突出,使用“鉆法律空子”、“打擦邊球”等手段的行為較為普遍,對高管層沒有形成有效的問責機制。
五是資產質量較好,風險吸收能較強。截至2015年年末,德銀的不良貸款率為1.88%,在歐洲銀行業處于較低水平;資本充足率為16.20%,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4.7%,存貸比為76.3%,撥備覆蓋率為62%,流動性覆蓋率為119%,整體的風險吸收能力較強。
2015年德銀巨虧的原因
2015年,德銀的凈利潤虧損達67.68億歐元,普通股收益率為-9.8%,交出近年來最差的業績“成績單”。德銀虧損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商譽和無形資產減記58億歐元。德銀商譽和無形資產的減記主要包括:公司銀行和證券條線(CBS)、私人及中小企業客戶條線(PBC)的商譽和無形資產分別減記22億和28億歐元;此外,因處置德國郵政銀行(Deutsche Postbank),造成了8億歐元的附加損失。CBS和PBC是德銀最主要的業務條線,兩者營業凈收入達到集團的70%以上,其核心資產源于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擴張,包括1999年收購美國信孚銀行(Bankers Trust)和2010年收購德國郵政銀行等。
二是監管罰款和訴訟費合計52億歐元。主要包括:為與破產媒體公司Kirch達成和解,支付超過8億歐元賠償金;因LIBOR操縱案向美國和英國政府分別支付22億美元和2億英鎊;因涉嫌幫助俄羅斯客戶洗錢計提了12億歐元訴訟準備金;因違反制裁法案向美國政府支付約2.58億美元等等。
表面上,德銀虧損來自商譽和無形資產減記以及法律訴訟,但其實都與德銀前期大規模擴張和內控管理不到位有關。
德銀的風險點及總體評價
2016年,德銀的風險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公司和證券條線以及資產與財富管理條線的風險值得關注。2013年~2015年,德銀的單位資產風險度(風險加權資產/總資產)由18.6%上升至24.4%(見表1),總體風險有所上升(幅度為31.18%)。其中,公司銀行和證券以及資產與財富管理條線資產風險度分別提高63.46%和53.45%,增幅值得關注。
二是非交易市場風險是德銀最大隱患。截至2015年末,德銀市場風險經濟資本占用達174.36億歐元,較2014年提高30%,占集團資本占用的45%。2015年,德銀市場風險經濟資本占用同比下降8%,而非交易市場風險資本占用同比增長30%。在非交易市場風險中,利率風險、信用價差風險、股權風險、結構化外匯風險以及擔保融資風險資本占用分別提高了3.74億歐元、13.35億歐元、6.42億歐元、5.11億歐元和3億歐元(表2)。其中,信用價差風險升幅達418.5%,主要是德銀對流動性儲備資產的資本要求有所升高;利率風險資本占用升幅達22%,主要由于住房抵押貸款的資本計提要求提高;股權風險資本計提由-2.37億歐元升至4.05億歐元,主要源自德銀股票大幅下跌;外匯風險資本占用提高19.12%,主因是美元兌歐元的升值。
三是短期市場化融資規模較大。截至2015年底,德銀批發類融資規模合計2094.3億歐元,較2014年提高67.54億歐元。其中短期融資規模(1年期以內含1年期)占比為40.9%,比例雖較2014年有所下降,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德銀資金來源對金融市場高度依賴,這使其融資成本易受到評級、市場流動性等外部因素影響。在資金來源中短期融資比例較高的情況下,融資條件的改變容易轉化為流動性風險。
四是歷史遺留的法律訴訟。2016年,德銀將繼續應對歷史遺留的監管罰款問題,包括:與2008年危機相關的房地產抵押證券銷售案罰款(前期已支付13億美金)、外匯操縱案罰款以及涉嫌自2012年起通過股票交易系統幫俄羅斯客戶洗錢案件罰款等。據初步統計,2016年德銀的罰款金額約為60億歐元。
五是監管壓力加大。2016年,德銀的監管環境較為嚴峻:巴塞爾委員會將進一步強化資本監管措施,包括使用更嚴格的標準法計算風險加權資產,實施更高的杠桿率要求等;單一處置基金的繳納計劃要到2024年才會停止,會產生一定規模的財務成本;同時,FSB的“總損失吸收能力”要求也將繼續實施。
盡管面臨德銀以上壓力,但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較低。
首先,主營業務表現穩定。2013年~2015年間,德銀經營收入分別達319億歐元、320億歐元和335億歐元;凈息差分別為1.31%、1.37%和1.54%(2015年在負利率環境下逆勢升高17個基點);不良貸款率為2.65%、2.28%和1.88%(歐元區大型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為4.7%),其信貸風險主要集中于非金融企業,違約概率較高的地區包括:阿根廷(6.94%)、希臘(12.65%)、愛爾蘭(12.31%)、意大利(11.52%)、荷蘭(5.86%)、尼日利亞(6.82%)、巴基斯坦(5.88%)波蘭(7.67%)、葡萄牙(7.18%)、西班牙(14.76%)、烏克蘭(15.71%)、烏拉圭(7.97%),這些地區整體的風險敞口并不大。
第二,衍生品頭寸大幅下降。2015年,德銀資產中金融衍生產品頭寸規模達5155.94億歐元,在總資產中的占比為31.7%;規模和占比分別較2014年下降1143.64億歐元和百分點5.2個百分點。從交易賬戶壓力測試結果看,2015年,交易賬戶壓力情景下的在險價值較2014年明顯減小,特別是針對外匯、大宗商品的市場風險,在險價值的降幅非常明顯,衍生品頭寸的風險大幅下降。
第三,主要風險仍在可控范圍。當前原油價格下跌是全球主要的風險之一,但德銀原油行業信用風險暴露僅為160億歐元,在其總信用風險暴露中不足2%;另外,在新興市場整體表現疲弱的背景下,德銀在該地區的頭寸也相對有限。目前,德銀的資本數量和質量較高,撥備覆蓋率在歐洲處于較高水平,風險吸收能力整體較強。
中資銀行的策略及啟示
策略
從總體上看,德銀作為德國第一大銀行,在德國經濟體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當前,德國經濟整體運行穩定、財政狀況良好,德銀的主營業務開展正常,其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概率非常低。對中資銀行而言,應厘清風險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
一是壓縮對德銀的短期資金拆出業務。德銀的資金來源對金融市場依賴度高,評級和市場流動性變化都會顯著影響其短期償付能力。德銀2016年的資金償付壓力較大。當前,在標普和穆迪對德銀的評級展望均為負面,德銀的長期信用評級隨時面臨下調風險,如果出現下調將對會影響德銀的融資難度和成本,進而影響其短期償付能力。應審慎開展與德銀短期資金往來業務,特別是短久期的歐元拆出業務。
二是減少德銀債券頭寸,適當增持德銀股權。短期看,德銀的各類債券面臨評級下降預期的影響,價格預計走“熊”,應減少德銀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持有;與此同時,德銀主營業務發展良好,當前的估值水平處于嚴重低估的狀態,可考慮擇機買入。
三是審慎開展衍生品業務。中資銀行與德銀的衍生品交易規模并不大,風險相對可控。當前,在德銀非交易類市場風險有所上升的背景下,在衍生品業務上應采取謹慎地態度,不應大規模敘做。
四是加強與德銀在債券承銷和銀團貸款中的合作。德銀信用風險管控良好,在歐元區大型銀行不良率平均接近5%的背景下,德銀可控制在2%以下;同時,德銀在投行領域具有傳統的業務優勢。可考慮在債券承銷(比如歐洲市場的承銷業務)和銀團貸款領域與德銀開展更為深入的合作。
啟示
此次德銀經營業績的巨虧對中資銀行發展具有較強的警示意義,具體體現在:
強化風險預警,完善壓力測試機制。衍生品頭寸需要有卓越的風險管控能力作依托,一旦風控出現漏洞或發生黑天鵝事件,將可能演化為金融災難,并通過外溢效應在全球產生巨大沖擊。德銀的經營問題在2015年美聯儲壓力測試中就有所預警。可見,建立并完善的壓力測試機制有助于加強風險預警、及早甄別“問題”銀行并采取應對措施。我國銀行業的壓力測試工作的起步和實施時間較短,與國際銀行業相比,運作機制還存在較大差距,亟待引起高度重視并完善。
完善海外風險監控,穩步推進國際化進程。此次德銀巨虧主要來自其前期的海外市場的擴張行為:包括高估值的海外并購、持有遭受債務危機國家的風險頭寸以及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市場的風險暴露等等。國際化經營機遇與挑戰并存,國際化并不是銀行成功經營的必要條件,由于擴張戰略不當功敗垂成的例子舉不勝舉。中資銀行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加強風險管控,對于海外并購行為應格外審慎。
加強風險合規建設,防范訴訟罰款風險。近年來,國際大型銀行遭到罰款的案件層出不窮。2011年以來,德銀的訴訟和監管罰款數額已高達78.6億歐元,其給德銀帶來了巨大財務損失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其市場聲譽。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大額罰單尚不多見,但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開拓,遭受罰款的風險將不斷提升,應以國際大型銀行的教訓為鑒,完善風險管控模式,樹立“負責任金融”的發展理念,將風險合規建設落到實處。
提高風險吸收能力,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增強金融機構的風險吸收能力,是防止個體風險蔓延的重要防線。當前,中資銀行應不斷夯實資本數量和質量,提高風險加權資產的覆蓋范圍,使其全面地反映銀行風險承擔水平;不斷完善流動性覆蓋比率和凈穩定資金比率監管體系的建設,增強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與此同時,加快推進恢復處置計劃的搭建,形成對問題銀行的處置機制,完善存款保險制度等配套制度建設,加強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中國人民銀行錦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