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素芳 劉衛平(通訊作者)
河南漯河市中心醫院(漯河醫專一附院) 漯河 462000
磁共振波譜分析和粗大運動評定量表在兒童腦癱診治中的應用
孫素芳劉衛平(通訊作者)
河南漯河市中心醫院(漯河醫專一附院)漯河462000
【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波譜分析、粗大運動評定量表在兒童腦癱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50例腦癱患兒,分別予以磁共振(MRI)與粗大運動評定量表檢查或評定,旨在為診療工作提供指導。結果痙攣型雙偏及偏癱患兒粗大運動分級多為Ⅰ~Ⅲ級,四肢癱、不隨意運動型及混合型多為Ⅳ~Ⅴ級,有較嚴重的運動障礙。不同類型腦癱兒有不相同的粗大運動分級(P<0.05)。7例頭顱MRI檢查結果無異常,且運動障礙均較輕。腦軟化萎縮、室旁白質軟化患兒粗大運動分級均在Ⅰ~Ⅱ級,髓鞘發育不良、基底節與丘腦信號異常、腦發育不良及腦發育畸形的患兒粗大運動分級Ⅲ~Ⅳ級,有較明顯的運動障礙(P<0.05)。結論磁共振波譜聯合粗大運動評定量表對兒童腦癱的診治中有重要指導作用,可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磁共振波譜分析;粗大運動評定量表;兒童腦癱
腦癱(CP)分為肌張力低下型、共濟失調型、不隨意運動型、痙攣型與混合型5類情況,屬于非進行性腦損傷,通常在嬰兒出生后發現不同程度運動障礙、姿勢異常后經檢查確診,腦癱兒多在出生前或出生后1個月因內外因素作用引發的發育缺陷或顱腦損傷所致,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患兒缺陷,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生活和學習能力的關鍵途徑[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50例腦癱患兒,男28例,女22例;年齡1~5(2.4±0.4)歲。排除標準:運動發育落后;發育協調障礙;全面發育延遲或落后;廣泛性發育障礙;先天骨骼肌肉疾病或周圍神經病變、甲狀腺功能低下;遺傳代謝疾??;一過性、暫時性發育落后。
1.2方法
1.2.1MRI檢查:檢查前30 min予以0.5 mL/kg的10%水合氯醛口服,總劑量≤10 mL,患兒熟睡后將防噪音耳塞置入患兒雙外耳道,開始MRI檢查。使用GE HDX 3.0T超導性MR設備進行頭顱MRI檢查,8通道頭頸聯合神經血管專用線圈,行規范的FLAIR、T2WI、T1WI顱腦掃描檢查;掃描層厚5 mm,b值700 s/mm2,TE 85 ms,TR 6 500 ms,FOV 24 cm×24 cm,行單次激發平面回波序列DTI檢查,測量目標區域FA值,查看損傷部分神經纖維束特點。掃面完畢后開始圖像分析。采用AW4.3工作站配套Functool 2軟件行DTI原始數據處理分析,處理后產生FA圖,采用ROI種子法在T2WI圖像中對興趣區標記,在FA圖像、ADC圖像相同位置自動顯示興趣區,開始三維神經纖維束重建。腦干皮質脊髓束、內囊前后肢、放射冠、胼胝體壓部、胼胝體膝部、內囊膝、弓狀束、扣帶回等均為興趣區纖維束。三維彩色編碼張量圖經DTI Studio軟件處理獲得,上下走行方向神經纖維束在圖中呈藍色,左右方向走行的神經纖維素在圖中表現為紅色,前后方向走行的神經纖維束在圖中表現為綠色。所有三維彩色編碼張量圖以及MR常規掃描圖均由2名高年資醫師共同查看判斷。圖像重點分析內容包括FA值;神經纖維束數量、缺失情況及偏移情況;纖維素損傷特點及走行情況;FLAIR、T2WI、T1WI信號特點。
1.2.2粗大運動評定量表分級:采用統一的GMFCS腦癱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進行評分判斷,根據患兒運動表現特點將粗大運動障礙按照嚴重程度分為5個等級,等級越高,運動功能越差。
測量量表主要針對5大功能區進行,包括躺、翻身、坐站、跪、爬、跑、走、跳等功能評分,各功能區原始分除以總分后的百分數就是最終的粗大運動功能評分。1級粗大運動功能障礙:行走基本無限制,行走至上的高級運動受限;2級:行走受限但無需機械輔助,世外行走困難;3級:行走受限且需要機械輔助;4級:自主移動困難,戶外需借助電動移動器械才能行走;5級:自主移動與器械輔助移動均有難度。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n)表示,應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粗大運動評定量表分級與腦癱分型50例患兒臨床分型:痙攣型41例(82.0%),不隨意運動型6例(12.0%),共濟失調型1例(2.0%),混合型2例(4.0%)。粗大運動分級Ⅰ~Ⅴ級分別為12例(24.0%)、14例(28.0%)、10例(20.0%)、10例(20.0%)、4例(8.0%)。痙攣型雙偏及偏癱患兒粗大運動分級多為Ⅰ~Ⅲ級,四肢癱、不隨意運動型及混合型多為Ⅳ~Ⅴ級,有較嚴重的運動障礙。不同類型腦癱兒有不相同的粗大運動分級(P<0.05)。見表1。
表1 粗大運動評定量表分級與腦癱分型 (n)
2.2頭顱MRI表現與粗大運動評定量表分級50例患兒中7例頭顱MRI檢查結果無異常,且運動障礙均較輕?;純侯^顱MRI異常包括:腦室旁白質軟化20例(40.0%),腦發育不良7例(14.0%),基底節與丘腦信號異常2例(4.0%),髓鞘發育不良4例(8.0%),胼胝體異常2例(4.0%),腦軟化或萎縮4例(8.0%),腦發育畸形1例(2.0%),其中腦發育不良、室旁白質軟化、基底節及丘腦信號異常、腦軟化萎縮的粗大運動評分有明顯差異(P<0.05)。腦軟化萎縮、室旁白質軟化患兒粗大運動分級均在Ⅰ~Ⅱ級,髓鞘發育不良、基底節與丘腦信號異常、腦發育不良及腦發育畸形的患兒粗大運動分級Ⅲ~Ⅳ級,有較明顯的運動障礙(P<0.05)。見表2。
表2 頭顱MRI表現與粗大運動評定量表分級對比 (n)
3討論
小兒腦癱自1827年首次被國外學者研究報道已有將近200 a的診療研究歷史,臨床上對腦癱兒病因及臨床表現、檢查結果和治療工作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和越來越豐富的經驗[2]。腦癱的出現多是因產前、產時或產后各階段多種因素影響大腦發育、宮內感染、畸形、窒息、低出生體質量、早產、核黃疸、缺血缺氧性腦病、外傷等腦損傷或先天缺陷而發展所致[3]。腦癱患兒首先有明顯的運動障礙表現,不同嚴重程度障礙表現不同,同時可能表現出智力缺陷或感知覺缺失現象?;純涸诔錾髶p傷腦部或發生病毒性腦炎、細菌性腦炎等腦感染,中毒性腦損傷所引發的運動功能障礙,成為獲得性腦癱、后天性腦癱,占腦癱患兒的10%~15%[4]。近年來,腦癱發病率逐年上漲,是小兒麻痹癥后期主要運動殘疾類疾病。腦癱兒中男孩占比較女孩略高,多產、多胎、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及母親年齡>40歲的情況均會提高腦癱發生率[5]。
腦癱若不及時發現、積極治療,會對患兒正常生長發育和學習、進入社會有極嚴重的影響,同時也會增加家庭負擔和社會壓力,家長發現孩子姿勢異常或運動障礙等現象要及時就診檢查,常用的磁共振是兒童腦癱臨床常用檢查技術,通過規范的頭顱MRI檢查,可為臨床診斷和后續治療提供確切而相近的依據和指導[6]。MRI是現代化的先進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利用了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當中以射頻脈沖獲取信號,通過探測器檢測產生的信號并將結果傳送到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系統將獲取的信息處理、轉化為圖像并顯示于屏幕上[7]。MRI技術的研究于應用已經有30年之久,設備軟硬件與運用技術都在不斷改良,使用日漸方便可靠。腦癱患兒接受MRI技術檢查,各區域信號越強、圖像越亮,圖像中色彩通常是白色、灰色、黑色遞變[8]。由于不同患兒的病情不同,因而有不同的MRI表現,一般早期腦癱可見腦室周圍白質囊腔形成,同時有髓鞘形成延遲、腦室壁不規則、腦室擴大等現象。腦癱進展晚期可見T2高信號存在于腦室周圍白質部分,且胼胝體厚度降低、腦室壁不規則、腦室擴大、腦池與腦溝異常。國外學者提出,MRI檢查腦癱患兒可見大腦畸形、深部腦灰質損傷、彌漫性灰質損傷、感染、顱內出血、淺表灰質損傷、腦血管意外及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等現象[9]。日本學者發現,MRI檢查腦癱患兒可能正常,也可能存在腦室周圍白質軟化、髓鞘化不良、彌漫性皮質萎縮、分水嶺區梗死、胼胝體厚度降低、室周靜脈栓塞、側腦室擴大、小腦萎縮、畸形等現象。國內對腦癱患兒行規范頭顱MRI檢查,主要發現腦室旁白質軟化、基底節軟化灶、髓鞘形成不良、腦發育不良、腦積水、基底節丘腦信號異常、腦軟化萎縮、胼胝體發育不良、巨腦回、腦裂畸形等現象,也有部分患兒MRI檢查結果無異常,這些患兒通常病情不嚴重,運動障礙較小[10]。本研究以MRI技術對腦癱患兒進行了顱腦檢查,檢查結果分類中將小腦發育不良與大腦發育不良均納入腦發育不良的范疇,腦發育畸形包括腦裂畸形、腦穿通畸形以及巨腦回等[11]。
GMFCS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是國內外普遍應用廣泛的腦癱患兒運動功能評價標準和常用方案。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末Palisano等提出的腦癱患兒運動功能評價系統,不斷改良發展至今,已經發展成為實用、詳盡、可靠的運動功能評價系統,根據其產生的分級結果可信度高,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依據性和指導性均良好。本研究采用此評分系統,根據患兒運動表現特點將粗大運動障礙按照嚴重程度分為5個等級,等級越高,運動功能越差。GMFCS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結果結合MRI圖像分析結果對腦癱臨床診療十分有利[12]。
頭顱MRI圖像分析結合粗大運動評定量表分級是腦癱患兒病情評估、預測、診斷以及治療的重要依據,建議聯合在腦癱臨床運用。
4參考文獻
[1]祁巖超,劉振寰.小兒腦癱的治療現狀與展望[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6,9(1):102-105.
[2]劉冬芝.腦癱兒童的早期智力干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7):51-53.
[3]宋旸,蔣昊翔,劉黎明,等.磁共振成像技術在兒童腦性癱瘓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3,24(4):607-609;617.
[4]解清云,侯梅,李君,等.腦癱患兒言語障礙及其與顱腦磁共振異常間的關聯性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10):756-760.
[5]陳玉萍,吳德,唐久來,等.腦癱患兒粗大運動與高危因素及頭顱MRI表現的相關分析[J].安徽醫學,2014,35(1):1-4.
[6]蔣昊翔,孫親利,李賢軍,等.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癥合并腦癱患兒的擴散張量成像參量與粗大運動功能評分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4,48(11):947-951.
[7]許曉燕,侯舒,盧曉妹,等.兒童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磁共振表現與臨床的關系[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7):1 347-1 350.
[8]贠國俊,曹建國,曾洪武,等.磁共振彌散張量對35例偏癱型腦癱患兒的康復評價[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11):5 101-5 103.
[9]袁俊英,朱登納,孫二亮,等.引導式教育對腦癱兒童粗大運動功能和Gesell發育測試結果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10):761-764.
[10]王立蘋,孫奇峰,李雪梅,等.腦癱患兒智力與粗大運動發育相關性分析[J].中國康復,2014,29(5):371-372.
[11]陳錦佳,曾洪武,干蕓根,等.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兒童偏癱型腦癱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3,11(5):10-13;41.
[12]張朋,陳巖,劉鵬,等.磁共振在腦癱診療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療設備,2014,29(5):71-73;163.
(收稿 2015-06-18)
【中圖分類號】R7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1-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