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名才
海南澄邁縣人民醫院 澄邁 571900
不同治療方案對小兒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的療效比較
邱名才
海南澄邁縣人民醫院澄邁571900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方案治療小兒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的效果。方法選取小兒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評分60例,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0例予以苯巴比妥聯合地西泮治療,觀察組30例予以咪達唑侖治療,行癲癇性持續狀態嚴重程度評分量表(STESS)、簡明精神狀態評分(MMSE),觀察2組臨床療效、后遺癥及不良用藥反應。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83.33%,較對照組60.0%高,后遺癥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3.33%、16.67%,較對照組的36.67%、40.0%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STESS評分(1.96±0.53)分較對照組低,MMSE評分(26.18±2.68)分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咪達唑侖治療CSE安全、有效,可降低后遺癥發生率,提高預后生活質量。
【關鍵詞】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小兒;咪達唑侖;苯巴比妥
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CSE)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兒童的發病率占10%~25%,易損傷腦組織,降低智力水平,甚至死亡[1]。研究表明,小兒患兒持續驚厥時間越長,腦損傷程度越嚴重,直接影響患兒的預后生活質量。以往臨床常予以利多卡因、苯巴比妥等藥物治療,但不良反應相對較多,影響治療效果。近年來,咪達唑侖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CSE,有利于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本文對比分析咪達唑侖與苯巴比妥聯合地西泮治療CSE對CSE患兒認知功能、癥狀緩解時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10—2013-10入院治療的CSE患兒60例,均符合《臨床癲癇學》[2]中擬定的診斷標準,男41例,女19例;年齡6~12(8.16±1.52)歲;發病時間1~45(25.16±5.08)h;持續抽搐時間54~124(86.29±15.22)min;其中45例存在癲癇史,15例無癲癇史;基礎疾病:原發性癲癇23例,藥物中毒9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24例,其他4例。臨床癥狀:60例均伴不同程度的抽搐,合并發熱19例,昏迷4例。經醫院倫理協會通過,患兒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心肺功能障礙、過敏體質、免疫功能障礙等。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年齡、病程、抽搐持續時間、臨床癥狀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2組患兒入院后均予以吸氧、降顱內壓、抗感染、輸液等對癥治療。對照組予以苯巴比妥聯合地西泮治療。地西泮0.3 mg/kg靜注,觀察癲癇改善情況,15 min后仍存在癲癇持續癥狀,再次用藥,用藥劑量同第1次,30 min后若驚厥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采用苯巴比妥20 mg/kg,4次/d。觀察組予以咪達唑侖治療,按照0.1~0.4 mg/kg劑量咪達唑侖入10 mL 生理鹽水中靜注,靜注結束后按1 μg/(kg·min)靜脈泵入,泵入15 min后若驚厥未得到有效控制,每15 min內將用藥劑量增加1 μg/(kg·min),用藥閥值為15 μg/kg。若抽搐消失,可維持該劑量24 h,再適當調整用藥劑量直至停藥。
1.3觀察指標評估2組臨床療效,有效:用藥1 h后發作停止,且停藥后疾病為復發;顯效:用藥2~3 h內癥發作停止或發作頻率減少75%以上;無效:用藥3 h后癥狀為得到有效控制,發作頻率減少25%以下。采用癲癇持續狀態嚴重程度評分量表(STESS)評估預后,內容包括意識狀態、年齡及驚厥史,總分0~6分,預后良好:0~2分:預后不良:3~6分。采用簡明精神狀態評分(MMSE)評分,評估內容包括記憶力、定向力、語言能力,總分0~30分,<27分提示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分值越低認知功能障礙越嚴重。隨訪1 a記錄2組后遺癥發生率。記錄2組不良用藥反應。
2結果
2.1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對比 [n(%)]
2.2STESS及MMSE評分2組治療前STESS評分及MMSE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STESS評分較對照組低,MMSE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STESS評分及MMSE評分對比
2.3隨訪情況觀察組后遺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6,P<0.05)。見表3。
表3 2組后遺癥發生率比較 [n(%)]
2.4不良反應觀察組5例(16.67%)出現不良反應,其中呼吸抑制2例,一過性血壓降低2例,心率異常1例;對照組12例(40.00%)出現后遺癥,其中呼吸抑制3例,心率異常5例,一過性血壓降低4例。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P<0.05)。
3討論
CSE屬于神經系統急癥,發病期以智力受損、腦組織病理性改變為主。目前,臨床對CSE中驚厥持續時間尚未形成統一認識,普遍以1次驚厥時間超過30 min或癲癇頻繁發作作為診斷標準。小兒CSE的誘發原因較多,如遺傳因素、腦外傷、藥物中度等[3]。驚厥發生初期,處于代償期,雖能夠滿足生理正常代謝需要,但腦代謝量增加,易出現腦組織缺血、缺氧;若驚厥持續30 min后仍未得到明顯改善,處于失代償期,腦組織缺血、缺氧嚴重,機體內部環境處于失衡狀態,可能誘發腦損傷[4]。研究[5]表明,CSE患兒驚厥時間延長與不可逆性腦損傷延長程度、病死率存在密切關系。研究指出,CSE發病時間超過2 h,病死率高達40%。CSE患兒入院后,早期予以積極干預治療,縮短驚厥時間,是提高患兒預后的有效措施。
地西泮、苯巴比妥是臨床一線抗驚厥藥物,可有效改善患者驚厥癥狀。然而,地西泮的藥物代謝周期較長,可能增加不良反應。苯巴比妥具有起效時間慢、作用時間常長的特點,但注射時間過快可能誘發心率異常等。苯巴比妥、地西泮聯合治療期間出現呼吸抑制幾率較高。
近年來,咪達唑侖治療難治性驚厥作用顯著,可有效控制疾病發展。咪達唑侖中屬于苯二氮類藥物,近生理pH值狀態下,受腦學屏障影響小,能夠廣泛作用于腦組織內部,發揮抗驚厥作用;藥物代謝時間短,避免機體出現藥物積蓄的現象,可提高用藥安全性[6]。近年來,研究表明,咪達唑侖可用于治療首次用藥治療無效的CSE。
本研究結果顯示,咪達唑侖治療小兒CSE安全有效。尹淮祥等[7]指出,咪達唑侖能夠在短時間內發揮藥效,縮短CSE患兒驚厥時間,降低病死率,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因此,咪達唑侖治療小兒CSE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發展,減少對腦組織的損傷,減低智力下降、癱瘓等發生率,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有效,值得推廣應用。
4參考文獻
[1]黃月艷,秦炯.兒童癲癇持續狀態56例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3):2 402-2 404.
[2]陳偉,郭常利,肖以磊,等.癲癇持續狀態的臨床及腦電圖特征[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2):597-600.
[3]沈鼎烈主編.臨床癲癇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4:282.
[4]張愛寶.小兒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82例臨床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3,42(4):206-207.
[5]彭建霞,田淑娟,王淑玲,等.小兒驚厥性癲癇持續狀態118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33):5 181-5 182.
[6]孔衛乾,王金華,馮幗,等.咪達唑侖治療嬰幼兒重癥病毒性腦炎驚厥持續狀態的療效[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12):961-962.
[7]尹淮祥,周瑞,陳蘭舉,等.微量泵維持靜脈注射咪達唑侖治療驚厥持續狀態療效觀察[J].安徽醫藥,2013,17(4):644-645.
(收稿 2015-05-20)
【中圖分類號】R7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1-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