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梅 封東進(通訊作者)
江蘇徐州市兒童醫院兒保科 徐州 221006
黃疸病史嬰幼兒神經行為特點與多動癥傾向的相關性分析
朱梅封東進(通訊作者)
江蘇徐州市兒童醫院兒保科徐州221006
【摘要】目的探討3歲以內的嬰兒多動癥傾向與黃疸病史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我院2009-01-2014-12兒科評估發育的220例有黃疸病史3歲以內嬰兒,隨訪觀察其神經行為狀態,采用我院自制神經行為評價表,對0~12個月嬰兒與13~36個月嬰兒的神經行為作出評價,觀察多動癥傾向行為,用預測實驗方法,對80例0~4個月與40例24~36個月多動癥傾向嬰兒作黃疸病史預測,分析黃疸病史與多動癥傾向的相關性。結果0~4個月嬰兒的黃疸病史預測正確率95%,24~36個月嬰兒的黃疸病史預測正確率92.5%,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黃疸病史嬰兒與多動癥傾向之間存在較大的相關性,醫護人員在對黃疸嬰兒作出治療方案時,應盡可能避免多動癥傾向的發生。
【關鍵詞】黃疸病史;嬰兒;神經行為特點;多動癥傾向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較易發生的一種臨床癥狀,是指在新生兒期間發生的皮膚與鞏膜黃染的現象,由于新生兒的代謝還未完全建立,消退時間一般較長[1]。新生兒黃疸對嬰幼兒影響較大,尤其黃疸較嚴重者,研究發現,由于新生兒的血腦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建立,黃疸期內持續增高的膽紅素對新生兒的中樞神經系統容易造成較大的損傷,使嬰幼兒在學習、行為等方面表現出一系列的癥狀[2]。本研究從黃疸病史嬰兒的神經行為特點入手,分析黃疸病史嬰兒與多動癥傾向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01-2014-12兒科評估發育的220例有黃疸病史3歲以內嬰兒,男145例,女75例;排除所有可能影響嬰兒神經發育的其他疾病,經細密精確的檢查,無外傷性腦損傷,無先天性智力發育不良。所有嬰兒均未經專業的早教教育。所有嬰兒年齡、性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入選標準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神經行為評價量表,對所選擇嬰兒作出2個階段的神經行為評價,即0~4個月與24~36個月。
1.2.1第1階段神經行為評價方法:此階段對0~4個月嬰兒的神經行為作出評價,具體評分包括10個大項:(1)嬰幼兒對外界聲音刺激與視覺刺激反應性較低;(2)嬰兒目光呆滯,無活力;(3)多數情況下,四肢處于緊張狀態;(4)無正常作息時間,入睡時間較長;(5)易哭,常伴夢中哭鬧現象;(6)無意識性的活動增加,表現為四肢反應性加強,經常性亂動;(7)表現出明顯的運動欲望,如經常性爬懂;(8)骨鈣代謝障礙,表現為前囟門早期關閉,腦發育障礙;(9)對嬰兒的發育商評價分數85~95分;(10)嬰兒食欲不強,經常性抗拒攝入母乳與奶粉等[3]。以上每項(所有評價以醫護人員直觀性判斷,若就診期間無某項表現,則以家長平時照顧經驗判定)評分10分,若評分>60分判定為多動癥傾向高危患兒,判定為黃疸病史嬰兒。其后隨訪觀察,對24~36個月齡時神經行為表現作出評價。
1.2.2第2階段神經行為評價方法:此階段對24~36個月嬰兒的神經行為作出評價,具體評分包括10個大項:(1)語言表達能力不足,表現為語言表達不清、遲緩;(2)運動狀態良好,有自我約束能力;(3)對多數事物無興趣;(4)智力發育正常,動作靈活;(5)對外界喊叫反應不敏感;(6)情緒易躁動,易被周圍人激怒;(7)食欲低下但是對吃食物等信息刺激敏感;(8)對游戲、學習等事情的專注力較低;(9)最大靜坐時間在3 min以下;(10)發育商75~90分[4]。以上每項(所有評價以醫護人員直觀性判斷,若就診期間無某項表現,則以家長平時照顧經驗判定)評分10分,若評分>60分者判定為多動癥傾向高危患兒,判定為黃疸病史嬰兒。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80例0~4個月齡表現出明顯的多動癥傾向,對其黃疸病史進行預測,76例有黃疸病史,預測正確率95%;對24~36個月的40例有多動癥傾向嬰兒進行黃疸病史預測,37例有黃疸病史,預測正確率92.5%。見表1。

表1 嬰幼兒2個階段黃疸病史預測情況 (n)
3討論
目前研究證實,小兒多動癥的發生,與神經遞質的分泌不足密切相關,尤其去甲腎上腺素與多巴胺這類神經遞質[4]。而黃疸期間,人體會有高膽紅素血癥出現,膽紅素進入腦脊液后,被腦細胞吸收,對腦細胞產生嚴重的損傷作用,目前主要認為膽紅素通過影響腦細胞內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與呼吸耦聯過程中的相關酶類活性而對腦細胞產生毒害作用。對于成人而言,由于大腦屏障功能完整,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通過血腦屏障而進入腦脊液對腦細胞產生損傷,而嬰幼兒尤其新生兒,由于其大腦屏障薄弱,血腦屏障的功能尚未完全建立,膽紅素能夠進入到腦脊液中對腦細胞產生嚴重的毒害作用[5]。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毒害作用就是使腦細胞的神經遞質分泌減少,而發生多動癥傾向。
本研究發現,有多動癥傾向的80例0~4個月齡嬰兒的黃疸病史預測正確率達95%,而40例24~36個月齡的嬰兒黃疸病史預測正確率達92.5%,兩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嬰幼兒黃疸病史與多動癥傾向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醫護人員在對黃疸病嬰兒的治療與護理時,應對多動癥進行防治與關注。
4參考文獻
[1]鄭惠,林文璇,曾麗,等.高膽紅素血癥對嬰兒神經行為發育的影響及其早期干預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09,3(9):1 496-1 499.
[2]張亞京,張愛平,陳欣,等.高膽紅素血癥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其預后的影響[J].新生兒科雜志,2003,18(5):199-201.
[3]胡粵輝,樊秋民,肖鴻燕,等.黃疸病史嬰幼兒神經行為特點與多動癥傾向的相關性[J].醫藥與保健,2015,23(3):87.
[4]郝英,王小瑩,李梅,等.新生兒黃疸對嬰幼兒發育商的影響[J].社區醫學雜志,2011,9(14):27-28.
[5]何平,唐正芬,張瓊,等.新生兒黃疸對嬰兒神經系統發育遠期影響及早期干預研究[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5,1(1):42-46.
(收稿 2015-05-12)
【中圖分類號】R722.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1-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