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軒
?
“反對掃廁所”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趙志軒

“我們送孩子上學,為的是學知識,不是去洗廁所的。”近日,福州晉安區(qū)站北外口小學(民辦)的家長劉先生稱,學校安排學生掃廁所,他認為不妥,應由保潔人員來打掃。對此,校方回應,此舉是為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海峽都市報)
現(xiàn)在的孩子,在家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更別說有機會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勞動了。就此而言,筆者認為,為孩子及時補上長久欠缺的“勞動課”,讓小學生掃廁所,不但可以有,而且非常必要。
首先,讓小學生掃廁所,不但能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艱辛,而且能夠讓他們體會到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如此一來,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好習慣,還有利于孩子戒掉因“養(yǎng)尊處優(yōu)”形成的壞習慣和壞毛病。
其次,讓小學生掃廁所能夠讓他們切實體會到講究衛(wèi)生的重要性。讓孩子自己體會清潔的辛苦后,亂丟垃圾的現(xiàn)象自然就會大大減少,學校環(huán)境也就變得更加整潔干凈。讓學生“親力親為”,要比空口說白話、喊口號,甚至上10節(jié)德育課更管用。很多好習慣和良好品質的培養(yǎng),不是喊喊口號、記一記概念就能“手到擒來”,而是需要通過像“掃廁所”這樣的具體實踐才能“功到自然成”的。
很多家長之所以反對孩子在學校掃廁所,無非是偏執(zhí)地認為——送孩子上學,為的是學知識,而不是去洗廁所。可是,筆者想反問這些家長,讓孩子洗好廁所,養(yǎng)成尊重勞動和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與習慣,又何嘗不是“有用的知識”呢?很顯然,持有如此看法的家長,不但對孩子需要學習的知識存在認識誤區(qū)和偏見,而且涉嫌歧視勞動。
當然,讓孩子掃廁所,對孩子可能造成的衛(wèi)生和健康影響,學校完全可以通過讓孩子戴口罩,使用相應工具等有效防范措施加以避免。這樣又能讓學生學到勞動的技巧和方法,何樂而不為?
一言以蔽之,讓孩子掃廁所不但可以有,而且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