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如
摘 要: 楊絳先生的長篇散文《我們仨》以一貫樸素自然、清麗風趣的語言風格,向我們描繪了一個學者家庭相知相守近六十年的生活圖景,優雅練達的散文筆調娓娓訴說著人世間最平常也最悠長的悲歡離合、甘苦滋味,展示了一個蕙質蘭心的知識分子對于人生哲學的獨特感悟與釋讀。
關鍵詞: 楊絳 《我們仨》 人生
每每讀起《我們仨》,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老者形象,那便是楊絳先生。在痛失愛女親夫之后,她以91歲的高齡做成了這部長篇散文。曾有評論家評價此書:“《我們仨》是九秩高齡的楊絳在身邊沒有大樹的掩映下而凸顯出來的獨特的風姿、動人的情愫,是作者以虛實相生的結構對夢幻一生的回憶。”斯人已去,但如夢一般的回憶卻將這個溫馨而又單純的學術家庭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想這是對《我們仨》最好的詮釋。盡管很多人都將這部書定義為一部描寫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精神風貌、高尚情懷和人格操守的著作,但從作者樸素自然的筆調中,我們最能感受到的卻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當中最樸實無華的生活圖景。正如楊絳在書中所說:“‘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三個或四個或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在她的筆下,著名的錢瑗教授是一個和爸爸稱“哥們兒”,合起伙來捉弄媽媽的小女生,而大學者錢鐘書也不過是一個笨手笨腳的書癡。這個家很樸素,三個人很單純,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并不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哲學,而是一種超功利的人生境界。無爭不等同無為,但知有不可為而不為,知有所為而為便是人生睿智。人的能量有限、生命有限,可是人的欲望卻無止境。如果一個人總被欲望控制,他的能量就必定會分散、流失,無法轉化為最寶貴的人生價值。在《我們仨》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便是這樣無視功名利祿的知識分子,他們永遠的樂趣便是讀書和工作。正如楊絳先生所說:“我們不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不求飛黃騰達、不求榮華富貴。但是,在他們的無求中又蘊含著執著的“有所求”——求知、求學、求真、求善。所謂“大隱隱于市”,他們生活的年代是中國最動蕩的年代,內憂外患,戰火紛飛。政治風暴所帶來的種種沖擊都深深地讓這個家庭受到重創,“文革”前后,他們一家也沒能避免被下放的厄運,更是在1996年被“揪出來”、“挨批斗”,自己給自己做牌子寫罪名等。然而,盡管經歷種種苦難和荒謬,他們并沒有對此過于渲染或是怨憤訴說,進而就此消沉,一蹶不振。正如楊絳在書中所說:“政治運動雖然層出不窮,鐘書和我從未間斷工作。他總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讀書;我‘以勤補拙,盡量讀我范圍以內的書。”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面對波譎云詭的政治斗爭,知識分子的個人安危和命運如雨中浮萍,飄搖不定。對于政治,他們是不敢多言的,能在險惡的環境中保全自己已是最大的幸運。十年浩劫中太平湖上的輕輕一躍,老舍唱響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的絕唱,但同時也將問題置到眾人面前:作為一名知識分子,難道就應該以死保全自身的名節?面對始料未及的變動,人們倉促、慌亂。楊絳和錢鐘書則在深思熟慮之后選擇沉默。在與前者“死節”舉動的對比之下,錢氏夫婦在改造當中順從的表現受到不少激進分子的痛斥,他們甚至諷刺錢鐘書譯釋毛詩是諂媚的舉動。這不禁讓人想起了明朝那位被誅十族的方孝孺,為成一人忠名而賠上幾十上百條人命,值也不值?錢楊兩位先生,在浩劫中忍辱負重,他們的人格和尊嚴渺小如芥子,確已“低到塵埃中去了”,但是,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下,二人卻分別完成了學術巨著《管錐編》及譯著《唐·吉訶德》,為世人留下了宏大的精神創造工程,這難道不是一個知識分子對自己人生目的和人格精神的執著追求嗎?
在作者筆下,大學者錢鐘書似乎總是拙手笨腳,“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個門牙”。盡管名聲在外,但他卻是一個隨和、可親、可愛的人,“鐘書在工作中總很馴良地聽從領導;同事間他能合作,不冒尖,不爭先,肯幫忙,也很有用”。謙遜和低調似乎是這一家人留給讀者們的最深印象,這也許就是中國優秀知識分子與生俱來的品質:守住自己的精神園地。正如書中所言,“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十百年之后,在楊絳看來,錢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錢先生曾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節。楊絳早年曾翻譯過英國詩人蘭德的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用這首詩形容“我們仨”,實在是再合適不過。
那么楊絳本人呢?我們看到楊絳作為一個妻子、一位母親,為丈夫和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愛。“拙手笨腳”的鐘書“做了壞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說:“不要緊,我會洗”;鐘書不小心把臺燈砸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他真的就放心了”。一個憨厚老實,一個慧心如蘭,讀來讓人忍俊不禁,讓人感動不已。作為橫跨兩個世紀的著名學者和翻譯家,楊絳女士始終對自己的學術成就保持低調,對丈夫深深敬佩但也從不夸耀。在她的心中,此生最大的幸運是與錢鐘書結伴而行,而自己生平最大的杰作是女兒錢瑗。為了他們,她甘當“灶下婢”。錢鐘書曾經這樣評價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先生是中國婦女的優秀代表,是中國女性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她的形象不僅真實感人,而且充滿人性的光輝。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們三個人還是失散了。逝女亡夫,九十多高齡的楊絳先生面對這接踵而來的打擊,卻表現得異常沉靜,沒有大悲大號,沒有怨天尤人,內心的吐露含蓄節制,典雅矜持,哀而不傷,千回百轉之際卻又透漏著無限的悲苦。《我們仨》的氣質恰如楊先生的為人:低調、平實、真切,不自覺地就使人為之動容。我們終于能夠明白她為什么最愛蘇軾的那句“萬人如海一身藏”,因為這是他們一家人終生的寫照。
參考文獻:
[1]楊絳.我們仨[M].北京:三聯書店,2012.
[2]楊小燕,龍穎.雪落黃河靜無聲[J].文學評論,2007.
[3]肖宇.由《我們仨》看知識分子的政治抉擇[J].研究者,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