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
自從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版語文必修教材教學以來,筆者一直對每冊教材中“梳理探究”部分的內容很關注。縱觀語文教材必修一至五冊書中安排的“梳理探究”內容可以發現,該部分內容的設置按照循序漸進的思路還語文學習以本來面目,很好地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結合起來,使學生學習的關注點轉移到實際語文應用方面,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對生活進行多層面、多層次、多角度的解讀,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因此,該部分的學習是高中學生不可或缺的。
新課程指出,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基本特征中的突出特征,體驗性順應了新課程改革轉變學習方式的要求。研究性學習這一有效且適合當代學生特點的學習方式,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體驗性理念。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省級重點中學,很早就開設校本課程,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因此,在必修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利用研究性學習的形式組織學生有選擇地學習“梳理探究”中的部分內容,效果良好。從個人的教學實踐看,要很好地將研究性學習運用到語文必修教材的教學中,需要把握好如下幾個原則:
1.教師指導學生確定具體研究內容時要以每冊必修教材的教學重點為依托,從學生實際的知識儲備和學習程度出發。
教師可以在每冊教材新開課時,用一至兩節課的時間根據課本目錄對教材閱讀寫作部分進行系統的介紹,并且對“梳理探究”的知識進行系統的講解,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梳理探究”部分的具體知識,并且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就其中的知識與本冊教材學習重點、與應試、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做合理的點撥。教師可以利用講解當周的周記讓學生談談對整冊教材知識的理解,講講“梳理探究”知識中感興趣的內容,然后根據學生的周記進行合理的研究內容分類及人員分組。上述工作可以布置成寒暑假作業,從而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如對教材必修三中“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這一專題的指導,可以結合必修三教材的學習特點,鼓勵學生專門針對小說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如教授《林黛玉進賈府》前,筆者先向學生推薦了一些優秀的研究課題,如“我眼中的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紅樓夢》主題探討”、“《紅樓夢》中的服飾文化”等。利用寒假先按座位組成課題小組,進行課題研究。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鉆研小說相關文本,通過書籍閱覽、網上查閱等方式積極探究,形成以演示文稿為主要方式的研究成果。開學正式上課時,先由各小組學生在課堂上展示研究成果,進行資源共享,再開始教材文本部分的閱讀學習。因為學生對教材相關內容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教學任務完成得很順利,學生感到收獲很大,對小說的學習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林黛玉進賈府》一課的學習結束之后,很多學生感到意猶未盡,又根據自己學習的情況提出一些更適合他們研究的內容,像“賈府環境和人物出場描寫的鑒賞”、“我口說我心—《紅樓夢》人物對話的藝術”、“《紅樓夢》判詞之我見”等,學生在進行這些內容的研究學習時,除了對《紅樓夢》這部文學巨著有全面的認知外,也提出許多看法。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尋求知識的探索者,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主動性。學生通過親身參與了解關于小說閱讀的方方面面,不僅順利完成課內知識的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從必須教材的學習開始就培養他們在小說閱讀方面的能力,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
2.學生研究內容的切入口力求小,角度當求新。
教師在組織學生根據“梳理探究”部分的專題確定研究內容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但自主并不等于學生可以隨意確定內容,因為這直接關系到自主研究的質量及學習的效果。
筆者就曾經在進行教材必須四的教學前,通過課堂講解及聽取學生的意見,最終全班選定“走近文學大師”這一專題作為該冊教材“梳理探究”部分的學習重點。在教材必須四的學習任務中,宋詞的學習是重難點,蘇軾是宋詞的標桿性人物,最終學生將“走近文學大師”這一專題進一步落實為“蘇軾研究”這一主題,自選研究角度分組。
在落實每個學習小組的研究任務時,筆者發現了學生在選擇具體的研究內容時的不足之處。如有一個小組的研究內容是“蘇軾的性格與其詞作品的關系”,雖然極有價值,但是由于學生能力、精力等方面的限制,肯定不易完成。在和該組的學生交流和溝通后,他們轉變思路,將研究的目光鎖定在更具可行性的研究內容,最終確定“蘇軾的赤壁情懷探究”這一研究主題上,將研究學習的范圍縮小,對蘇軾一系列關于赤壁的作品(包括詞作、詩作、散文)做系統的分析總結,受益匪淺。
3.明確師生雙方在學習過程中的職責,建立完善有效的評價標準。
教師在安排指導學生根據“梳理探究”部分的專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應在研究內容的范圍、難易等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組織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研究學習,同時也要關注研究內容的層次差異性。
一定程度上說,研究小組長直接關系小組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成敗,因此小組長要選擇有一定的責任心、組織力、協調能力強的學生。小組長在組織小組活動時,盡量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鍛煉和展示的機會。
在研究性學習結題后,無論課時緊張與否,教師一定要安排時間組織各小組做結題匯報,教師要對每個小組的研究成果作出客觀合理的評價,并選出優秀的小組和個人進行適當的表彰。優秀小組和個人的評價可以多元化,表彰一定要落到實處。
“梳理探究”中的每一個專題對于高考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組織好“梳理探究”部分的教學,更好地發揮語文教材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真正提高每一位高中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是當今每位語文教師應當深入思索的問題。通過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形成了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和學習模式,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