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蘋
《龐貝末日》的導演是保羅·安德森,基特·哈靈頓領銜主演,于2014年2月首映,值得觀眾臣服的是影片驚心動魄的場景、恢弘的氣勢和動人的人文情懷。影片形象的展現了驚世駭俗的愛情末日:經歷的生死的考驗以及與人、大自然的搏斗過程等。用慘烈的愛情結局使觀眾震撼較大。此結局的設計源于導演對西方人心靈的了解,同時對東方人也是一種心靈感化,總之,其能勾起每一個觀眾的心靈躁動。在影片中靚麗的風景線就是導演超凡藝術造詣的呈現。
一、 角斗場中高貴的靈魂
故事發生在公元70年的古代羅馬時代,當時即將出現火山爆發,以奴隸主為統治的貴族們常喜歡去角斗場觀看奴隸的決斗。在國家之間,為了擴展地盤一般會采取殺伐的方法進行解決,本影片的主角米羅就是戰敗部落中的成員,當時,其父母均已戰死,部落已被滅掉,失去自由的米羅被帶到龐貝城的競技場,幸運的是其獲得了龐貝古城角斗場的競技冠軍稱號。而角斗場中有一個傳奇人物名叫阿迪科斯,其面臨著和米羅的一場決斗,若能取勝即獲自由身,因此這場比賽意義非凡。然而若米羅競技失敗則會被處決,由此可見,這是一場不同一般的決斗。令人意外的是到了真正的決斗場,兩人卻異常淡定,且風趣笑談,在兩個彪悍男人的決斗中激烈程度就不必說了,然而在交手中卻能聽到他們相互指明對方的弱點,并進行譏笑,這種場景是難得一見的。通過影片真實的再現了在生死之間人們那種無畏姿態。那天晚上,米羅用疑惑的眼神注視著阿迪科斯,之后,阿迪科斯才解釋說:就是讓你死也要在正面的決斗中,用偷襲取得的勝利是不光彩的。自由的誘惑卻不能動搖阿迪科斯對自我選擇的堅持:只要光明正大、拒絕陰謀詭計。由此,阿迪科斯的形象瞬間在觀眾的心目中放大了許多。當火山爆發,別人都忙于逃命,而阿迪科斯卻勇敢救下了一對逃亡的母子,并且將普爾魯斯打敗,這時已疲憊不堪阿迪科斯強撐著站了起來,正好被迎面而來的火山巖漿吞沒了,而這種高舉手臂的姿勢被火山灰進行了完整的保存,這種姿勢也許是想要告訴人們自己頑強的決心,也許是對某種儀式的虔誠表達:信念不到、精神不到、英雄更不會到,由此給人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震撼。進行最后決斗時,受到威脅的考瓦斯議員調動了羅馬官兵,目的是要鏟除凱爾特人,經過了生死大戰,阿迪科斯和米羅成了最后的幸存者,也可以說是最后的勝利者。在決斗場的時候,米羅對著全場觀眾說:我要和羅馬人抗爭,我還要將他們唾棄,坐在臺下的考瓦斯被激怒,其第二次想要利用自己的身份處決二人,被一旁的卡西亞制止了,但是此二人在敵人千軍萬馬的強大壓力之下,依然表現出慷慨激昂的氣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滿著血腥與罪惡的競技場上面,阿迪科斯和米羅是成千上萬的奴隸中真正的英雄。
二、 末日的愛情絕唱
作者將愛情與末日進行了有機的搭配,通過影片形象的再現天崩地陷、無依無靠末日氣氛,使人聯想到能與自己相愛的人陪伴在這里應該是無怨無悔的。不論是東西方那種藝術作品,通常都會將死亡與愛情進行有意捏合,以致使作品產生與眾不同的美感效果。正如東方的經典俗語是這樣概括的: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而西方人的浪漫卻滲透著另一種風味。作為現代藝術形式的電影,運用這樣的藝術題材也屬正常的。[1]如《泰坦尼克號》就是一部以這種題材打造的典型的愛情災難片的精品,類似的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 而在中國,作家巴金也創作了類似的愛情三部曲,即《家》《春》《秋》,還有家喻戶曉的《紅樓夢》。也許有人會指責《龐貝末日》是用愛情和死亡作噱頭,從而招攬觀眾來換取票房,但問題不在于是否用了此類題材,大家關注的是使用這些東西的方法以及產生的效果,換句話說就是能否編出精彩的故事,用電影的形式與觀眾產生共鳴。只要能夠讓觀眾產生情動、心動和感動的效果,至于俗套之說可以忽略,而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才算是失敗。在實際中,進行電影創作時一定要按照創作的規律和觀眾的心里運行動向,創作出的作品務必與生活規律、自然規律以及情感規律相統一。[2]在《龐貝末日》中有震撼人心的殺戮和火山噴發時的恐怖,還有不顧一切的愛情刻畫,使觀眾的眼球時刻盯住銀幕直到退場,這就是成功的表現。本影片是從龐貝古城出土文物中的一具遇難者遺體開片的,影片中穿插著小普林尼記述的災難場景:黑夜、女人的哭泣、嬰兒的哭泣、男人的呼叫、死亡、呼救聲等,以此奠定了故事的基調,接著又將故事切到久遠的時代:羅馬人在深夜對北不列顛的克爾特人進行了野蠻的殺戮,唯一幸存的一個兒童成為了羅馬人的奴隸,經過17年后,其成為了遠近有名的角斗士,接著又被龐貝人買走。在從不列顛轉場中途角斗士與主人的女兒巧遇,且二人陷入愛河。之后又是斗獸場的血腥廝殺、羅馬的昆塔斯訛詐了主人、沖突和碰撞中的角斗士,這時的維蘇威火山正在慢慢蘇醒,但城內的人卻無人知道,照樣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巨大的山體能量開始噴放,但人類的爭斗和相互殘殺還在進行,其中有斗獸場的搏殺以及情感競爭引起的殘酷斗爭。相戀的愛人面對著死亡的威脅需要和敵人進行搏殺,與大自然進行抗爭。這部影片的引人之處在于將龐貝城滅亡前的各種場景進行了復活,搭建的場景驚心動魄,同時巧妙的融進了愛情故事。故事的結局不用東方人慣用的大團圓,反而讓愛情的主人翁雙雙葬于劫難中,從而讓人感到驚心動魄以及惋惜,對這個愛情故事的記憶產生永恒。而且片中用二人互吻的化石作為不朽愛情的證物。假如和《泰坦尼克號》進行比較,則《龐貝末日》的慘烈程度以及愛情壯舉,與長眠大西洋底的杰克相比,觀眾更能認可這部,最重要的是西方人更喜歡這樣的結局,東方人則被這異樣的情調所震動,內心深處的那根神經也被喚起。
三、 一見鐘情的史詩級愛情
在當前的影視作品發展過程中,愛情已經成為了電影的重要表現主題,電影《龐貝末日》在電影表現過程中也展現出了該種主題。本部影片是一部特點鮮明的災難主題電影,在故事敘述過程中災難即將來臨,愛情對于觀眾產生的影響作用遠遠超過親情。而男女主人公米羅和卡西亞的愛情故事貫穿于整部影片的始末,在從羅馬向龐貝前進的過層中,主人公卡西亞的馬匹由于受傷而不斷哀嚎,此時米羅主動提出醫治馬匹,該種要求和現在的社會背景下看來極為正常,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身份低微的奴隸絕對不可以采用該種方式和主人直接對話。不出所料,米羅受到了看押人員的打罵和侮辱。但是隨著劇情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令大家瞠目驚舌的事情,高貴的卡西亞小姐居然允許米羅接觸馬匹。而影片后期的發展過程也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期待,即兩人一見鐘情。雖然部分觀眾認為該種劇情安排過于俗套,但是對整部影片進行分析發現該瑕疵并不會對影片的精彩度產生影響。[3]押解人員對米羅松解之后他并沒有進行馬匹的醫治,而是以利落的動作將馬脖子擰斷,之后再向貴族小姐卡西亞道歉。而上述的一系列動作使得卡西亞對其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米羅更是一個強壯和充滿爆發力,不愿屈服的男人。不可否認,卡西亞在面對真誠的米羅時更加舒適,在一見鐘情的同時在后期的相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感情。在之后的宴會上受到地殼震動影響使得卡西亞自己心愛的馬匹發狂時,卡西亞則毫不猶豫的要求米羅去馴服發狂的馬匹。待馬匹安靜之后,身份低微的米羅和高貴的卡西亞相互袒露真誠并且同騎一匹馬,兩人深情擁抱之后離開歡快的宴會,此時他們兩人所擁有的天地是極為自由的。但是貴族小姐和奴隸私奔的消息將會使卡西亞本人以及她的家族受到極大地打擊,卡西亞可以為了自己的愛情拋棄一切,但是米羅并沒有喪失理智,他選擇將卡西亞送回,而自己也因此遭受了酷刑懲罰,而米羅在后期有了逃脫的機會卻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選擇重回牢籠,在不斷的鞭笞下使得米羅更加堅定于兩人的愛情。只有同時具有男人的強硬和女性的柔腸才能夠稱之為真正的英雄。對于高貴的千金小姐卡西亞來說,她給予了米羅所有自己能夠給予的保護,在考瓦斯要求射殺米羅時,卡西亞敢于違抗命令在刑場帶頭對米羅做出贊揚的動作,其他人也因此受到影響開始了對米羅的支持,最終逼迫考瓦斯放棄對米羅的圍攻。此時的考瓦斯已經被完全激怒,選擇將卡西亞關入牢籠,而這也使得米羅和卡西亞的愛情信念更加堅定。后來火山爆發,在大自然的巨大災難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雖然兩人擁有堅定的愛情,但是依然抵不過自然災難,兩人在擁吻中消失在火山之后。
在本部影片中,其中蘊含的基本思想不僅僅局限于自然環境,還包括對社會思想的展現,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人們相互之間變的更加陌生,而僅存的聯系也只是利益,對于傳統的親情和友情已然忽視。即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人心浮躁、彼此之間忽視親情,欲望極度泛濫,而影片期待人們應當更加珍惜親情和友情,始終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使人類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結語
電影《龐貝末日》不但是一部典型的災難片,更是一部偉大的史詩電影,電影在實際表現過程中也完美的展現出了歐美電影所推崇的英雄主義潮流,滿足了觀眾的內心需求。而在角斗場上的米羅和阿迪科斯是不畏強權的典型代表,因此該部影片在我國進行推廣在我國也具有極強的典型性。
參考文獻:
[1]齊艷.論西方熱播電影傳播中不容忽視的問題——《龐貝末日》的種族偏見現象[J].新聞戰線,2015(2):43-45.
[2]趙珣宇.龐貝末日[J].電影,2014(8):75-77.
[3]魚為.《龐貝末日》:向末日與自由,致敬[J].記者觀察,2014(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