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鑫陽
一、 民生類電視新聞鏡頭的隱喻表達
民生類電視新聞,是一種特殊的新聞樣式,更是一種新聞操作的理念,這種操作是對新聞本質的回歸和還原,尤其是針對畫面、聲音和文字的處理。它主要是以城市居民為受眾,報道題材主要來源于市民日常生活和切身相關的新聞事件。
2002年江蘇電視臺播出的《南京零距離》,被公認為首檔大時段播出城市民生題材的電視新聞節目。隨后,南京還陸續開播了《直播南京》《絕對現場》等民生新聞欄目。引發了以大時段直播為特征、以關注本土化市民生活為主體的民生新聞潮流。此外,遼沈地區民生節目也十分成功。2001年沈陽電視臺推出了《直播生活》,隨后又開辦了《新北方》,第一次公開打出了“民生新聞”的旗號。這種貼近性、生動性的民生新聞一時間成為遼沈地區大受歡迎的新聞題材和表現形式。
電視媒介借助篩選過后的畫面,即鏡頭語言,來表達媒介所要傳達的內容主題。
鏡頭語言作為一種隱喻方式,是電視新聞節目的重要表現工具,伴隨著新聞拍攝技術的進步,表達技巧也在不斷進步。
二、 民生類電視新聞的鏡頭選取原則
(一)真實性
新聞是指對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電視新聞則是借助表現新聞事件或任務的真實狀態來引起觀眾注意的媒介表現形式,毋庸置疑真實性是首要的。鏡頭語言的真實性,是指電視新聞畫面所呈現的內容必須真實可靠,符合新聞報道的事實。一些民生類電視新聞為了表現事件真實性、貼近性,而去人為擺拍,甚至是策劃假新聞,都是有違新聞真實性原則的。
2007年轟動一時的“紙餡包子”事件,就是北京電視臺某記者為博人眼球炮制而出的虛假新聞。整個畫面拍攝和后期制作均是人為操作的一場“鬧劇”,造成了極惡劣的社會影響。
該事件雖真相大白,但新聞工作者須引以為戒。在利用鏡頭語言表達新聞事件時,務必確保真實性,即使因特殊原因必須加工呈現,也要以符合事實原貌為前提。
(二)流暢性
鏡頭語言作為傳遞訊息的一種方式,是電視新聞媒介常用的手段,民生類電視新聞也不例外。鏡頭流暢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視覺流暢,即新聞后期剪輯者嚴格遵循畫面剪輯的一般原則,將各鏡頭進行合理銜接,保證畫面節奏跟進度,強化畫面表現力;一是新聞事件敘述流暢,電視新聞大多是將不同時空內拍攝的畫面進行組接,從而給受眾敘述一個完整的新聞事件,因此敘述的流暢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2012年1月22日,央視《胡錦濤陪基層干部迎接龍年新春》的新聞報道就很成功。新聞隨時間軸線,先后展現了車隊畫面、馬路兩旁的農田、村民的精神面貌,以及農戶的家庭情況,順暢地將鏡頭在堂屋、廚房、老人和領導人之間切換。整個報道過程,鏡頭語言簡潔流暢。鏡頭畫面不但穩定,而且角度平實周全,是一條高制作且有溫度的好新聞。因此,在選取鏡頭、剪輯畫面的時候,流暢性是一項重要的指標。
(三)貼近性
民生是這個時代最能凸現社會現實的內容,關注民生就是關注這個時代。民生類新聞以民生生活為內容,將民生現場放諸于各媒體的鏡頭之下,無疑是最具有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的表現。將關注高層、精英、明星的視角逐漸下移,讓老百姓的小事、瑣事、奇事、關心的事成為新聞主要報道題材,且通過生動真實的鏡頭語言記錄和表達,傳達的是整個社會對百姓生活的關懷和體貼。
民生類電視新聞要想表現新聞主體及其情感,制作出一條有溫度的新聞,就必須時刻關注民生,貼近百姓,走近群眾。而電視新聞除了文字聲音的表達,更不容忽視的是它的鏡頭表達。因此注重鏡頭語言的平民化、貼近性,是民生類新聞生動與否的關鍵。《南京零距離》就是民生類新聞中做得十分成功的一檔日播類新聞直播欄目。該節目以報道南京、服務南京、宣傳南京為宗旨,聚焦南京市市民的生活資訊,節目中“現場調查”更是給與百姓足夠鏡頭,展示他們的生活狀態、生活矛盾、情感困惑等,用鏡頭語言成功勾勒出百姓生活的全貌,甚至,有些新聞素材就是出自于老百姓的DV錄制作品。收到廣大電視觀眾的一致好評,真正做到了和電視觀眾“零距離”,并且被稱為“南京人的電視晚報”。所以,具有貼近性和平民化色彩的電視新聞,是成就有溫度的新聞報道和取得受眾信任和肯定的關鍵所在。
(四)簡潔性和準確性
電視新聞報道的鏡頭不僅要注意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且能引起觀眾注意的畫面,同時還要求注意鏡頭長度,通過適時切換畫面,以凸顯新聞主題和新聞背后的社會意義。
特寫鏡頭是民生新聞常用的鏡頭表現形式,領導人訪問災區或探望百姓等報道中,常常通過將領導人同百姓握手、百姓臉上的表情、百姓的動作等作為特寫進行播放,并且簡潔地穿插周圍環境以及領導人表情和語言的鏡頭,從而生動準確傳達了領導人親民和愛民的訊息,也反映了百姓的真實一面。相比于將冗長的鏡頭留個領導,大段的畫面留給這樣的新聞鏡頭,才是百姓更愿意看到的。
三、 民生類電視新聞的鏡頭語言失范
(一)鏡頭語言游離,導致聲畫分離
因為缺乏嚴密的聲畫邏輯訓練,部分記者在電視新聞采訪過程中,常常忽略深入一線采集資訊的重要性。而民生類電視新聞,最終要的就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走近百姓的生活就很難有生動真實的畫面語言來輔助電視新聞事實的報道,一旦畫面全部是或者過多倚重聲音傳達來體現真實性,而畫面卻無法配合展示新聞事件所發生的場景和進展。必然導致鏡頭畫面和新聞事件、新聞人物以及新聞主題割裂,與新聞解說相脫節。類似這樣的“兩張皮”在民生類新聞中時有發生,例如一些新聞報道某領導干部下鄉視察群眾,但是鏡頭卻展示領導辦公室的擺設畫面,并沒有任何鏡頭語言表明其視察的經過和收效;此外,另一些在報道領導人與村民群眾歡慶佳節,聲音一再強調“處處張燈結彩,百姓熱烈歡迎”,而鏡頭只有領導在陪同下招手的畫面,卻沒能將圍觀群眾或被視察的農戶鏡頭展現出來,這樣的結果必然是新聞說服力的打折和生動性的掉色。
(二)鏡頭語言表達方式失當,導致新聞缺乏感染力
鏡頭語言表達失當的原因有很多,歸結起來,主要因為新聞工作者缺乏現場采編的經驗,導致畫面語言表達不得體,后期則文字和聲音的補救為主,從而造成畫面空洞、構圖缺乏美感、新聞事件感染力降低。
比起上述新聞工作者不愿親赴現場采訪,這類失范并不是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缺失,而是由于畫面表達技巧的缺失和新聞敏感度的不足造成的。此類失范總結起來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例如,一些鏡頭濾色片使用不當,白平衡在拍攝之前沒有進行客觀矯正,此外不夠重視色溫和環境光線對鏡頭造成的影響,拍攝過程中缺少對閃光燈強弱的調節等等,這些都會導致畫面過度偏藍、偏綠,或者畫面過明、過暗等現象,影響新聞報道的畫面呈現效果。除此之外,還有因為技術原因或客觀條件限制,缺乏拍攝機位不準、為避搶鏡而偏移畫面、隨意推拉搖椅、畫面篩選不嚴格等等,都是造成新聞鏡頭語言不專業的原因。
(三)虛假畫面
新聞的第一要義是真實性,絕對不允許虛構。然而,電視類民生新聞不僅有文字表達、語言表述,更多的是鏡頭語言。而鏡頭語言的準確性、恰當性和真實性,常常容易被忽略,無論是表述事件本身的鏡頭語言,還是輔助陳述的鏡頭語言,亦或后期攝制者后期制作上,都必須是真實、可信的。這個真實性界限,在于不讓受眾因為鏡頭語言而對事件產生認知誤區或者盲點。
一些民生類電視新聞為了表現事件真實性、貼近性,而去人為擺拍,甚至是策劃假新聞,這些都有違新聞真實性原則。例如2013年,“深圳最美女孩”給乞丐喂飯,就是一場商業炒作,照片實際拍攝地點與文中所說不符,系為虛假新聞。此類例子還有,2007年挑撥人們神經的“紙包子事件”,其一系列拍攝過程均為某新聞媒體人自導自演的畫面。
此類虛假新聞背離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更加損害媒體公信力,造成的社會影響也是十分惡劣的。
(四)鏡頭語言的話語權分配嚴重失調
許多民生類電視新聞節目中,鏡頭語言的話語權分配嚴重失調,百姓作為電視新聞節目中的弱勢群體,享受到的表達機會十分有限。諸如一些領導視察之類的電視新聞,領導人總是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比例,而真正和同聲“百姓喜氣洋洋”等描述相契合的群眾畫面卻寥寥無幾。這種話語權分配的失調源自于新聞工作者民生意識的匱乏。因此,合理分配鏡頭語言的話語權是民生類電視新聞“三貼近”的重要方式,如何通過鏡頭展示更為平易的畫面、選取更為平民的角度、敘述更為平實的事件是民生類電視新聞工作者所要努力的。
四、 民生類電視新聞的鏡頭語言的建議
(一)堅持民生思想
堅持民生思想是處理好民生類電視新聞鏡頭語言的前提,民生類新聞的開展關鍵在于對社會公眾本身的關注。只有將老百姓切身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電視新聞的鏡頭才不會本末倒置。通過鏡頭,傳達貼近百姓生活、反映群眾關心事件的立場,是民生類電視新聞必須做到的。
(二)增強服務意識
要想準確地傳達出觀眾需要的信息和鏡頭以外的訊息,就需要有服務意識。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訊息”論斷,他認為媒介所傳遞的信息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媒介本身和信息之外的東西,即訊息。從這個角度講,大眾傳媒提供新聞資訊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新聞背后的人文關懷和服務意識。民生類新聞的服務性取決于它所提供的信息的貼近性。民生類新聞之所以被譽為“百姓新聞”,其中蘊含了濃厚的服務理念。民生類新聞必須以平實的視角和服務意識來關注和記錄民生生活,如此才能寫出老百姓愛讀的新聞。
(三)高質量的剪輯技術
前面提到了民生類電視新聞鏡頭剪輯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清楚明白,鏡頭語言作為一種傳遞訊息的方式,流暢的表達必然有賴于高質量的畫面剪輯技術。
結語
綜上,從鏡頭語言與民生類電視新聞的關系入手,我們可以發現合適的畫面、精準的角度,以及良好的剪輯制作,是民生新聞傳遞“民生、民情、民意”訊息的有力途徑。只有本著民生意識、主體意識、服務意識,恪守電視新聞原則,配合新聞主題合理運用鏡頭語言,才能使民生類電視新聞收到更好的效果,制作出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