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娟
教師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思路,而且還能引起學生不同的情感體會,對學生的認知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從而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合理運用情感,會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能激勵學生堅定的意志,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作為教學活動的一種催化劑,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心理效應,能對師生雙方的行為發揮巨大的調節作用。因此,在教學中采取“情感交融”的教學策略,有利于創設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的知、情、意、行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反映了客觀事物與個體需要之間的關系。凡是能滿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觀點的客觀事物,就使人產生愉快、喜愛等肯定的情感體驗;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違背人的愿望、觀點的客觀事物,就會使人產生煩悶、厭惡等否定的情感體驗。 這里所說的情感是情緒與情感的統稱。這兩個概念在心理學上通常都定義為“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但它們又是有區別的,情緒是和機體需要相聯系的體驗形式,如喜悅、愉快、厭惡、懼怕等。情感是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體驗形式,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良好的情感,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和身體健康的保證。對小學生進行情感輔導,主要是使小學生的情感機制與其他心理機制一道協調地發揮作用,使他們的身心發展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
一、重視“情感交融”體現師生平等
師生、生生互愛、愛是師生、生生關系的核心,被愛是學生基本的心理要求,互愛是師生、生生之間心靈溝通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應把自己的愛和熱情傾注在每一個學生的身上,傾注在教學過程中。創造出師生之間的情境、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圍;教師的態度要親切、和藹、平易近人,不要吝墻自己的愛和贊美之詞,從細微的動作和一句句發自內心的贊語入手,以此來縮短師生心靈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人格平等和尊嚴,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都需要尊重、理解和寬容。因此,教師對學生應做到“三尊重”,即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體地位,不包辦代替學生的學習活動;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做出挫傷學生自尊心的行為;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其個性的健康、興趣和愛好的培養創造條件。此外,教師還可以用“角色轉換”來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并注意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進行交往溝通。
1.情感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精神狀態。在情感教育以及知識教育方面,教師都需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對象。要以學生的角度,對教育方式進行深入探討。進行情感教育的階段,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內在情感動力,主動引導、充分激發,要讓主體作用有效發揮,也就是在客觀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不同行為后的潛在道德選擇性。
2.情感教育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對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心理特征充分尊重,若過分放松或者操之過急都會讓倦怠感由此產生,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要將年齡水平和情感發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要讓價值觀的作用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通過多角度思考,小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情感沒有較為顯著的差異,是由于小學生還在道德情感的初期階段,不會顯示出主要的特征,在引導方面是較為容易的。可以在未來為我國貢獻出一定的力量,將自我價值有所體現。讓是非選擇幫助兒童正確面對,具體要注意的不是替代他們做出決定,而是充分的協助其開展,要讓他們養成正確的自我判斷能力。
二、重視“情感交融”做到情感體驗與語言訓練相結合
學生學語文要進行認知活動,認識形象時思維的對象是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情感體驗時,體育的對象也是課文的語言文字,因而情與知的和諧是通過情感體驗與語言訓練相結合來實現。決非空穴來風、決非憑空外附一張皮,必須體現語言文字的個性。語言文字無論是記人的,還是敘事的、寫景、還是壯物的,也無論是一個詞語,還是一個句子,是一個片斷,還是一篇文章,我們都可以去研究情感體驗與語言訓練相結合,實踐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發展。
三、重視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正確運用
1.教態表情。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一個“純認識”的過程,最先印入學生眼簾的是教師的教態表情。教師得體、大方的服飾,親切和和藹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適當的手勢動作等教態,一經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就會產生相應的情感狀態。如果教師能根據反饋信息進一步調整自己的教態,如此循環往復,就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深化,產生肯定的心理傾向而愉快地接受老師的教育,自主調節自己的行為,并在行為上做出積極的反應。反之,就會引起情緒上的抵觸和行為上的抗拒。雖然老師是一個普通的人,但又不是一個不普通的人,這個“為人師表”的特殊職業決定了教師應以什么樣的外表出現在學生面前,以和為學生作身正之范的作用。教師如何運用教態表情通過教育活動侵入學生的心田,觸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積極情感的反應,確實是一門藝術。
2.語感傳情。情感因素在教育中十分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的結合?!痹诮虒W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指向性的作用,提高了感知的反應,并帶著感情色彩作用于學生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理智感的發展,促進學生進入特定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
3.以情動情。學生的情感培養需要教師的情感投入。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是教師情感投入的前提條件,是通過激情、明理、導行等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中實現。激情是明理導行的前提,沒有激情難于明理導行。通過教師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的內心情感并化為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巨大動力。由于學生是處于易動感情、重感情的心理發展階段,此時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并用于學習,做到以自己的滿腔熱情去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情動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教師一進學校就要調整自己的情緒,以最佳狀態面對學生。
四、堅持以情施教
情感教學的另一重要原則就是以情施教,其主要用以指導師生間伴隨著教學中的認知信息傳遞而形成的情感交流回路的第二、三、四條分支回路的流動狀況,以及教師情感的自控回路的流動狀況。根本宗旨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自覺地傳授知識和技能,傳播思想,同時伴以積極情感,進而使情感與知識相融合,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面帶微笑以喜悅的心情步入教室,學生們自然會倍感溫暖和親切,課堂就會充滿快樂的情感。此時學生的積極性也會有所提高,能夠敞開心扉接受新知識,并能夠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相反,如果教師冷漠或者充滿憤怒地表情步入教室,學生們自然會感到情緒壓抑,造成緊張的課堂氣氛。這種情況下教學勢必阻礙學生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師始終保持積極熱情、飽滿振奮的情緒,對于帶動學生快樂學習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