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晶茹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和發展,社會對人才衡量的標準也越來越高。21世紀的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需具有舉一反三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小學人才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而應優化教學內容,寓教于樂,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關鍵詞]優化;小學數學;培養;創新;
創新,主要是指能夠在現有思維模式基礎上,提出一些獨有見解和方案,能夠更好的滿足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而當代小學生作為將來社會的接班人,因此,從小在課堂上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尤為重要。不僅如此,學校方面也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將創新教學納入改革工作的重點來落實,讓學生不僅能結合生活實際學好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成績,而且能通過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好指導他們課程內容學習。
一、結合現實生活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不少家長讓小孩從小接受教育學習,一方面是希望他們能夠掌握各種理論知識,比如數學;另一方面是希望能開拓他們視野,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讓他們變得善于思考和總結。不過,長時間以來的應試教育和題海戰術,并沒有讓他們創新能力有所提升,反而讓他們畏首畏尾,不敢對錯誤的題目設置提出質疑,更不敢大膽說出教材錯誤之處。然而,創新教學的本質在于讓學生主動思考、產生質疑、獨立解決。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結合現實生活,開啟創新教學的新模式。
數學知識的學習,并不僅僅會體現在書本上,還會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關。舉個簡單的例子,教師在課堂上講“數字方位”知識時,除了在課堂上告知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作業,如讓學生根據買到到電影票尋找各自的座位,看哪一位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的座位。并在下次課堂中,鼓勵學生講出電影院找座位的經歷,讓他們明白確定一個物體的方位,需要兩個前提條件,進而向他們講授解橫向和縱向坐標的知識,讓他們能結合實際生活,熟練將坐標和方位知識,舉一反三運用在解題之中。
二、提供良好學習氛圍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少數高校會根據學生的成績進行分班,成績好的學生為A班,成績差的學生為B班。這樣的安排會導致一個結果,就是不少學生選擇要求從B班調到A班,當問及這樣做的理由時,大多數學生會回答,在A班學習更有氛圍,學習成績更容易提高。這個案例足以說明,良好學習氛圍重要性,因為它直接關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換句話來講,如果一個班級90%的學生都具備較高的創新能力,那么,在大環境下剩下10%學生的創新能力也不會太差。
良好的學習氛圍主要表現在師生關系和諧上,一個班級的教師懂得尊重學生、鼓勵學生,那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明顯提高,學習效果會更明顯。此外,良好的師生關系還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在教師不斷鼓勵支持下,學生會變得大膽質疑,敢于嘗試,不斷創新。
三、優化課程內容設計 靈活駕馭教材
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通過課堂上案例講授和習題測評兩種方式結合。長久以往,這樣的枯燥的學習方式,會讓不少學生產生排斥,出現課堂上睡覺、開小差等情況。為此,教師應靈活的駕馭教材,吃透教材核心內容,優化課程內容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創新思維。舉一個簡單例子,在學習整數被除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互動玩一個游戲。
以任意幾個自然數除以5為例,不管學生隨便說出哪一個數字,教師都能在幾秒鐘之內說出是否能被5整除。通過課堂上互動環節,不少學生會對老師判斷方法表示好奇,會主動詢問教師快速被5整除的方法,教師順理成章引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即被5整除數字特征。長久以往,不僅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能幫助學生培養創新意識。
四、改革作業設計 鼓勵學生多角度解題
在舊教材的隨堂演練中,大多數習題都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當學生做出答案后,往往會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認為自己掌握了課程內容,無須再過多思考。長久以往,學生的創新意識被扼殺,成為一個只會解題不會動腦的群體。針對這一現狀,教師需改革作業設計,多準備一些條件開放、問題開放、思路開放的習題,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向性的思考解題。
以“除法”學習為例,教師可以出這樣一道題:“如果學校要開展一項運動會,一年級二班共有30名學生參加,請你幫助他們如何排隊更加整齊?像以上開方式的問題,答案有很多種,可以是一行5人,一列6人,也可以是一行3人,一列10人。不同的學生根據不同的理解,得出答案則不同。這在某種程度上,一方面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鍛煉;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變得善于提問,勇于創新,敢于新思路解題。
五、結語
從長遠來講,讓每個學生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是每一位老師教學的目標和責任。在平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結合現實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創新學習,而且要善于處理教材內容,在傳授重點課堂知識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創新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也能更好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梁倚萍.淺談數學中的求異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2012 (3):290 ~ 291.
[2] 余愛容.實施課堂有效教學與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精心設計課堂練習 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 (廣東卷) [C].2010.
[3] 唐廷祚,李曉霞 .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A] . 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重慶卷)[C]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