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曉梅
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及學生實際而制定的一種具體要求和標準,它是教學目的的具體化,是課堂教學的方向,是一堂課的靈魂,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可見目標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的基礎工具性學科,其課堂教學呈現為一種以課文為憑借,以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和發展智力為內容的綜合性訓練結構。這決定了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課堂模式在操作上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前提測評,要做到集中測評和隨機測評相結合,準確把握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調控教學,及時補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布魯姆提出了影響教學效果的三個主要變量:認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學的質。他認為,這三個變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分別占50%、25%和25%。前提測評的目的,在于對學習新課的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進行診斷性檢測,檢測學生學習新課的知識、技能基礎和情感基礎,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償學習,使學生進入學習新課的最佳狀態。小學語文教學的綜合性訓練結構,使得教學過程比較復雜。其它學科,如數學,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往往比較單一,要么集中于一個知識點上,要么是互相關聯的幾個知識點,前一個知識點是后一個的準備,而后一個知識點是前一個的發展,其前提測評集中進行比較好。
小學語文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總是好幾個,涉及的訓練點多、面廣,既有詞句段篇訓練,還有聽說讀寫訓練。訓練過程是以課文中心思想為中心的環形訓練內容的推進,而在各個階段又各有所側重。這樣,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課堂教學中,前提測評作為一個教學環節,往往不可能集中進行。因此,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前提測評,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進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學進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測評與隨機測評相結合,及時進行補償矯正。
二、明確目標,要分層認定,貫穿教學始終,充分發揮其導向、激勵、調控等作用
首先明確有哪些目標。課程標準有義務教育階段總目標,有各學段的學段目標。從教材編寫的角度看,有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為了更加準確地體現目標教學的特點,改用了“認定目標”。“認定目標”指的是學生知道自己在這一節課中學習的目標。這一環節,對學生自己來講是一個認可的過程,是使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成為為自己學習定向的目標的過程。為了充分發揮認定目標對教與學的導向、激勵、調控作用。
(一)明確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
總目標是什么呢?課程標準講了十點,這十點概括起來就是“五個習慣,四個能力”。“五個習慣”即查字詞典的習慣,說普通話的習慣,規范、正確、快速書寫的習慣、堅持積累的習慣,主動探究、實踐、運用語文的習慣。“四個能力”即聽說讀寫。
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下,按照1--2年級、3—4年級、5—6年級三個學段,分別提出了階段性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階段性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個方面互相滲透,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達成總目標。
(二)明確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教材按專題編排單元課文,如三年級下共八個專題,分別是“感受自然的美好”“愛護周圍環境”“怎樣看待問題,怎樣想問題”“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可貴的親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國際理解和友好”“神話故事傳說”。老師教每一個專題時,要明確本專題的學習內容、學習重點和學習目標,無論教學進行到哪一部分都要與單元學習重點聯系起來,做到“瞻前顧后”──前面學過的適時總結、復習、應用,后面要用到的適時做好鋪墊。所以備課時胸中要有全局,在每組教學過程中應該安排哪些教學內容,布置學生進行哪些學習準備,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
(三)起動認定,粗知目標
就是在新課開始前組織認定目標。此時認定目標,學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對這一節課的學習起定向作用。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認定過程,激勵學生為達標而學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數。
(四)同步認定,細知目標
就是隨著新課的進程,適時告訴學生正在學習或將要學習的目標。這是進一步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的導向和激勵,也可以根據同步進行的反饋活動,調控教學。這時的認定目標,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與教學活動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認識了。
三、教師用心組織教學目標,完成導學達標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斯卡特金說:“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的興趣。”有興趣的學習是富有主動性的,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趣味性的活動,可采用用實物、故事、游戲、童話、競賽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采取一些增強學生自信心教學策略,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問,始終保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落實目標,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要尊重學生,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見解,善待學生的錯。給學生營造平等、寬容和信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覺得,老師是可以信賴的朋友,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努力獲得知識和能力,達到落實教學目標。
(三)老師“少一點”,學生“多一點”,
老師在組織教學中,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少講一點,不必要的問題少提一點,沒有用的話少說一點,多給學生一些探討機會。周玉仁教授曾說過:“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些“多一點”,充分表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造時間、空間,保證學生的參與機會,把教學目標設計成相應的活動,開展“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評一評”、“寫一寫”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在活動中發現創新、在活動中享受成功的喜悅,落實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 目標教學是一種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有序的微觀調控。“有序”主要指教學目標的能力水平層次和有序的達標教學層次。實現“微觀調控”則是通過形成性評價反饋達標信息,并以此為依據對學習的失誤和缺陷及時矯正補救,使絕大多數學生達標。